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蔡世林 《学理论》2010,(6):174-175
音乐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它可以陶冶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提高学生健康的艺术审美情趣和艺术创造能力,学习戏曲音乐能够增进学生了解我国艺术瑰宝,培养他们对戏曲艺术的欣赏与兴趣,启迪他们的思维与心智,增强民族的自尊和自信,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的情操与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2.
张昆 《学理论》2010,(2):127-128
面具是人类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它起源于人类装扮、装饰的行为和文化。笔者通过对中国摊面具之中的鬼神面具进行分类,进而对中日鬼神面具分类比较,分析日本能面具之鬼神面具的分类及发展,归纳出中国滩面具之鬼神面具和日本能面具不同的艺术审美特色,来说明能面艺术所独有的艺术特色和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3.
周璇  朱星雨 《学理论》2009,(30):205-206
新媒体艺术有艺术审美的大特征,也有自己本身的小特色,审美过程就存在于艺术接受者对艺术作品的鉴赏与批评活动中,每个人都可有自己独特的审美感受,在审美过程中得到启迪和暗示。而作为新媒体艺术,更着重于使用先进科学技术,集虚拟现实、数字、交互、多媒融合等众多尖端科技为一体,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4.
略论艺术素质的内涵、功能及培养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艺术素质是进行审美观照和审美鉴赏的必要条件,它具有独特的形象性、纯粹的亲切性、心灵的完整性和感悟的创造性等特征。对审美个体而言,艺术素质具有愉悦、陶治、教导、升华等功能。要培养较高的艺术素质,就应积累丰富的艺术知识,不断提高艺术欣赏能力,强化审美意识,并培养审美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5.
美术馆作为当今社会文化艺术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保存和展示艺术家作品、帮助普通公众提高其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国际问文化艺术交流的社会功能,充分起到了繁荣国家文化艺术教育事业的作用.公共教育在中国出现美术馆之初就成为它的一项重要功能,它具有启迪人的心智、提升人的素养、教化人的灵魂的崇高意义.美术馆公共艺术教育事业和学校艺术教育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的互补关系,两者协同发展的空闽和意义巨大.  相似文献   

6.
马小勇 《学理论》2009,(27):98-99
庄玄、禅宗在中国古代艺术精神上的影响,既有中国传统审美和思维方式上的继承和发扬,又深深地烙上时代的印痕和历史的足迹。本文旨在通过对庄玄、禅宗思想的疏理,揭示其对中国古代艺术精神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7.
行为艺术     
陈晓萍 《党政论坛》2008,(16):22-23
行为艺术,也称行动艺术、身体艺术、表演艺术等,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兴起于欧美的现代艺术形态之一。它是以艺术家自己的身体为基本材料进行行为表演,通过艺术家自身身体的体验来达到人与物、环境的交流,同时经由这种交流传达出非视觉审美性内涵。  相似文献   

8.
陆俊超 《学理论》2009,(18):212-213
本文就高校音乐艺术教育应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就必须首先解决对音乐艺术教育有重要性的认识。要充分认识到发展音乐艺术教育事业在高校教育中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陶冶大学生的思想情操,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大学生树立崇高的审美理想,具有其它教育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成乔明 《学理论》2009,(19):88-89
格罗塞的艺术起源观实际是一种多元起源理论,他认为,原始人的家居和身体装饰艺术起源于两性求偶的结果、原始造型艺术起源于对自然的摹拟、原始音乐和舞蹈起源于审美。格罗塞艺术起源观大致存在三个问题:低估了原始人的精神想象力;高估了原始人战胜自然和内心恐惧的能力;混淆了多元艺术起源的逻辑顺序。其实巫术和万物有灵的图腾崇拜可能是艺术最初的起源;劳动和模仿是艺术产生的手段;游戏和求偶创造了艺术产生的契机;而审美则应当是更晚的事,即生存危机解除之后的精神娱乐而已。  相似文献   

10.
李文武 《学理论》2009,(30):209-209
现代美术的特点是“创新”,而创新则意味着变革、否定和批判,最终导致的就是艺术的不断变化。一个事物的灭亡意味着另一事物的产生,新事物总是在与旧事物的不断斗争的基础上产生的。现代艺术就是在与传统艺术的挑战和斗争中不断地发生发展的,而这种斗争与挑战必将会导致现代美术对传统审美理想的颠覆。  相似文献   

