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些年来,在北京、上海、沈阳、南京等很多城市的艺术院所、著名高校、或者中小学校的附近,常有外来求学的孩子和他们的父母租房而居,过起了"安营扎寨"式的陪读生活。他们或者举家搬迁来此,或者父母一方陪同。平时,孩子上学,家长则就近打工以补贴家用……  相似文献   

2.
扫描中国"陪读大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个世纪80年代,孩子就是孩子,一个人上学一个人写作业一个人自理生活;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孩子们被冠上了一个新的称呼:小皇帝。他们上学有父母接送,作业有父母抄写,甚至值日,都由父母代劳。家长们有一个心愿,希望自己吃的苦,孩子不要再吃;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到了社会上,不要输在起跑线上。  相似文献   

3.
在咱们中国,是很有些“陪读”传统的。古时候有“陪太子读书”之说,“太子”而无学童陪伴左右,那书就读不好;又有“红袖添香夜读书”之说,耐不住寂寞的什么公子,如果没有“红袖”在身边晃来晃去,书也读不利索。然则“太子”有了学童,也未必能把书读好;公子加上“红袖”,更不知会闹出什么风流韵事。现在几乎所有的家长都在陪孩子读书。小家伙儿学习成绩的好坏,在很大种程度上就取决于家长陪读功夫下的多少。如今又有一种新的陪读,以不才的孤陋寡闻,似乎还不曾见诸以往的记载,无以名之,姑且叫做“陪领导读书”吧。日前接到一位外省朋友的电话,…  相似文献   

4.
陪读的妈妈     
在我们的教室里,每天都坐着两位陪读的妈妈。其中一位是小冯同学的妈妈。刚开始,冯同学什么都不会,课上的大部分时间是哭一阵,笑几声,但冯妈妈还是会握着孩子的手每天不停地抄写,尽管握着孩子手时,孩子的眼神不知道在哪里。  相似文献   

5.
陪读     
如今又有一种新的陪读,姑且叫做“陪领导读书”吧。古时候有“陪太子读书”之说,现在几乎所有的家长都在陪孩子读书。中央号召“讲学习”,我以为那个“讲”字至少包括两层含义:一是讲究学习、愿意学习、真正学习,不能整天让别人学习,自己不学习,光说不练,只作“脱口秀”;二是追究假学习者的责任,彻底清理假学历、假文凭。  相似文献   

6.
送孩子到外边去学习,并不是家长惟一的选择,很多父母从各方面考虑认为给孩子请家教,单独教育似乎效果更好。从表面上看,家教请到家里,父母再不用挤公车、赶地铁,可免于路途劳顿了,但实际上,陪读的辛苦一点不少。  相似文献   

7.
无论冬夏雨雪,清晨还是傍晚,在城市拥挤的公车上、地铁里,常能看见一对对母女或者父子匆匆来去,孩子身上或背着画夹,或背着某种乐器,父母手上也大包小包,从穿着上判断他们不是外地人,于是,不用问也知道,这又是赶着去学什么班了……下面是小学三年级学生肖雨帆和他妈妈的周末作息时间表:  相似文献   

8.
《半月谈》2005,(6):58-58
对于父母陪读这种现象,社会上一直众说纷纭。赞成者多从为学生减轻压力、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成绩以利于升学的角度出发,反对者则异口同声地认为:抱着的孩子长不大,必须要让孩子学会自立自强。在本期来稿中,大家对这种现象也是见仁见智。编者认为:从根本上说,陪读不是一种好现象。这种现象的产生,也许有复杂的社会原因,但肯定也有来自家庭教育的问题,矫生惯养使得一些孩子没有基本的生活能力,不能独自面对问题。这应该引起父母们的注意,从小培养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敢于面对、勇于负责的精神。对于因为各种原因已经走上陪读道路的父母,我们建议您对孩子不要一切包办,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生存能力,不要让孩子在您的“呵护”下失去飞翔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对于社会上目前存在的种种陪读现象,人们所持的观点也各不相同。名人有名人的想法,普通人有普通人的态度。  相似文献   

10.
"种瓜得瓜"模式有两个代表人物:"台球神童"丁俊晖和"钢琴天才"郎朗。其特点都是:父母根据孩子的天分设定一个成材目标,然后坚持不懈不达目标不罢休地努力下去,终于功成名就。  相似文献   

