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泰国政党格局的转型与泰爱泰党的亲民务实路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周方冶 《当代亚太》2005,32(5):16-22
2005年选举后,泰国的政党格局已基本完成了从多党林立向一党独大的转型.本文认为,曾一度活跃在泰国政坛上的众多中小型政党,之所以普遍存在政党中期衰退现象,其问题在于过分依赖庇护制关系而忽视了选民基础的建设;而泰爱泰党的迅速崛起,缘于其贯彻落实了重点争取中下层选民的亲民务实路线,从而发展并巩固了选民基础,摆脱了庇护制政党的发展困境.  相似文献   

2.
泰爱泰党以自己清晰具体的政策和组建大联盟政府的具体做法给泰国的政治发展注入了某种活力,在某种程度上,使泰国政治超越了传统的金钱政治以及政治掮客的控制,实现了资源分配的相对公平,实现了政府权力的长期稳定运行.而泰爱泰党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该党政治家及时地顺应了社会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刘文正 《东南亚研究》2022,(4):1-23+153
泰国“他信系”政党的生命力可以从政党社会学的两个研究维度来解读。其一,从“政党中的社会”即政党的组织运作来看,“他信系”政党较强的适应性得益于有效的精英吸纳、他信的领导特质、领导层的平稳过渡、企业化的组织管理以及强大的财源供给等因素。其二,从“社会中的政党”即政党与外部社会的关系来看,“他信系”政党注重通过“政治纲领”和“有效的利益代表”建构自身合法性,将泰国社会结构的矛盾塑造成具有意义的身份认同和群体边界,构筑自己的社会根基,同时把泰国传统政治解构为以“去中央(曼谷)化”和“地方化”为特征的新政治。“他信系”政党成长于泰国的社会文化土壤,存在政党制度化水平较低、缺乏社会整合能力等难题,面临政治生态多元变化带来的新挑战。作为泰国政坛的主导性政党,为泰党如要承担历史责任,仍需不断革新,提高自身制度化水平和社会塑造能力,以最大的妥协和容忍推动社会整合。  相似文献   

4.
泰国“他信系”政党的生命力可以从政党社会学的两个研究维度来解读。其一,从“政党中的社会”即政党的组织运作来看,“他信系”政党较强的适应性得益于有效的精英吸纳、他信的领导特质、领导层的平稳过渡、企业化的组织管理以及强大的财源供给等因素。其二,从“社会中的政党”即政党与外部社会的关系来看,“他信系”政党注重通过“政治纲领”和“有效的利益代表”建构自身合法性,将泰国社会结构的矛盾塑造成具有意义的身份认同和群体边界,构筑自己的社会根基,同时把泰国传统政治解构为以“去中央(曼谷)化”和“地方化”为特征的新政治。“他信系”政党成长于泰国的社会文化土壤,存在政党制度化水平较低、缺乏社会整合能力等难题,面临政治生态多元变化带来的新挑战。作为泰国政坛的主导性政党,为泰党如要承担历史责任,仍需不断革新,提高自身制度化水平和社会塑造能力,以最大的妥协和容忍推动社会整合。  相似文献   

5.
1994年以来,联邦议院和各州议院选举结果显示,德国各议会政党之间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绿党和民社党的新发展和自民党的衰落为各政党之间的组合提供了新的机会和模式,它正改变着德国的政党格局,并对执政党与反对党的地位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德国全民政党的绝对优势不复存在,而右翼民粹政党——选择党以及建制派小党的选票不断增多,德国政党格局碎片化趋势加剧。本文以分析德国选民群体为出发点,引入德语文献中的"政治环境"概念,描述不同"政治环境"类型的基本特征,观察近年来德国选民的政治价值取向和政党偏好变化;以2017年德国大选为例,从"政治环境"视角探析德国选择党崛起、全民党式微的原因。一方面,观察选择党在德国东部联邦州势力倍增与选民的经济、就业和教育背景的关联;另一方面,分析德国不同"政治环境"类型的社会文化及经济领域的价值观分歧对全民政党内部矛盾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正大卜蜂集团是近二三十年来泰国新崛起的农牧工商综合体集团、泰国第一个多国性的企业公司,其发展速度之快,营业规模之大,活动范围之广,令人瞩目。 探讨正大卜蜂集团兴起的原因和条件,对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泰国华人资本的发展,具有新的典型意义和新的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8.
泰国民主的前景:军权、法制、金钱与政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07年8月19日,泰国新宪法草案顺利通过全民公投,这是继泰国军方去年发动政变以来泰国民主进程重要的一步.宪法草案通过后,泰国政治局势逐步明朗,大选也将于年底举行.但是,回顾近一年来泰国民主政治的种种怪现象,泰国民主未来的发展走向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9.
由于军事技术变迁、全球性海洋问题及和平竞赛模式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世界海上战略格局正在走向多极,中国是其中的重要一极。全球海上多极格局,构成了中国海军崛起及海权发展的大背景和大环境,而中国海军崛起的程度、范式和路径,也会影响这一多极格局的内涵和特征。国际上往往习惯夸大中国海军的能力和意图,通常套用传统大国海上兴衰的范式来解读中国海军的装备发展和海上行动。这些解读或研究,至少忽视了正在形成的全球海上多极格局和中国海军面临的特殊地缘及技术环境。综合考虑必要性及可行性,中国宜在近海追求一定的力量优势,在毗邻远洋维系强大的力量存在,在全球海域积极参与全球海洋治理,在全球海洋安全秩序的建构与塑造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一、国际新格局下的中日关系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国际局势风云变换:苏联瓦解,东欧骤变,美国削落,“雅尔塔体制”烟消云散。而由它引起的后遗症使欧洲局势动荡,从地中海、里海到波罗的海,从外高加索到中亚,形成了一个矛盾集中的地带;宗教冲突、民族冲突频发,有的地方甚至发生了局部战争。与此同时,日本、德国、东亚却迅速崛起,国际“地区主义”势力上升,国际行为的主体从国际集团变为国家单元,经济技术关系成为国际关系中相对重要的基质,政治关系和军事关系的地位相对下降。国际间的根本矛盾冲突越来越集中在经济领域和技术领域,如美日的贸易摩擦与“经济战争”,美欧间的经济矛盾,中美间的贸易逆差,前苏联各共和国间的经济混乱与纠纷等等。各种政治、军事问题往往与经济、技术问题纠缠交织在一起,难分难解。随着日美安保体制的日益削弱,美日两国进而更注重于经贸关系上的相互  相似文献   

