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是在对资本特权的道德谴责中创立起来的。从对资本特权的道德批判中揭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秘密,揭露资产阶级国家的本质,唤醒工人阶级求解放的觉悟,寻求公平正义和人的彻底解放的社会制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的基本动因。社会主义条件下特权依然存在。公权力既可以用来为人民服务,也可以用来为自己或者小团体的利益服务。如果利用它的权威性来谋求一己私利,这个公权力就会异化成为特权。特权正慢慢地蚕食我们党的公信力,必须引起高度的警惕。与反对贪污受贿等典型腐败行为相比,反对特权牵扯面更宽,涉及的利益群体更多,受到的抵制更大,因而建立和完善反对特权的制度可能需要更坚定的决心、更大的勇气和更高的政治智慧。  相似文献   

2.
对资本特权的研究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分析、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重要内容。在继承马克思、恩格斯相关思想的基础上,列宁进一步深化了对资本特权的认识,主要体现在:对资本特权的地位进行了历史辩证的分析;对资本特权在帝国主义阶段的特征给予了全面揭示;对落后国家特别是在此国情基础上所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如何摆脱资本特权的路径作了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3.
贾若瑜  刘波 《党政论坛》2011,(16):10-11
我军从1955年9月起开始实行军衔制度。进入20世纪60年代后,“批苏修”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将“军衔制”也作为反修、反资产阶级特权的一个标志,将其取消。1980年3月,邓小平提出要搞军衔制。根据这一提议,1982年初召开的中央军委会议正式作出了恢复军衔制的决定。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毕生重视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他在强调正面进行理论教育的同时,还非常注重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存在的教条主义、形式主义以及把毛泽东思想庸俗化、搞资产阶级自由化等非马克思主义或反马克思主义思潮进行深刻的批判.这一批判的实质在于强调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它深刻体现了邓小平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与实践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5.
一邓小平同志指出:在整个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必须始终注意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他告诫我们要警惕和批判从右的方面来怀疑和否定四项基本原则的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 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产生,有着现实的国际背景和国内根源. 我国实行对外开放以来,国际敌对势力就(?)机加紧对我国进行政治思想文化渗透,妄图以西方价值观"在瓦解人心的基础上争取人心",培植反社会主义的"持不同政见者".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就  相似文献   

6.
人们对列宁国家学说的研究,长期以来忽略了一个问题,这就是列宁对资产阶级国家学说的辩证分析.不少人认定,列宁对资产阶级国家学说是一味否定的。我们的研究表明,列宁对资产阶级国家学说采取的是一分为二的辩证态度。既批判其资产阶级狭隘性,又给其一定的历史地位;既揭露它们伪科学的方面,又肯定它们某些正确观点。本文只论述列宁对资产阶级国家学说直接的分析批判,他在批判修正主义时间接涉及到这方面的内容不加论列。  相似文献   

7.
正《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是列宁在1908年2月到10月间写成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1909年5月在莫斯科出版。在这部著作中,列宁概括了自恩格斯逝世以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革命经验和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对当时流行的反马克思主义资产阶级哲学思潮——马赫主义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批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是列宁批判经验批判主义哲学思潮、阐述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重要著作。  相似文献   

8.
《学理论》2016,(9)
马克思在《论犹太人问题》中肯定了鲍威尔对宗教批判的积极意义,通过将现代资产阶级国家与基督教社会的类比分析,发现现代资产阶级国家以自身为中介,将人们的生活分为共同体生活和市民社会生活,共同体并没有消灭人与人之间的差别,而是以这种差别作为自身存在的前提,从而得出现代资产阶级国家是真正的基督教国家的结论,具有不可克服的局限性,必须像基督教国家需要宗教意识一样需要政治意识。但是,现代资产阶级国家守护所谓"神圣人权"的目的,必将使得政治意识瓦解,现代资产阶级国家最终被市民社会吞噬。马克思希望人们从对宗教的批判转向对现代资产阶级国家和市民社会的批判,实现从政治解放走向人的解放。  相似文献   

9.
苏联特权现象演化逻辑与反对特权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联的特权现象经过了干部待遇特殊化、特殊待遇扩大化、干部特权异化、官僚特权阶层固化等四个渐进的演化过程。而苏联反特权却经历了列宁时期的坚决打击官僚特权、斯大林时期的放纵特权、赫鲁晓夫时期的针对特权改革再到勃列日涅夫时期的容忍特权几个曲折的阶段,最终苏联特权现象猖獗蔓延导致苏共垮台。我国反对特权必须汲取苏联的教训,坚定反对特权的政治决心,警惕特权成为维护政治秩序的工具,防止官僚特权阶层的形成,并且始终把密切党群关系作为反对特权的立足点。  相似文献   

10.
阳海音 《学理论》2009,(7):20-21
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主要存在四个向度,即哲学批判、政治经济学批判、资本主义政治法律思想批判以及文化批判。这四个向度是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的。其中,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批判是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核心,哲学批判是马克思进行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11.
破除"官本位"意识浅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官本位”起始于奴隶社会,形成于封建社会,是以皇权为最高权力,以官为尊贵,以官为标准的特权等级制度。江泽民同志历鉴古今,对“官本位”的基本内涵,作了深入浅出的概括:所谓“官本位”就是“以官为本”,一切为了做官,有了官位,就什么东西都有了,“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并强调指出:“其危害极大,因此,对于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官本位’意识必须狠狠批判和坚决破除。”“官本位”作为一种特权等级制度,虽然早已被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商品经济大潮所摧垮,但“官本位”现象并没有在地球上消亡,特别是“官本位”意识,流传了几千年,至今在我国社会…  相似文献   

