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世举 《当代贵州》2014,(11):53-53
3月22日,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我国即将出台方案,实现两类人才、两种模式高考。第一种高考模式是现在的高考,即学术型人才的高考。第二种高考模式是技术技能人才的高考,考试内容为技能加文化知识。学术型人才的高考和技能型人才的高考将分开。  相似文献   

2.
速览·万象     
正我国将推出两种模式高考教育部副部长鲁昕3月22日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我国即将出台方案,实现两类人才、两种模式高考。据介绍,第一种高考模式是技术技能人才的高考,考试内容为技能加文化知识;第二种高考模式就是现在的高考,学术型人才的高考。【评论】网友"哇抓分子滴滴答":应该大力支持,职业教育是我国的短板。网友"_有梦的咸鱼_":听起来不错,不过要想真正实现,更需要社会或企业的配合。  相似文献   

3.
正教育部副部长鲁昕近日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我国即将出台方案,实现两类人才、两种模式高考。第一种高考模式是技术技能人才的高考,考试内容为技能加文化知识;第二种高考模式就是现在的高考,学术型人才的高考。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不同高校的招生,要求学生提供的统一测试成绩是不同的。比如,美国研究型、综合性大学在招生中会要求申请者提供SAT成绩,而其他职业学校、社区学院则无此要求,这和学校的办学定位、对学生的不同培养要求有关。但必须  相似文献   

4.
聂守艳 《山西青年》2024,(5):111-113
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更加多样,要求职业院校加强教育管理,培育更多技术技能人才。本文以“1+X”证书制度为视角,分析社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要求变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缺陷,并在此基础上探讨“1+X”证书制度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建议,就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优化实践管理、改善考评机制等措施进行研究,服务未来职业教育工作,也促进学生成长和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5.
浅论“复合型”人才的自我培养吕国成所谓"复合型人才",是指拥有两类或两类以上专业知识技能,并在两个不同专业领域均具有一定创造能力的人。"复合型人才"因其智能的覆盖面较宽,在社会适应性、综合创造力等方面比一般人才具有明显的优势。就目前我国人才开发现状而...  相似文献   

6.
《中国共青团》2023,(8):18-22
<正>在青年技能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的同时,质量亦在同步提升。据世界技能大赛相关数据统计,我国技能选手在世界技能大赛上连年取得突破性的成绩,尤其是我国青年技能人才在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首次获得金牌后,后继金牌数量保持稳步提升,向世界展示了青年技能人才的中国风采。  相似文献   

7.
基于山西省制造业振兴升级战略的需要,应大力加强制造业技术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当前山西省在制造业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方面,还存在基础性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数量下滑、人才培养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存在偏差、人才培养专业布局与产业方向不协调、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不足等问题。为此,要提升制造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完善相关专业结构体系,探索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多途径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为山西制造业振兴升级提供充足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撑。  相似文献   

8.
正刚刚结束的高考是我国恢复高考制度以来的第41届考试,首批00后完成了人生中重要的一张答卷。40年风雨兼程,每年有百千万学子通过高考开启不同的人生旅程。高考,已然成为中国人才选拔的重要渠道,成为一代代中国人实现理想、成长成才的重要阶梯。为政之要,惟在得人。古今中外,人才都是支撑国家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培养人才、选拔人才、使  相似文献   

9.
徐萍 《求是》2014,(6):43-44
<正>2013年底,北京高考改革方案出炉。方案中称2016年高考英语科目考试将实行社会化考试,一年两考。一时间,人们对一年多考的议论颇多。实际上,无论是从我国30多年高考改革的实践经验来看,还是从国外教育改革的经验与走向来看,高考一年多考都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高考一年多考政策并非空穴来风,而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实践探索过程。我国的统一高考自1952年建制以来,"一考定终身"的考试模式一直饱受诟病,此后的高考改革也大都围绕着如何破解一考定终身的弊端来进行。2000年,部分省市试行的春季高考就是  相似文献   

