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原黎黎 《人民论坛》2014,(12):164-166
"微依赖"产生的心理动因在于人们可以借助"微环境"获得满足和宣泄压力;社会动因在于人们可以借助"微环境"获得真实世界中求之不得的平等和虚拟寄托;经济动因在于"微"系列产品的开发和延伸背后有着对网络本身的自我增强机制以及免费经济特性的运用。消解"微依赖",需要遏制工具理性的过度张扬,实现价值理性的回归;需要对于"微依赖"的种种"小情调"状态实施"大情怀"的教育和引导;需要有良知的公民及组织共同行动起来,履行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2.
《台声》2014,(10):111-111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自行炸毁南满铁路柳条湖路段,嫁祸于中国军队,并以此为借口,突然向驻守在沈阳北大营的中国军队发动进攻。 日本侵略军实行的要煤不要人、以人换煤的"人肉开采"政策,致使大批中国矿工被折磨而死,凡是日本侵略者使用劳工比较集中的地方,大都有这种"万人坑"。  相似文献   

3.
王铁仙  王丹丹 《求索》2010,(4):165-167
作家主体意识的高扬使"五四"文学把表现个性、表现自我的这种现代艺术观念作为共同遵循的创作原则,从而形成了"表现自我"的文艺风潮。但是,由于中国长期处于封建的黑暗之中。经济的落后、文化的落后、社会思想的落后,注定了个性意识不可能一下成为整个社会和整个民族的思想观念,也注定了最早觉醒的知识分子所孜孜以求的个性自由,自我扩张难以在现实生活中扎根。因此,"五四"时期的"自我表现"心理呈现出三种相互矛盾的心理结构模式。  相似文献   

4.
何宇宏  张征 《求索》2011,(8):73-74,67
思维模式是一个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基因,并且由于它的抽象性而获得了更稳定持久的承传。中华民族的思维模式有很多种表现,但其根本特征是"一元思维",这种思维模式一方面形成了有你无我、非此即彼的思维倾向,一方面又与群体主义、经验主义等文化心理相结合,形成了"一边倒""一窝蜂"的社会文化现象,这种思维模式的影响至今犹在,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5.
卢文俊 《理论月刊》2007,(7):148-150
本文通过对日本民族深层的精神文化的分析,认为由于受日本文化之源──绳魂先天发展状况的制约,在精神文化层面存在的诸多因素,如民族认知的不幸、功利主义的思维以及对外依赖的心理等,制约其所谓的自主外交。在今后,同盟外交始终是其外交的常态。  相似文献   

6.
雷鸣  项松 《求索》2010,(11):80-82
日本是一个四面环海的国家,其独特的地理位置,生成了日本浓郁的富有杂糅特性的岛国文化。这种文化的杂糅就是日本长期以来对外来文化的学习、模仿与吸收。日本文化在其自然的演化过程中,自弥生时代的农耕文化,就不断被诸多非本土文化所渗透。从其文化的形成历程看,日本文化对非本土文化的借鉴与吸收,促成了日本文化的三次历史转型:大化革新前后对中国儒家文化及隋唐文化的吸收;明治维新时期对西方民主科学文化的引介与创新;1945年"二战"后,借鉴并吸收美国先进的政治及经济管理文化。经过三次质的转型,日本文化成就了日本在世界上无可争议的经济大国地位。而今,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也将随着国家间的经济交往而不断强化。  相似文献   

7.
当前,在贯彻落实《条例》,转换经营机制中,不少企业存在着依赖等待心理,认为转换机制客观条件不具备,外部环境不够优化。在这种思想影响下,忽视了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缺乏转换机制的积极进取精神,形成了上面干着急,下面  相似文献   

8.
张坤  古风 《前沿》2011,(24):16-19
暴力现象经过媒介的制作与改造,被纳入审美视阈。这一现状有其西方美学的依据,亚里士多德、康德、布洛的理论都印证了暴力成为审美对象的合法性。语言文字、影像、电脑网络等媒介为暴力的美化展示提供了温床,但经过仔细分析可发现:当前的"审美"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审美"。与此同时,媒介也使得一些暴力的展示过于残酷、逼真和冷静,挑战着人们的心理极限和阅读(观赏)神经,这种"非审美"状态实在堪忧。  相似文献   

9.
勾红洋 《传承》2011,(1):41-41
碳,勒紧了谁的脖子?"碳关税"和"碳减排"会告诉你答案。欧美已经进入后工业化时代,重污染、对煤及石油等生物化石能源有着很大依赖、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大多数已经抛给了发展中国家。  相似文献   