12.
《求知》2011,(9):45-45
中央党校副教授王中汝在《社会科学》2011年第4期撰文认为,在人的解放问题上,中国共产党担负着双重任务:一方面耍完成本应由资产阶级完成的历史任务,即清除身份制、等级制、官员特权等封建特权因素,推进民主政治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13.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存在特权现象。封建残余思想的影响是现阶段我国特权现象产生的思想文化原因。影响特权现象产生的封建残余思想主要包括官本位思想、人情观念、面子观念、宗族观念。反特权,必须铲除特权现象产生的思想根源,清除人们尤其是领导干部头脑中的特权思想、特权意识;须加强领导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宗旨意识教育和从政理念教育。  相似文献   

14.
王希鹏  宫铭 《理论视野》2013,(10):46-50
特权是指个人或集团凭借经济势力、政治地位、身份差别等特殊力量,而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所享有的特殊权力(不受制约的权力)或权利(为某些人特设的权利),这些权力或权利有的为法律所规定,有的则在法律规定之外。其基本特点是建立在对某些权力或权利分配不公平基础上的以权谋私或权利专属,目的都是特权主体用之以谋取私利。从制度设计与制度安排来看,制度僵滞与文化依赖是当前特权存在的重要原因。治理特权首要破解恶性“路径依赖”,强化反特权“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之间的适应性,实现反特权“诱致性”制度变迁与“强制性”制度变迁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5.
一、资产阶级的人权观 人权概念首先是由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适应资产阶级政治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反封建斗争中提出来的,是反对君权神授的封建特权的有力武器。它的早期代表人物是英国的洛克和法国的卢梭等人。资产阶级人权观尽管经历了三、四百年的几番变迁,但它的基本观点是一样的。因此,为了搞清资产阶级人权观的基本内容与实质,我们有必要回顾和考察洛克、卢梭等人的人权理论。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恩格斯的平等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恩格斯的平等观是运用唯物史观深入剖析和批判资产阶级平等观基础上形成的,是人类历史上对于平等问题探讨的集大成者,是阶级性、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成为指导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争取自身解放的有力武器。人的权利平等,最早是由法国18世纪启蒙思想家提出来的一项最基本的社会政治原则。它用“天赋人权”反对封建等级特权,批判宗教神学的愚昧和迷信,高扬人类理性的能动与伟大。这种法权关系上的平等是人类自身解放过程中的一个历史性的进步,在当时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使得长期被压抑的自由思想和社会生产力在极短时间内迸发出…  相似文献   

17.
众所周知,“人权”口号是伴随着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而问世的。它一方面是作为新兴资产阶级对抗封建神权、君权和等级特权的战斗武器而提出的,另一方面又是以资本主义社会涎生的宣言书形式而公诸于世的。究其实质,它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和要求在政治上的集中反映。  相似文献   

18.
平等是近现代资产阶级的政治理想和价值追求。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告诉我们,平等是历史的、具体的,不同时代具有不同的内涵。资产阶级的平等权要求消灭封建等级特权,追求用劳动这同一尺度衡量不同的人,实质是形式平等;无产阶级的平等权则要求消灭阶级本身,在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默认天然特权,实行按劳分配,体现资产阶级形式平等;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随着生产力高度发达,必然实行按需分配,体现实质平等。当前,我国正处于深刻的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中,各种矛盾错综复杂,收入差距不断拉大,为此,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平等观,把权利平等、形式平等与实质平等有机统一起来,为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土地空间资本化既是马克思空间理论的现实语境,也是资本向自然空间扩张的集中体现。马克思不仅通过土地空间资本化分析资本的运行逻辑与权力统治,还通过土地空间资本化分析资本的反生态本性。因此,其土地空间资本化理论既具有经济批判进路,又具有政治批判关涉,还具有生态批判维度。在经济批判上,马克思揭示,资本宰制下的土地空间既是资本积累的工具,又是生产剩余价值的稀缺资本,在资本逐利的本性下土地空间从私有化、商品化走向异化;在政治批判上,马克思阐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对土地空间进行支配,并在土地空间与人自身空间的对立关系中,建构资产阶级的权力机制;在生态批判上,马克思指出,资本化的土地空间与人的关系发生裂变。深入探究马克思土地空间资本化批判理论,对于我们当下重新思考、构建人地和谐的空间形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很可能,在一些人眼中,搞资产阶级自由化是政治问题、立场问题,而腐败就只是经济问题、生活作风问题了.否则,为什么1989年政治风波后,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批判、声讨那么集中有力,那么有声势,而对"使一部分群众对党和政府丧失了信心"的腐败现象却"往往下不了手"呢? 笔者决不是认为批判资产阶级自由化批错了,过火了.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是不能动摇的.这是一个长期的斗争,二十年,五十年,七十年……,在整个改革开放的过程中,都存在一个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问题. 但是,决不能把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同惩治腐败对立起来."动乱中有哪么多人被阴谋分子煽动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