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青少年网络被害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犯罪预防和控制应立足于犯罪、被害和国家三元结构,被害人是犯罪预防体系的构成要素之一。青少年网络被害包括精神性被害和物质性被害,青少年易遭网络被害的原因与其年龄、生理、心理特征紧密相关,具有网络被害性、加害与被害的互动性和被害的高发性和被害类型的特定性等特征。青少年网络被害预防包括社会被害预防、群体被害预防和个体被害预防三方面。  相似文献   

2.
失学、失业和失管的社区青少年群体不仅是犯罪高发人群,而且其受到不法侵害的几率较大。本文从被害人学视角出发,围绕社区青少年犯罪被害性、社区青少年被害预防和社区青少年被害援助三个问题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作为网络犯罪主体的青少年同时也是网络的受害者。目前青少年网络被害和网络犯罪已成为非常值得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满足好奇心、贪财图利、渴望自我实现、宣泄情感等是诱发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几种心理。应该根据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和引导,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网络被害和网络犯罪发生。  相似文献   

4.
犯罪被害人与犯罪被害预防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犯罪被害人是指受到犯罪人犯罪侵害遭到损害的人,具有犯罪被害性、犯罪和被害的互动性,有时还具有可罚性或可责性。犯罪被害人与犯罪人之间存在无关联和有关联两大模式。从生理分布看,一般男性比女性易被害,青少年比成年人易被害;从时间分布看,深夜和每年的10-12月被害的比例最高。犯罪被害预防有社会被害预防、群体被害预防、个体被害预防三个层次和被害前预防、被害中预防和被害后预防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5.
个案研究显示,对于商业知识及社会经验较普通人更丰富、法律服务资源较普通人更优越、被害风险识别及控制能力较普通人更强的企业家群体而言,诸如强化被害风险提示、学习相关知识、寻求法律服务等"常规措施"对欺诈性被害预防未必奏效。相反,切断这些企业家展开被害中和的技术路径才是防止他们被害的关键。由此,原本用以解释青少年犯罪的中和技术理论,可拓展运用至企业家欺诈性被害问题。作为对传统中和技术理论的发展与完善,被害中和技术理论的构建与发掘成为必要。  相似文献   

6.
美国的犯罪被害调查(National Crime Victimization Survey, NCVS)是由美国官方机构进行的一个被害人调查研究项目,现为美国犯罪被害的主要信息来源。《2021年全国犯罪被害调查》即为2021年年度NCVS调查报告,其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介绍评估犯罪状况,分别为犯罪被害率、犯罪事件发生率、犯罪流行率。通过结合犯罪类型、人口特征等多个维度分析各指标数值,评估犯罪现状、特征、发生频率及变化趋势,揭示犯罪现状。第二部分是对调查方法进行阐述,包括调查范围、指标测量、权数调整、标准误计算等内容,从统计技术的角度对调查进行全面的解读。总体而言,犯罪被害调查反映了美国社会犯罪和犯罪被害的相关情况,同时也为犯罪学特别是被害人学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实证数据。  相似文献   

7.
青少年网瘾被害危机在生成机理、客观特征、演变规律、具体危害等方面具有特征,需要深入研究和把握。对处在危机中的青少年进行干预和教育,有两种基本手段和途径,即紧急性干预教育和后续性干预教育。紧急性干预教育是根本的和主要的手段。紧急性危机干预教育模式从总体上可以分为平衡模式、认知模式和心理转变模式。  相似文献   

8.
根据现行法条的规定,刑事诉讼中的被害人仅指被害自然人,而不包括被害单位。但从理论方面分析,被害单位也应属于刑事诉讼中的被害人,应当享有相应的诉讼权利义务,以保障其因犯罪行为遭受损失时应当享有合法权益,当然,其享有的权利义务相比被害自然人而言,存在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9.
检察机关需探索有利于修复社会关系的工作机制,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时注重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未检工作中应实现工作对象宽泛化,履行某些职能时将对象拓展至青少年,并实现加害与被害的复合化;同时应以严济宽,合理区别,对此前至少有一次以暴力手段直接实施犯罪行为的未成年屡犯等依法从严。  相似文献   

10.
犯罪被害人学,亦称刑事被害人学、被害者学(Victimology),创立于本世纪40年代。我国对犯罪被害人学的系统研究仅有十多年的历史。在百花齐放的争鸣中,我国学者已对该学科的性质达成了共识,即犯罪被害人学是以被害人为中心,研究被害原因、被害过程、被...  相似文献   