11.
水墨画呈现多元的色彩,呈现出了趋于生动活泼、和平共处和兼收并蓄的坦荡氛围,从而推动了中国画思维向深度和广度发展.中国现代水墨画,充分反映当代中国人新的观念,意识和审美情趣,充分表现艺术个性及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12.
本文就高校音乐艺术教育应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就必须首先解决对音乐艺术教育有重要性的认识。要充分认识到发展音乐艺术教育事业在高校教育中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陶冶大学生的思想情操,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大学生树立崇高的审美理想,具有其它教育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谢灵 《学理论》2010,(5):122-123
美育是美学理论最广泛的实际操作与应用,是美学研究的终级价值的显示;艺术美育则有比较完善的理论结构和实践经验.特别是科学把握艺术审美教育的整体观,即整体把握美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整体把握审美对象艺术美的合理转化,整体把握艺术画面的有机统一,整体把握美的本质:人的力量的“对象化”,可作为艺术审美教育的创新举措。  相似文献   

14.
审美消费不同于一般的消费,它要求审美主体具备一定的条件和素质,即具有一定的审美趣味。审美趣味反映了审美需求,决定着审美消费行为。所以说,讨论审美消费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审美趣味。有人认为审美趣味就是鉴赏力,也有人认为审美趣味包括感受力、想象力、创造力、理解力和判断力等诸多因素。但笔者认为,主体的审美趣味和主体的审美直觉感兴能力(或鉴赏力)应加以区分,尽管二者有密切的联系。审美直觉感兴能力决定了审美主体能否从事某种特定的审美消费行为,壬。能否欣赏唐诗宋词,能否欣赏现代抽象艺术,能否欣赏中国古典戏曲等。…  相似文献   

15.
陈宁 《学理论》2011,(21):58-59
依据感性与理性关系的变化,黑格尔将世界历史分为四个阶段:东方世界、希腊世界、罗马世界、日耳曼世界,各个历史阶段与黑格尔在《美学》中论述的艺术类型(象征型艺术、古典型艺术、浪漫型艺术)紧密联系,一一呼应。感性维度是黑格尔审美的重要维度,黑格尔眼中的历史,是审美感性维度中的历史。  相似文献   

16.
21世纪是审美的时代、知识的时代。在新形势下对医学生的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适应社会需求,在医学生管理工作中,充分发挥艺术教育的重要作用,寓德育于艺术教育之中,寓思想教育于艺术教育之中。全面提高医学生的艺术文化素质,使之更好地适应新的审美时代的科技、经济和文化发展的思维,造就具有良好身心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医学人才。  相似文献   

17.
析中国传统建筑的民族审美观李元明,赵伯飞中国建筑是世界上独树一帜的建筑体系,有着悠久的民族传统。但是关于这个独特的建筑艺术体系,却很少有人从它的审美特征方面作过深入的、令人信服的分析。加之中国长期处于封建社会,官方统治者和士大夫历来视工艺为末技,尽管...  相似文献   

18.
高等院校实施大学生艺术创新素质培养是适应当前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是现代社会发展对高等院校人才教育提出的新要求.艺术素质教育是整个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创新素质培养是艺术素质教育的新课题.要从艺术创新的高度充分认识并发挥艺术素质教育的美育功能,处理好模仿、借鉴和艺术创新的关系,加强大学生艺术审美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9.
周建国  莫先武 《学理论》2012,(27):104-105
朱志荣的《中国艺术哲学》是我国“第一部”、“独立的”艺术哲学研究的专著.朱志荣的研究成果,不仅揭示了中国艺术哲学的特质——生命意识,而且创造性地提出中国艺术的独特审美方式:超感性的体悟方式.通过超感性的体悟方式,他将中国传统哲学与美学的生命意识与艺术品实现了内在沟通与融合.朱态荣为我们构筑的中国艺术哲学,为我们反省自己的传统艺术与文化提供了很好的视角.  相似文献   

20.
粟世来  田泥 《学理论》2010,(24):135-136
传媒技术对艺术的介入和渗透丰富了艺术样式和艺术表现的手段,一定程度上冲击了纯艺术象牙塔的根基,打破了文化生产和文化消费中的等级限制和垄断,搅乱了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分野和格局,填平了艺术与大众之间的鸿沟。它拓展了审美文化的界域和范围,使得审美具有了大众消费的平民性、民主性,面向广阔的日常生日敞开。传媒及其意识形态的发展极大地推进了审美生活转向的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