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做出了新的战略规划,提出了新的目标要求和实现路径,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固镇县委县政府以这一重大战略思想为指引,提出建设大美固镇的新战略和建设固镇大美县城的新部署,对固镇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重大牵引作用。一、固镇县城建设的基本问题及原因分析1965年建县至今,固镇县城面积从不足0.8  相似文献   

2.
陈晨 《世纪桥》2014,(12):87-88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只有切实坚持惠民、利民、聚民,才能确保新型城镇化建设顺利、和谐推进。黑龙江省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要积极稳妥扎实的推进,就要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引,秉承以人为本、优化布局、生态文明、传承文化的原则,走出一条独特的龙江新型城镇化道路,才能带动了全省重要战线和主要城市经济的全面跃升,谱写惠民、利民、聚民的美丽乐章。  相似文献   

3.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经之路。我国处于城镇化发展中期,区域城镇群建设和县域城镇化建设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两项重要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新型城镇化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了新型城镇化的核心任务和改革要求,"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产业和城镇融合,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2014年3  相似文献   

4.
李清君 《奋斗》2013,(6):50-52
正新型城镇化不是人为的造城运动,更不是大都市空间的无限蔓延。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既要注重建设投入,更要注重建成产出,建成产出大于建设投入,努力实现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发展之间的均衡,是各级党委、政府以及广大人民群众所期待的。因此,我省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必  相似文献   

5.
胡晓峰 《唯实》2022,(12):19-21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江苏省十四届三次全会指出,加快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统筹推进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建设,推动形成功能互补、开放融合、协同联动的省域发展格局。近年来,江苏省宝应县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并被列为国家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县。一、宝应新型城镇化建设取得的阶段性成效宝应县地处扬州、泰州、盐城、淮安四大地级市交汇处。  相似文献   

6.
兵团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发展,需要建设大量社会公共基础设施,如何筹集建设资金,采取何种建设模式对促进兵团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分析兵团的实际情况,提出在兵团城镇化建设中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引入应用PPP模式,对兵团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模式的探索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7.
协调推进城镇化是实现中国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选择。从当前国内外的有关探讨看,注重生态文明是研究的发展趋势;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及其在中国的实践来看,注重生态文明是新型城镇化的应有之义;从中国特色城镇化发展的前景看,注重生态文明是新型城镇化的必然选择。中国特色的城镇化建设必须跳出传统城镇化的老路,实现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走出一条以人为本、城乡一体、集约高效、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相似文献   

8.
王艳成 《求实》2016,(8):57-61
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实现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的基本路径。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需要科学系统、完善合理、具有较强操作性的建设机制。新形势下,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生态文明建设机制的滞后,实际上是一系列理念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矛盾与博弈的结果。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主要包括社会公众参与机制、生态社会产业化机制、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政绩考核机制、"四力一体"的驱动机制等。建立健全和完善生态文明建设机制,对于加快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实现"五位一体"建设目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
魏定梅 《当代贵州》2014,(19):36-37
正能否把生态文明真正融入到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实践中,是关系我们国家能否实现稳定、健康和持续发展的关键。党的十八大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并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其他四项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这是党的又一次重大理论创新和实践深化。当前乃至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面临的最大社会实践就是建设新型的城镇化。因此,能否把生态文明真正融入到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0.
李克明 《当代贵州》2013,(32):36-37
2006年以来,毕节市明确提出了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基础设施建设、旅游业发展“三化一基一业”的发展战略,把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提到了应有的高度。  相似文献   

11.
协调推进城镇化是实现中国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选择。从当前国内外的有关探讨看,注重生态文明是研究的发展趋势;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及其在中国的实践来看,注重生态文明是新型城镇化的应有之义;从中国特色城镇化发展的前景看,注重生态文明是新型城镇化的必然选择。中国特色的城镇化建设必须跳出传统城镇化的老路,实现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走出一条以人为本、城乡一体、集约高效、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相似文献   

12.
温焜 《理论与当代》2016,(B12):31-33
2014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建设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节约集约、产城互动、和谐发展、生态文明为基本特征的新型城镇化,这为老区融合推进新型城镇化和精准扶贫提供了一条有效的路径。  相似文献   

13.
生态文明建设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具有主导地位和引领功能。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建设是"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整体布局是科学谋划并设计开发好"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同时,要结合国情社情和地域差别,统筹协调城镇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的关系。综合指向是将生态文明建设贯穿到新型城镇化的全过程,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和文化建设,走一条以人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化城镇道路。  相似文献   

14.
“逆城市化”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逆城市化"是人口由大城市向中小城镇与乡村回流的现象。在中国,它既是传统城市化道路危机的重要表现,也是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当前我国既出现了因生态环境恶化与舒适空间狭小等"城市病"导致的真正的"逆城市化",同时也存在着因追逐利益与福利导致"非转农"的伪"逆城市化"怪胎。真正的"逆城市化"对于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助推作用,而伪"逆城市化"对于新型城镇化建设则具有消极影响。因此要引导和鼓励合乎发展规律的"逆城市化",纠正和理顺农民工及其子弟伪"逆城市化",限制和取缔公务员与城镇居民伪"逆城市化",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5.
《新湘评论》2013,(21):19-21
湖南在推进新型城镇化上形成的认识与实践,就是努力探索、走出了一条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新路子,使全省城镇化建设呈现出由速度型向速度、质量、效益并重型转变、由规模扩张向规模扩张与品质提升并重转变的新态势,新型城镇化的“湖南梦想”正在变为生动的现实。  相似文献   

16.
论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协同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求实》2014,(8)
新型城镇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和发展背景,而生态文明建设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保障和内生动力。上海等一些经济发达城市的实践经验表明,制定主体功能区规划,优化利用国土空间,是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协同发展的重要手段。在综合考察不同城镇化区域生态承载能力、开发强度和开发潜力的基础上,统筹谋划人口、经济、生态资源的合理布局,才能形成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协同发展的美好前景。  相似文献   

17.
包双叶 《求实》2014,(8):59-63
新型城镇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和发展背景,而生态文明建设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保障和内生动力。上海等一些经济发达城市的实践经验表明,制定主体功能区规划,优化利用国土空间,是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协同发展的重要手段。在综合考察不同城镇化区域生态承载能力、开发强度和开发潜力的基础上,统筹谋划人口、经济、生态资源的合理布局,才能形成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协同发展的美好前景。  相似文献   

18.
作为郑州市2012年度新型城镇化建设“十强”乡镇的新密市来集镇,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突破口,稳步推进新型城镇化,改善了群众的生活环境、提高了群众的生活质量,坚实地走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道路上。  相似文献   

19.
叶学平 《学习月刊》2013,(13):33-35
当前,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已成为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然而,在快速城镇化的背后,却还存在着城镇化质量不高、结构不合理、异地城镇化、"化地不化人"、摊大饼、"房地产化"等问题,因此,我们在加快推进湖北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千万不可忽视城镇化建设中存在和产生的一些问题。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毫无疑问,要实现新型城镇化的目标,需要加大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项目的投入,巨量投入的资金从哪儿来?成为当前困扰各级  相似文献   

20.
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必须和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征程中,作为财政部门,如何进一步加强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支持和保障,积极通过财政政策、财政资金、财政体制、创新投融资机制等多种手段有效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是当前财政部门面临的重要课题,下面以建始县为例谈谈笔者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