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传统上市公司股东主权治理模式导致公司在经营中唯利是图,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进而影响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社会责任理论提出了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模式以实现企业自身与社会的共同发展,但却缺乏可操作性。我国未来上市公司治理模式,应基于股东主权模式与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模式的交叉与协调,实现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方式的多样化,并培育可持续发展的上市公司治理文化。  相似文献   

2.
利益相关者公司治理理论是信托公司的理论依据,由于信托公司是具有财产管理和金融属性的特殊公司,该理论对其治理既具有重要意义也存在很大挑战.信托公司应根据自身特点构造制度化、多方位的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公司模式,即“信托监管推动下,股东主导、信托当事人和职工参与的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3.
由于上市传统公司治理目标遭遇了可持续发展难题,带来了一系列社会负面问题。公司社会责任理论提出上市公司在追求股东经济利益的同时,应充分保障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利益,但其却未设计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实现路径。上市公司治理目标的重构要基于可持续发展,在其治理政策中实现营利与社会责任的协调,而营利与社会责任目标的协调要依靠法律与市场机制、公司自身的共同作用。这也将导致公司治理模式不再固定化。  相似文献   

4.
现有的公司治理理论主要以公司治理结构为主要研究内容,是"股东至上"的公司治理理论,这是基于产权关系的公司治理研究。本文经过研究认为,在组织关系不断网络化的条件下,公司治理主要注重公司外部关系的治理和协调,公司治理的本质是公司利益相关者关系的协调,是超越产权关系的公司治理。  相似文献   

5.
基于非上市公众公司特殊的股权结构,传统的以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为基础的委托代理理论,在该类型公司治理过程中演变为"作为大股东的经营者与中小股东之间的代理问题",导致内部人员控制问题突出,中小股东的利益极易受到大股东的侵害,在大股东和中小股东之间出现了某种紧张关系。为了缓解这种紧张关系,维护中小股东的利益,在总经理和董事长的人选上,应当避免"二职合一",并通过引入独立董事制度、累积投票制度及完善相应的信息披露制度,实现非上市公众公司治理结构的合理化。  相似文献   

6.
基于非上市公众公司特殊的股权结构,传统的以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为基础的委托代理理论,在该类型公司治理过程中演变为"作为大股东的经营者与中小股东之间的代理问题",导致内部人员控制问题突出,中小股东的利益极易受到大股东的侵害,在大股东和中小股东之间出现了某种紧张关系。为了缓解这种紧张关系,维护中小股东的利益,在总经理和董事长的人选上,应当避免"二职合一",并通过引入独立董事制度、累积投票制度及完善相应的信息披露制度,实现非上市公众公司治理结构的合理化。  相似文献   

7.
现代意义上的公司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包括公司内部机构的分权制衡机制,还包括外部环境对公司的制衡。公司外部治理问题是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而形成的非股东利益相关人参与治理的问题,其中有关债权人治理和劳动者治理的问题尤为重要。建立合理的债权人治理机制和劳动者治理机制,将会促使公司外部治理向科学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8.
同其他国有企业一样,公用企业在经过公司制改造后,无论是财产制度还是组织结构,都向现代企业制度迈进了许多。然而,由于公用企业的行业特殊性,使得建立在私有产权基础上以"股东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传统的公司治理模式,并不能简单地照搬于公用企业。从其根本的公益性属性出发,公用企业应当选择基于广泛公众利益考虑的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模式,同时为了保证治理效率,公用企业的公司治理主体应当是与企业有着最为密切的利害关系的核心利益相关者,而并非全部。  相似文献   

9.
传统的以股东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公司治理结构存在制度上的缺陷,人力资本所有者拥有企业所有权,参与公司治理是完善公司治理的必由之路,对于我国当前的国有企业改革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人力资本产权框架下的公司治理呈现新的特征:治理结构主体的多元化、经营者在公司治理中具有双重身份、职工参公司治理从形式走向实质、公司治理的重点是利益关系的协调.  相似文献   

10.
德国公司治理改革的新动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德国,由于股权结构相对集中,公司的控制股东(商业银行)左右着公司的经营活动,因此如何防止控制股东利用控制权侵害中小股东的利益,便成为德国公司治理的核心问题。为了完善公司内部治理机制,并增强公司运营的透明度,以达到强化对公司中小股东保护的目的,德国政府最近对其公司治理机制进行了一系列革新。本文就其革新的核心内容进行简要的评述。  相似文献   

