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正因为近些年的曾国藩热,汤鹏的名字才为更多的人知道。今人讲述曾国藩的功业和早年的趣事时,汤鹏作为一个颇具喜剧色彩的配角出现。其实,他的人生是一场不折不扣的悲剧。曾国藩"生挽"汤鹏汤鹏,字海秋,自号浮邱子,清嘉庆五年(1800)生于湖南益阳。他是道光年间有名的诗人,自幼聪敏好学,22岁中举,23岁时连捷进士及第。再看曾国藩中举后考了三次才中进士。和汤鹏齐名并同年中举的同乡魏  相似文献   

2.
清代名臣曾国藩曾把自己的好友陈源衮称为“药石”之友。陈源衮与他是同年进士,两人关系密切,并坦诚相见、决不隐讳自己的观点。据曾国藩日记记载:“岱云(陈源衮)来,久谈,彼此相劝以善。岱云言余第一要戒‘慢’字,谓我无处不著怠慢之气,真切中膏育也。”  相似文献   

3.
曾国藩有个绰号叫“曾剃头”,言其杀人如麻。曾国藩曾这样说过:“既已带兵,自以杀贼为志,何必以多杀为悔。”这是他的杀人宣言。难怪他杀人不手软,不眨眼,宛如剃头。这样的“剃头匠”可怕不可怕?真是可怕。但我觉得还有比这更可怕的,就是曾国藩治军、处事的一些招数和观念。  相似文献   

4.
读书的格言很多,我最喜欢的是曾国藩的这段话:"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古之精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关于曾国藩的书籍很多,影响比较大的是朱东安教授的《曾国藩传》和唐浩明先生的三卷本《曾国藩传》。曾在修身、齐家等方面,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内容,其中他特别强调的是人格修炼和提高修养。现在许多人认  相似文献   

5.
面对诱惑     
赵亚兴 《奋斗》2005,(9):55-55
曾国藩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人果能“好善如好好色,恶恶如恶恶臭”。那么,这个人就可能做到“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就是一个讲道德有操守的正人君子。“好善”,应“好”到什么程度?他不拿别的作比喻,而是说,应如喜好娇好的女色那样“好善”。这或许也有他自己的人生感悟。曾国藩的日记,就记着这样一件事:一次,他看到朋友家眷的美貌,怦然心动,但立即“觉得殊为可耻,严加反省”。心动,而不行动,而知反省,而不越雷池半步,这似乎并不妨碍曾国藩的道德形象。  相似文献   

6.
赵仕方 《当代贵州》2013,(27):58-58
看完《曾国藩全集》,我想至少有三方面应该向他学习。 首先是生活情趣。文中有个章节,讲到曾国藩与朋友吟诗作乐,要求每人扮演东坡、佛印、秦观和黄州太守中一个角色,先举一件落地无声之物,接着说出两个古人,一问一答,讲出一件事,答句必须是现成的两句作归结的诗句。先是“东坡”:笔毫落地无声,抬头见管仲。管仲问鲍叔,因何不种竹?  相似文献   

7.
小巫见大巫是比喻相形之下,一个远远比不上另一个。那这“小巫”和“大巫”都分别指谁呢?三国时,有两个同乡好友,一个叫陈琳,在魏国做官;一个叫张纮,是东吴孙权的谋士。两人都很有才华。有一次,张纮看到了陈琳写的《武库赋》和《应机论》,马上写了一封信给陈琳,大加赞赏,并表示要向他好好学习。陈琳复信时谦虚地说:“我生活在北方,消息闭塞,与天下的文人学士交往很少,没见过大世面。只是这里能写文章的人不多,因此我在这儿容易冒尖,得到了大家过分的称赞。我和你及张昭两人相比,实在差得太多,就好比是小巫遇见大巫,法术便无法施展一般。”  相似文献   

8.
正曾国藩在《大界墓表》中称自己的祖父星冈公:"声若洪钟,见者惮慑。而温良博爱,物无不尽其情。其卒也,远近咸唏,或啼泣不能自休。"曾国藩对自己的祖父感念极深:"余于起居饮食,按时按刻,各有常度,一一皆法吾祖吾父之所为,庶几不坠家风。"曾国藩中翰林,临行前,祖父召开一个家庭会议,中有一言:"宽一(曾国藩乳名)虽点翰林,我家仍靠作田为业,不可靠他吃饭。""不可靠他吃饭","他"是谁?是曾国藩;非曾国藩,是曾国藩身居之官位。祖父之言,成  相似文献   

9.
1 1949年4月,龙川县解放,原国民党龙川县田粮处处长黄龙生逃到广州,住在中山大学医学院他胞弟家里。我和他是同乡,并早就熟悉,知道他是个有正义感的人。并从侧而了解到,他在河源、龙川县工作时,曾暗中帮助过共产党的游击队,保护过我地下党员。因此,我想争取他。黄龙生也表示有意跟共产党走。  相似文献   