11.
《人民公安》2012,(17):7
9月伊始,学生们陆续回到校园,开始新的学习生活。从幼儿园到小学、初中、高中,每一个孩子会遇见一茬又一茬的老师和同学,但有些人却始终如一,一直陪伴在他们身边——"陪读"的家长们从送孩子进入校门的第一天起,就几乎注定了要为此倾注半生时光。为孩子能上一个好的幼儿园,园门外的大街上,家长们排了一夜的长队;为观察孩子的听课效果,教室窗外  相似文献   

12.
陪读,一个世界上任何字典都无法查阅的新鲜名词。陪读,近几年在中国悄然兴起。"陪读,体现出家长对子女学校教育过程的过度参与。陪读不仅会削弱学校教育的功能,从长远来看,也不利于孩子心理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3.
就"陪读"的结果来说,本刊将其归纳总结为以下三种模式:家长有意,孩子无心--"强扭瓜"模式;家长培养,孩子配合--"种瓜得瓜"模式;还有一种另类模式,暂叫做"种瓜得豆"模式。  相似文献   

14.
徐娟 《人大论坛》2013,(1):44-44
“家有读书郎,全家跟着忙。”如今,家长为孩子陪读现象屡见不鲜。为了孩子,一些家长迁徙不定、辗转租房,被称为新时代的“孟母三迁”,这种现象也被不少人称为“中国式陪读”。(12月11日《中国青年报》)  相似文献   

15.
今年刚40岁的李晓红,是一个平凡而朴实的女人。她看上去很憔悴,比起同龄人要苍老一些,这是她在北京陪读生涯中最大的变化。2000年,李晓红和丈夫丁志伟带着孩子从安徽老家来到北京。她们举家迁移只有一个目的,照顾好独生儿子丁丁的学  相似文献   

16.
百万富翁关闭企业,做起"陪读父亲"据报道,在重庆南开中学读高二的王小华,是2003年由万州实验中学考进来的。刚来时,其父母每周末都会来重庆陪女儿。王爸爸在万州经营着一家颇具规模的建筑公司。去年3月,王先生和妻子再三商量后决定,关闭自己的公司,到重庆另寻工作以照顾女儿。于是,资产上百万的王先生离开万州,来到重庆,进入一家建筑公司做一般职员,跟同事睡集体宿舍。而这一切,都是为了照顾女儿。(《人民日报海外版》2005-05-07)  相似文献   

17.
"陪读可以理解,但不是最好选择"邱泽奇社会学家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陪读现象的产生是有多种原因的。首先,陪读现象说明,通过让子女接受良好学校教育来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材是中国文化的传统,这个传统也仍然约束着我们的行为,成为很多父母的目标。正因为千千万万的父母有了这样的目标,才使得社会的发展获得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因此,督促子女接受教育,是于子女、于家庭、于国家、于社会都有利的事情。  相似文献   

18.
<正>"恭喜啊,你家的孩子上了好的学校啊","唉,学区房又涨价了"……这些话经常在我们耳边响起,"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一个家长的心原。为了让孩子进入到所谓的名校,享受到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的一些家庭,有一种生活正在快速传播.这种生活叫"陪读". "陪读",这个字典里无法查阅的新鲜词,已从农村到乡镇,从乡镇到市区、省城、京都,不断播撒,甚至愈演愈烈.越来越庞大的陪读家庭,出现在诸多中小学名校甚至大学附近.有的家长不惜一方放弃工作,专职陪读;有的举家搬迁,另谋乍计,只为孩子求学.不管怎么说,"陪读"生活实实在在地存在,家长总要面临选择.  相似文献   

20.
陪读种种     
陪读,可算得是熟悉的陌生事了。熟悉,因为他由来已久;陌生,则因为它有变异而无常态。古人陪读,为士子所艳称的是“红袖添香夜读书”,但能否读进去却大可怀疑。唐人小说《李姓传》、明人传奇《绣襦记》里的郑元和就因李亚仙陪读而不能潜心于书本,害得李亚仙剔目自毁。尽管在文学创作中将此推向极端,但也示人以“红袖添香”的陪读似喜实悲。古人的陪读,还有陪冲龄即位的小皇帝或髫年储君读书的,作陪者是宗室子弟,虽年幼却犹知尊卑,不免战战兢兢,当然是苦差使,此后更可能因而卷入宫廷政治斗争,祸福难料。这种陪读,古人身历者既少,距离当代又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