11.
泰国华人政治认同的转变--动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梅 《东南亚研究》2002,(6):47-52,55
在东南亚国家中,泰国华人是较早融入当地主流社会、较早完成了对居住国政治认同的转变、较早参与当地政治生活的族群,而这一切都与泰国宽松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以及长期以来泰国政府对华人实行的温和同化政策不无因果关系的.本文主要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加以分析论述.  相似文献   

12.
泰国华人政治生活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同东南亚其他国家相比 ,泰国华人同化较早且与当地融合得较为彻底 ,他们很早就参与了当地的政治生活。泰国华人政治生活也相对简单 ,远没有东南亚其他国家那么复杂 ,其参政历程虽经历了波折 ,但总体而言较为顺利。  相似文献   

13.
李素华 《当代亚太》2007,(10):47-54
日本民主党自1996年成立以来,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仅次于自民党的第二大党.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了民主党兴起的政治社会基础,其一是冷战后日本政治的整体保守化 ,其二是各政党的分裂与合并,其三是日本社会的变迁.从中可见经济、科技与社会变迁等因素对政党兴衰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Using expert survey data covering the 2001–13 period, this article investigates the changing shape and structure of the Italian policy space over time, as well as parties’ shifting policy positions. Our results show the emergence of a distinct pro-/anti-EU (European Union) dimension structuring party competition and a change in the meaning of EU related attitudes. The increasing importance of the pro-/anti-EU dimension is due to the entry of brand new parties in 2013. Our findings also speak to the Euroscepticism literature, as they question the hypothesis according to which Euroscepticism is confined to peripheral parties located at the extremes on the left–right scale.  相似文献   

15.
ABSTRACT

This article develops the concept of “reign-seeking” to capture the unprecedented collective action of the Thai professional and official elite prior to the 2014 military coup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a military regime. It argues that this phenomenon reflects broad and deep political dynamics, for which the dominant scholarship on authoritarianism and Thai politics cannot adequately explain. The changing incentives of these supposedly non-partisan actors are interwoven with neo-liberal governance reform driven by a desire for depoliticisation and the minimisation of rent-seeking. This idea has been rationalised in Thailand since the promulgation of the 1997 Constitution resulting in the rise of technocratic and judicial bodies designed to discipline elected politicians and political parties. However, such institutional reconfigurations have consolidated the incentive for people considering themselves to be prospective candidates to “reign” in these organisations. As evident in the 2014 coup, these unconventional political actors – academics, doctors and civil society leaders – made collective efforts to topple the elected government in exchange for gaining selection into the wide range of unelected bodies. Governance reform in Thailand has hitherto reinforced the status quo, although the article further argues that reign-seekers should be seen as contingent, rather than consistent, authoritarians.  相似文献   

16.
17.
18.
泰国非暴力群众运动与政治转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60年代以来,非暴力群众运动在泰国的政治转型中曾起到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从参与群体、形成原因、主导力量的角度,探讨了泰国非暴力群众运动的特点.同时指出,对于泰国非暴力群众运动而言,其形成并不必然代表普遍的民意,其进程并不必然遵从参与者的意志,其结果也并不必然符合民主的初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