10.
张靖雯 《山西青年》2022,(21):120-122
现代汽车产业的发展对高职院校培养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从新能源汽车技术对复合型人才的实际需求出发,本文提出了书证融通型分类人才培养定位,并依此创新“二路径、四阶段、五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以军工精神、工匠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做到“1+X”证书制度与人才培养融合发展,创新高素质复合型与高技能工匠型技术技能人才“双路径”培养模式,为高职院校专业群教育教学改革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1.
有感于日本企业人才的阶段开发模式王正元日本企业管理者十分重视对人才资源的开发,其中人才的阶段开发模式应用得比较普遍。这种模式就是按企业员工的能力分成四个阶段来开发。一是十五岁前的青工阶段,主要进行准备培训和技能教育,尽可能地让青年工人掌握多方面的知识...  相似文献   

12.
金凡晴 《求贤》2024,(1):8-9
<正>话题由来近日,新一批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技能大师工作室名单公布,天津市共有10家单位入选。至此,天津市共有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28家(次)、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35家。技能人才一直以来都是我国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支撑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要求健全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制度,大力发展技工教育,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加快培养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相似文献   

13.
<正>高等学校培养的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需人才,需要通过实践育人全员模式开展素质教育,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不断提升社会实践能力。新时代构建实践育人全员模式就是要建立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模式,贯穿在高校课堂教学、学生管理和校园文化等各个方面。构建高校实践育人全员模式,首先要强化教学中的实践环节,切实解决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水平。当前  相似文献   

14.
人社部、教育部等四部门近日印发的《“十四五”职业技能培训规划》提出,“十四五”时期,要“大力提高技术工人待遇”“推动高技能人才纳入城市直接落户范围,其配偶、子女按有关规定享受公共就业、教育、住房等保障服务。”根据规划,“十四五”时期,我国将推动技能人才薪酬分配指引落地落企,引导企业建立健全符合技能人才特点的工资分配制度。定期发布工资价位,指导企业合理确定技能劳动者的工资水平。  相似文献   

15.
高职高专的学前教育专业为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然而在当今社会对幼儿教师高要求下,作为培养学前师资主体的高职高专学校却面临着诸多问题。本文以我校三年制和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两种人才培养模式为例,对这两种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剖析,重新建构适应时代发展的学前教育专业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6.
创新型人才是国家与民族竞争力的核心要素,高等学校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主要阵地。而我国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还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制约着我国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因此,为培养创新型人才起见,必须改革和创新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7.
技能人才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生力军",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2019年8月,在俄罗斯喀山举办的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上,来自云南的两名选手代表中国获得奖牌,在这个被誉为"世界技能奥林匹克"的舞台上,实现了云南选手参加世界技能大赛和奖牌零的突破。近年来,云南高度重视技工教育和技能人才培养,取得了不少成绩,云南技能人才正以崭新的面貌走向世界。同时,在技能人才培养和评价机制方面,不少掣肘因素依然存在,云南要培育高素质技能人才和"工匠"后备队伍,为中国制造作出更大贡献,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相似文献   

18.
村民自治: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模式选择与现实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国政治体制改革通常有由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不同的模式 ,两种模式各有优势与不足。因而 ,在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中 ,应考虑自下而上与由上而下两种模式的结合 ,取其优势 ,避其不足。  相似文献   

19.
高技能人才是在生产、运输和服务等领域的一线岗位,熟练掌握专门知识和技术,具备精湛的操作技能,并在工作实践中能够解决关键技术和工艺操作性难题的人员。主要包括技术技能劳动者中取得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职业资格及相应职级的人员。针对我国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数量短缺、结构不匹配、年龄偏高,技师、高级技师面临断档,青年高级技能人才严重短缺,以及高技能人才的成长环境还有待进一步改善等突出问题,着力创新我国高技能人才队伍机制尤为迫切。一、创新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政策导向机制。目前高技能人才政策体系还不健全,在高技能…  相似文献   

20.
湖南省技能人才开发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湘潮》2007,(4)
本文拟对湖南省技能人才的队伍总量、人才素质、教育培训、开发投入和未来趋势五个方面进行分析,有利于深入了解湖南省技能人才的开发现状,把握其未来发展趋势,制定对策,逐渐地解决产业经济发展过程中技能人才的"瓶颈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