10.
马伟 《长白学刊》2013,(1):117-121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以武装占领中国的东北为契机,打着"开发"、"建设"的幌子,圈占了大量土地,推行其移民侵略计划。失去土地的中国农户命运悲惨。故土难离者被迫与日本移民确立了租庸关系,供其役使。被迫出村者成为所谓的"内国开拓民",实质就是日本帝国主义粮食生产的工具。从实施的过程看,"内国开拓民"类似"集团部落",是日伪后期控制民众的一种组织形式。日本试图以移民侵略为基础,重新确立伪满洲国的土地占有关系,并最终影响东北的社会关系及社会走势。  相似文献   

11.
宋从越 《前沿》2011,(21):98-101
为控制蒙疆的金融命脉,日本殖民者授意伪蒙疆政权颁布了《蒙疆银行条例》等法令,设立了所谓的"中央银行"———蒙疆银行。蒙疆银行存续期间,以投资和贷款的方式向劫掠蒙疆资源的各种会社注入资金,购买巨额日本公债,将大量资金存入日本银行,不仅保障了日本"开发"蒙疆所需资金,也在相当程度上缓解了日本国内的财政压力。  相似文献   

12.
酷日本     
《时事报告》2012,(1):69-69
"酷日本"是日本针对海外受众打造的国家形象和品牌战略。概念中既包括日本料理、茶道、歌舞伎等传统文化,也包括动漫、游戏等现代流行文化,还包括汽车、电器等产品形象。"酷日本"希望通过宣传日本软实力,提升上述各类品牌附加价值。  相似文献   

13.
王李金  赵丽华 《前进》2011,(12):20-22
当前,全省上下正在认真学习贯彻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加快转型跨越发展,全力推进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建设和"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在实践中,各地都注意把工作重点从传统的依赖资源、依赖投资和依赖廉价劳动力转移到  相似文献   

14.
王学斌  闫弘宇 《前沿》2011,(10):152-154
"怨天尤人"已经成为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一种文化现象,尤其在农村,"怨天尤人"思想有着更为突出的表现。这种表现不仅反映在农民身上,也在农村事务的管理者身上有突出的表现。"怨天尤人"是当代中国农民普遍存在的一种文化心理,妨碍着农村的发展。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应当通过法治环境的建立,努力克服农民这一心理。  相似文献   

15.
陈佳春  温建钦 《传承》2013,(10):144-145
西原借款是日本政府在一战后期对华侵略政策转变的产物,企图通过这种怀柔的长期的经济渗透达到政治上的对华控制。而中国当时亟需外债的段祺瑞皖系军阀成为其政策的牺牲者。从某种意义来讲,西原借款对于日本与皖系军来说终是"黄粱一梦"。  相似文献   

16.
数字在实际的运用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也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特性。数字和文化是分不开的,人们对数字的喜爱或者禁忌,是一个民族文化心理的反映。文章认为,日本的数字文化是外来文化和日本本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日本这种兼容并蓄的吸收和创新,也体现了日本人的实用主义观念。  相似文献   

17.
刘柠 《同舟共进》2012,(11):26-28
2012年9月11日,日本野田(佳彦)内阁通过了将钓鱼岛"国有化"的决议。至此,折腾了大半年之久的钓鱼岛"所有权归属"问题,便以这种为日方单方面操作的"非法、无效"(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语)的形式,画下了句号。然而不承想,句号竟成了后续一系列事件的序幕——这恐怕是中日两国都始料未及的:9月15日开始的一周,在中国内地五十多个城市,爆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反日运动,规模空前。激愤的人群打着“还我钓鱼岛”。  相似文献   

18.
兰亚春  兰峤 《前沿》2013,(7):109-111
建立在计划经济基础上的行政性的"单位"整合机制,依赖国家对资源的垄断,使个人依附于单位、单位依附于国家,建立了以单位为基础的"社会联结",实现了对社会成员及社会生活领域全面组织与控制。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打破了原有的资源配置模式,国家体制外的资源形式增多,这种分散性的配置模式解放了个人对单位和国家的依附,游离于"单位"之外的个体越来越多,行政性的"单位"整合能力逐渐弱化。社会结构的日益分化、利益与观念的日益多元等社会转型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大了社会整合难度,迫切需要一种新的整合机制,将分化的社会再度组织起来。社区,曾被边缘化的地方层次的社会整合载体,再次受到关注,并日益成为社会整合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9.
刘秀英 《前沿》2012,(6):107-109
"问题家庭"与日俱增,由此带来青少年在心理和行为方面的负性影响。根据多年的调查研究,本文对我国目前"问题家庭"进行了系统分类及特点分析,重点探讨了"问题家庭"类型对青少年心理和行为方面产生的消极影响,为进一步探究解决途径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郭松民 《公民导刊》2010,(10):71-71
"数据显示中国第二季度GDP超日本成世界第二"。据报道,日本第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为1.288万亿美元,低于中国1.339万亿美元的二季度产出。《华尔街日报》分析指出,这意味着中国有可能在今年一举超过日本。摩根大通驻纽约首席经济学家卡斯曼说,中国超越日本将是"全球经济的一座里程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