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何邦武 《求索》2015,(2):96-102
1979年以来的中国证据法学研究,在繁荣的背后仍然面临着知识体系、研究方法的转型。其中,以史为鉴,从清末至民国时期证据法学的"原初话语"中汲取向现代法律知识体系回归的知识和经验,是必要和可行的选择。"西法东渐"初始的清季至民国时期,得益于国人的努力,现代法律知识谱系在中国迅捷构建,成为百多年来中国法治现代化进程"一以贯之"的"学统"和"元叙事",为当下中国法制建设所无法离弃,虽然中经颇多曲折。为回归"学统"、重构证据法学知识体系,阐释并守护近代证据法学的"义理"和"辞句",以梳理其知识系谱,将是必要的前提,而"了解之同情"的方法,则是实现上述目标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
近来,日本当局及其右翼势力无视历史,不断在我国钓鱼岛制造事端,逐步升级对我钓鱼岛的侵犯。甚至不顾中方强烈反对,非法"购岛",实施所谓"国有化",严重侵犯了中国领土主权,由此引起中国人民和中国政府的强烈不满和严正抗议。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日方对钓鱼岛采取任何单方面行动都是非法、无效和徒劳的,都无法改变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是中国领土的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3.
中国法学作为一个现代学科,一直自觉主动地接受西方法学的滋养,它的恰当表述与其说是"中国的法学",不如说是"法学在中国"。与"法学在中国"、"在中国发现法学"这两种对法学知识谱系的论证不同,魏敦友教授提出的"新道统论"突出了中国法学的历史之维,从子学、经学、理学、法学的视角来论述中国法学的正当性及其知识谱系,并自觉地寻找新的概念体系来创造"中国的法学",对重塑中国法学及中国思想的主体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石仿 《长白学刊》2014,(1):17-21
波兰尼以"意会知识"为基础,提出建立以"个人知识"为核心的意会认知哲学,试图恢复直觉、灵感、顿悟等意会因素在知识获得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波兰尼的"意会知识"的认识论体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意会知识"对客观主义知识观的批判,"意会知识"作为认识论意义上的批判哲学,"意会知识"的"逻辑先在性","意会知识"的逻辑化建构及其审美维度的升华。各个部分与庄子"不知之知"的意会思想既有相同之处,又有差异。  相似文献   

5.
理解王阳明心学"良知"二字是关键;理解"良知",区分硬知识和软知识是关键.弄清楚硬知识和软知识概念,"知行合一""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就不难理解了.  相似文献   

6.
<正>"话语"是人类基本的生存方式之一。话语是通过人的自觉活动壮大起来的,话语的每一次在场都确证着人的在场。中国这个"巨人",沿着"中国道路"阔步前行,然而与之相匹配的"中国话语"要么"语力"不足,要么干脆"无话可说",陷入"失语危机"。中  相似文献   

7.
教学关键被称为教学的"瓶颈",是解决教学问题的着手点和突破口。教师在备课和教学过程中,要增强"关键"意识,认真研究并切实抓住教学中的关键问题,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要找准知识的生发点,夯实知识的立足点,挖掘知识的感悟点,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8.
范庄"龙牌会"和安顺"地戏"是知识生产反思的两个案例.在这两个案例中,知识生产既"生产"了知识,也"生产"了对象.学者走入村落,观察民俗,访谈村民,进行田野研究,与村落互动.学者的知识生产被编织进村落自身的发展和知识生产中,又从村落反馈回学界.借助于学者"在场",村民不仅"生产"了"地方性知识",也"生产"了关注他们的学者.  相似文献   

9.
从知识社会学的角度来看,政党知识这一概念的核心在于"真实性"与"可交流性",它包括政党观念、学说以及技术性知识。把政党知识融入到社会结构和文化结构中,勾勒其变化的基本轮廓,发现在古典现代性、自由现代性以及多元价值时期都不断凸显社会智知范式转变的特征,这样的特征表现为某种程度的非承继性与对抗性,显示出主观创制和人为建构。政党知识的不断再认知过程,就是政党知识"自反性"的表现,这一过程不仅产生新的知识内容,也使政党主体发生变化,保证了党组织对广泛社会基础的回应性。  相似文献   

10.
马俊领 《思想战线》2012,38(4):59-62
社会学科知识建构语境可分为意识形态主导型和学理研究主导型。学理研究与意识形态相互渗透、相即相入;社会学科对实践行为知识建构结论的正确与否,虽然和基本语境之间有相关性,但并不必然具有因果关系。在意识形态限定下对社会实践进行知识建构的合理性寓于它们有可能产生的科学后果、理论的逻辑自洽性和由诸理论沟通所产生的共识之中。  相似文献   