11.
公司犯罪在我国研究甚少,但是国外已创建不少基本理论。比较有实证基础的理论包括紧张理论、模仿理论、合理性选择理论以及公司结构理论。这些理论对公司犯罪的解释角度不同,可谓各具所长。紧张理论突出公司业绩与犯罪之间的关系;模仿理论则更加关注公司文化和高管人员对犯罪行为的接受;另外,基于一定经济分析基础的合理性选择理论把公司决策时的成本效益分析看成了公司犯罪的最本源,而公司结构理论则恰恰相反地把犯罪源头锁定在了公司治理的结构问题上。就公司本身特征(包括公司业绩、规模、高管人员素质和组成)与公司行为关系而言,这些理论的适用性则强度不一。因此,为求对公司犯罪研究结果的整合,以及提高公司治理的发展,一种综合性解释理论的需求随之而生。  相似文献   

12.
论利益相关者理论与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益相关者理论强调公司不仅仅追求股东利益的最大化,还应当关注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它集中体现了对公司本质的新认识、对人力资本价值的重视,符合经济民主化的要求,对完善我国公司治理结构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公司应当推行职工参与制度,有效吸收职工参与公司内部治理;作为主债权人的银行应该有限地参与公司内部治理;但供应商、消费者、社区与政府却不宜介入公司的内部治理。  相似文献   

13.
明确包括业务调查权在内的董事知情权,对于完善公司治理具有重要意义。在美国,董事之所以被赋予业务调查权,主要因为董事不论在决定公司业务执行之际、抑或在监督公司业务执行之际,其为了履行该等职责必须正确知晓公司的业务及财务状况。但关于该权利的性质,美国司法实践上以及学说理论界都存在分歧,在此,美国法律协会的观点及采取限制性立场的判例理论对我国立法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公司治理结构作为经营和控制公司的制度,是一个综合的系统。文章从系统论的角度研究和分析公司的治理,借鉴其它国家和地区的先进实践,从而提出完善我国公司治理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债权人作为公司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治理结构设置,这已经是近年来强烈呼吁的形势所在。以公司治理中的利益相关者理论,通过实证分析方法和比较分析方法讨论,在我国,债权人参与公司治理既有其必要性,也有其可行性。同时,域外现行公司治理机制中债权人参与模式为我国将来的借鉴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公益事业单位既是中国事业单位集群的主体,也是分类改革后能够继续保留在国家事业序列内的唯一类型。现有公益事业单位虽然在职能目标上符合国家事业的要求,但在组织形态上还需要进一步转变成为"现代公益事业组织"。在法人自治基础上的科学管理是现代公益事业组织的基本要求和基本特征,公益事业单位内部治理模式改革的核心是构建与组织属性相符合的法人治理结构。公益事业单位由于其职能范围的广泛性、组织地位的独立性以及行为目标的公共性,适宜采用"理事会+执行负责人"的法人治理结构,同时还应建立一个由利益相关人广泛参与的共同治理架构。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扩张,安置社区大量涌现,安置社区治理已成为时代课题。调研发现,城市安置社区治理呈现吸附性特征。地方政府以吸纳社区精英的方式建立起结构性的递进式层级治理体系,包括社区居委会以行政化和职业化为导向的正式吸纳、社区非正式组织的半正式吸纳、以激活社区居民参与为手段的非正式吸纳。在此机制下,安置社区治理呈现出治理重心下沉和政府兜底的治理取向,建立起了多元共治的快速回应机制和情法分流的二元融合机制,实现了安置社区的有效治理。  相似文献   

18.
一人公司制度的出现和日益普及,对传统的公司治理结构理论提出了严重的挑战,实际上也暴露了西方传统公司治理结构理论基础的局限性。以所有权与经营权“两权分离”和“效率至上”作为公司治理结构的基本理论前提和价值取向是完全不适当的,是对所有者与经营者“两者分离”的误读和误解。以公司形式出现的中小企业,实际上体现了现代企业制度向中小企业的延伸,所以中国企业制度的改革应当摒弃以产权制度改革为中心的模式,转移到以建立现代企业治理结构的方向上来。  相似文献   

19.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金融机构治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司治理是有关公司控制权的一系列正式和非正式的制度安排,涉及公司内部各利益主体和外部利益相关者的权力分配,单纯以公司内部讨论公司治理结构已不能完全解释公司治理的诸多问题,公司治理不仅限于通过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及管理层所构成的治理结构为基础的内部治理,而是公司内外所有利益相关者通过一系列内部机构和外部机制来实施的共同治理。  相似文献   

20.
德国、日本的银行和美国、英国的银行在公司治理中虽然有着不同的地位 ,但都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同样 ,我国银行也可以在公司法人治理中发挥积极的作用。我国不应借鉴德日银行股权式参与公司治理的模式 ,而应当参考美英的做法制定金融控股公司法给包括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积极参与公司治理提供一个充分发挥其作用的平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