10.
刘秋林 《湘潮》2013,(6):13-15
毛泽东和李卓然不但是同乡,而且都曾在湘乡县东山高等小学堂、长沙湘乡驻省中学读书,两人的革命情谊始于中央苏区。  相似文献   

11.
刘秉勋 《湘潮》2006,(6):32-34
人们都知道,陈赓与谭政是两位功勋卓著的开国大将,但却很少有人知道,这两位不但是同乡、同学,而且还是郎舅之亲。两人的情谊非同一般。  相似文献   

12.
曾国藩.大清三百年第一名臣.生前死后的功过是非.迄今为止尚无定论。但曾国藩的为官从政之道、识人用人之法,却始终受到追捧,就连毛泽东、蒋介石、梁启超这些叱咤中国的风云人物,也是曾国藩的“铁杆粉丝”。  相似文献   

13.
晚清时节,辜鸿铭在张之洞的幕府做过很长时间,写了一本名叫《张文襄幕府纪闻》的小册子。其中有一则,是写曾国藩的。他说,曾国藩最大的过人之处,是不排满。如果他排满,中国势必分裂,列强就会把中国灭了,所以,"孔子曰:‘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我今亦曰:‘微曾文正,吾其剪发短衣矣。’"就是说,没有曾国藩,中国人就会  相似文献   

14.
老幺的故事     
老幺进城已经10年了。和一起到省城打工的同乡们比,老幺很显然是个佼佼者。如今,他承包的风味餐馆,在省城已经小有名气,年纯利润至少也有10万元以上。同乡们也时常到他这里小聚,每次相聚都要询问他成功的经验。而他总是嘿嘿一笑:"我哪有什么经验,就是不怕那些吃官饭的到我这里白吃。"  相似文献   

15.
一八五八年,李鸿章赶赴江西曾国藩幕府。曾国藩认为,李鸿章虽然有才气,但由于年纪轻,阅历浅,再加上多年当京官养成的一些惰性,不经过相当的历练是难以担当大任的,于是,十分注意用日常小事点拨他。李鸿章在当京官的时候,生活比较散漫,有贪睡的习惯。曾国藩则恰恰相反,每天起得很早,不到六点就吃早饭,而且要与幕僚同坐进餐。曾国藩这样做有两个目的:一  相似文献   

16.
正据说曾国藩看一个家庭的兴衰,只看3个地方:一看每天儿孙睡到几点。假如睡到太阳晒到屁股才爬起来,说明这个家庭正在慢慢懈怠下来;二看子孙有没有做家务,因为勤劳的习惯会影响人一辈子,而发家是要靠勤劳的。三看儿孙有没有在读圣贤经典,因为"人不学,不知义,不知道"。倒也不必迷信"曾大人"。一个封建士大夫,无论他官做得多大,有怎样的建树和造诣,必有其局限。就家风的内容而言,比曾国藩所说的"3个地  相似文献   

17.
《党课》2013,(17):121-122
李鸿章虽以“年家子”身份投帖拜在曾国藩门下,但他对曾国藩传授给他的东西,更多地只是吸收其“术”,而不顾其“道”。  相似文献   

18.
王茂华 《学习月刊》2010,(14):24-24
工作是忙碌的,但这不是影响我读书的理由。我喜欢读书,读几本有益的书反而可以给忙碌的工作减压,调整一下我的工作思路。今年上半年,我断断续续地读完了《曾国藩》、《曾国藩家书》,感觉受益匪浅。  相似文献   

19.
正规矩是什么?我们不妨就从故事说起。前些年,学界、商界、出版界很是掀起了一阵曾国藩热,大家对于一个中等天分的普通人如何改变了历史,都很好奇。其实原因并不复杂,曾国藩在改变历史之前,先改变的是自己,秘诀就是守住了规矩。据说,曾国藩晚年在江南视察制造局制造的军舰时,准确地说出了军舰的长度。众人感到既惊讶又不解,纷纷求教。曾国藩回答说:"我是用脚步量出来的,我走六步为九尺,走了一百三十二步,估计在二十丈  相似文献   

20.
我跟周立波是同乡。我的老家距周立波老家清溪村仅七八里远。小时候,我到外婆家去,常常从清溪村荒草萋萋的田塍路上经过。我也在周立波读高小的周氏蜚英小学读过书。因此,我跟周立波是一个真正的同乡,也算得上是一个真正的校友。只不过他比我长一辈而已。也许是这两层关系,我从小就对他十分钦敬。他的人品和文品,几乎影响和决定了我的人生轨迹。 我第一次见到周立波,是在1955年的初冬。当时我正在益阳县四中读书。这所学校过去是周姓的一座族祠。青砖黛瓦,雕梁画栋,气势恢宏。民国年间这里办了一所小学,周立波父亲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