11.
国际经济法"情境体验式"教学是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在"情境创设"的条件下通过"情境体验"使学生习得国际经济法知识的教学过程。该模式是一个系统化的建构过程,以互动合作式的师生关系和认知对象的有机组合为前提,通过案例或卷宗材料的收集、整理、参与者分组创设"虚拟情境",并运用案例情景讨论、程序情境体验、诊所式专业实践等手段使学习者在"体验"过程中将国际经济法知识转化为内在认知的一部分,以达到改善教学手段和提升学习效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女性是近代传染病知识传播的重要受众。得益于近代中国对传染病防治的日益重视和"家庭"在传染病防治中的特殊地位,妇女报刊和以教科书为基础的学校教育将较为系统前沿的传染病知识传播给女性。同时,通俗实用的传染病知识也经由民众教育向普通城乡妇女传播。在近代传染病知识向女性传播的过程中,性别化传播始终存在。传统性别分工成为向女性传播传染病知识的重要依据,性别化传播也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传统性别分工。但在缺乏医学启蒙的近代中国,围绕"家庭"的知识传播,向女性提供了必要的传染病防治知识。近代中国重视以家庭为单位的传染病知识传播策略,可以给当下提升城乡居民传染病防治素养以启示。  相似文献   

13.
张昌山 《思想战线》2011,37(4):58-60
地方性知识作为全球化的一种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遗传基因符号的表示。如是没有这些乡土文化,那么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就失去了根基。我们在全球化多元文化共生的环境中思考中国地方知识与文化重构时,不是一味地要在"地方知识与文化重构"中寻找所谓的资源与灵感,而是以此为新的开端,通过从"实际"入手,回归本真,寻找到一个超越的、普世的文化立场。云南以往的文化对现代云南文化的影响,表现的是一种潜意识的"云南精神",其民族特色和文化精髓大概就在于敬畏自然之道、享受平凡之美、承认和尊重他人的文化、风俗、生活具有和自己一样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4.
张华  陈国富 《重庆行政》2013,14(4):51-53
马克思曾经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邓小平依据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进一步得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科学技术在现代经济社会以及生产力中越来越占主导地位和起关键作用.在我国改革开放处于关键时期暨社会转型期的今天,科学技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科学技术已成为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基础.因此,如何弘扬科学精神,以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摆在区县党员领导干部和公务员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推进现代科技知识培训走进区县党校课堂,对于区县党员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弘扬科学精神,以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梨花体"事件和"羊羔体"事件既是网络时代的"诗歌事件",也是"文化事件"甚至是"政治事件"."梨花诗"和"羊羔诗"被嘲笑为"口水诗"的一大原因是违背了国人已有的诗歌常识."羊羔体"事件源于公众对太"散文化"的"口语诗"、对新诗的知识谱系及知识霸权和对中国大转型时期涌现的腐败现象的不满,即对"知识权威"、"伦理秩序"和"权力局势"的不满."羊羔体"事件呈现的口语写作、中年写作和官员写作有一定的特殊性和合理性,也有较大的缺点.两次事件都有利有弊,都可能误导诗坛,损害新诗和诗人的声誉;也可能通过全民性的大论争,各种诗学观在既对抗又和解的生态中共生,从而有利于新诗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天津政协公报》2013,(12):60-61
<正>2013年"健康中国行——全民健康素养促进活动"的主题是"合理用药",由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和中国科协共同主办。为保证合理用药知识的科学性和权威性,减少虚假、错误信息误导公众,结合公众在合理用药方面的主要误区,国家卫生计生委联合相关部门,组织专家,制定了包括"能不用就不用,能少用就不多用;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输液"在内的合理用药核心信息。(摘自人民日报)  相似文献   

17.
乔丽英  赵兰香 《前沿》2007,(11):183-186
结构化理论是吉登斯学术研究当中最具原创性的理论,结构化理论中的"结构"包括规则和资源两部分,规则是"共同知识",资源是行动所凭借的媒介。  相似文献   

18.
考试时,学生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快速准确地从知识库中检索、调动、选用政治学科的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作出判断。如何"玩转"知识库?笔者尝试引导学生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1.知识建构系统化。根据建构主义理论,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是建构意义。我们在意义建构中既要通过对事物的性质和规律的理解,将此事物与彼事物区分开来;又要理解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建构高中政治知识的时候,一定要注重知识的结构化、系统化,注重  相似文献   

19.
陈少明先生在《中国哲学:通向世界的"地方性知识"》一文中认为中国哲学起源于"地方性知识",而其在发展过程中又呈现出普遍化的理性倾向。他由此提出了把中国哲学推向世界的方式。然而由于对"地方性知识"理解的偏差,导致此文存在以下几点问题:一是将格尔兹的"地方性知识"概念与劳斯的"地方性知识"混为一谈;二是误解了"地方性知识"与"普遍性知识"的关系;三是将"地方性知识"应用于哲学领域,实际上已经超出了"地方性知识"概念的使用限度,而且这种做法会走向文化相对主义,最终反而会阻碍中国哲学融入世界。本文立足于对陈文的分析,旨在走出"中国哲学是一种‘地方性知识’"的误区。  相似文献   

20.
何元飞 《传承》2010,(3):112-113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与社会转型的加速,中国进入了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全新发展阶段。"为政之要,惟在得人",为了适应新形势,应对新挑战,中国公务员必须承担起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切实履行行政职责。因此,展开理论研究,在公共行政视野下,我们依据公共行政的基本属性,把公务员定位于人民群众服务者的角色,是新时代的客观要求,是政治文明发展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