11.
论建立和完善警察权益保障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 ,在社会治安工作日益繁重、警力不足的同时 ,警察的执法、人身、名誉等权益不断遭受侵害。为维护警察合法权益 ,必须建立完善的警察权益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2.
刑事被害人的“第一次被害”源于犯罪行为人的犯罪行为,由于刑事追诉机关的工作方式方法不当和社会力量对其保护不够,刑事被害人还会“第二次被害”。适当改变刑事追诉机关的工作方式、方法,完善庭审程序,并正确引导社会力量加强对刑事被害人的保护是防治刑事被害人“第二次被害”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3.
由于劳务派遣保障制度不完善,劳务派遣工人的福利待遇、民主权利和身份转制的权益等切身利益很容易受到侵害。要完善劳务派遣工人合法权益的保障机制,应该从规范劳务派遣公司注册程序、明确劳务派遣的适用范围与期限、保证劳务派遣工人的福利和身份转制以及加强监管几个方面落实相应的规章制度。  相似文献   

14.
2008年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切实贯彻以人为本思想,关注人民生命权和生存权,满足心理、健康和发展需要。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人命关天,救灾无国界;信息全面公开透明,首次为遇难民众设立全国哀悼日等四个与时俱进的救灾特色措施,实践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得到各国媒体的一致好评。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检察机关审查起诉中按“自报身份”处理的犯罪嫌疑人总量一直呈上升态势.自报身份刑事案件频发损害了司法的严肃性与公信力,同时,在犯罪嫌疑人主体身份上“当查未查”更有可能导致错诉漏诉,伤及无辜.通过实证分析,案件实体因素和办案程序缺陷均有可能导致自报身份案件增多,但“真性”自报身份案件与“假性”自报身份案件存在本质区别,应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妥善解决,从源头上有效降低自报身份案件的总体数量.  相似文献   

16.
从立法精神、法律冲突及立法技术、立法目的等方面看,《治安管理处罚法》第102条中被侵害人对治安管理处罚不服的,可以通过信访、举报、控告等方式提出救济,但不享有复议权和诉讼权。  相似文献   

17.
人权的本质特征是人之为人的本质要素,即自由和平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人权要素的内容会不断丰富。人权是以主体的人为其立足之本的。作为主体的个人为实现更多更高层次的利益诉求,结成各种不同组织体、甚至国家,赋予这些组织体享有和行使某些人权,是个体人权活动的延伸和能力的提高。"普世价值"是以特定历史时期特定的人群共同的利益需求为指向的,其目的是在更大范围内实现人的自由、平等和全面发展。本文通过三种人权主体形式及相互关系的分析,对尊重人权与普世价值的关系进行了论证。各种人权组织形式设置的目的是为个人人权服务的,民族国家是人权组织的高级形式,它应当由本民族来决定和行使,我们反对西方借人权干涉他国内政。  相似文献   

18.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又一重大成果,是我国新时期的发展战略,具有统率全局的意义。法律监督是现代宪政国家的重要机制,对于保障人权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要实现法律监督中的公平、正义,法律监督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追求,实现政治性、人民性、法律性相统一,①不断提高法律监督能力和检察机关执法的公信力,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事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在行政处罚领域,选择性执法、行政处罚显失公正等侵犯公民平等权的现象并不少见.一方面,我们不能打着不平等的幌子为违法人士大开逃避法律制裁的方便之门;另一方面,行政法需要依靠平等原则作为基础性原则的拘束力来保护公民真正有可能受到损害的权益.但是在我国行政法上,平等原则还没有被明确地纳入行政法基本原则之中.平等原则在行政法上...  相似文献   

20.
近代中国权利诉求有着鲜明的特色:第一,为权力而权利。从诉求权利的开始,国人最重视政治权利和自由,争“民权”为了能分权,争“国权”则走向集权,不是为分权就是为集权而谋权利。对权力的执著使得权利需求停留在精英层面,普通民众难以亲近,更无法沉醉。第二,为政治而权利。民族解放、国家富强始终是权利的目的,自由要让位于秩序,权利要服从民主。政治的高位使权利式微,不可能也不会成为终极追求。第三,为理想而权利。对权利,人们多激情的颂扬,少绵厚的论证;多宏大的描述,少精微的求实;重理论的抒发,轻制度的建构;重社会的进取,轻个人的自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