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赤羽病简介     
赤羽病又称阿卡斑病 (Akabanedisease) ,是由赤羽病病毒 (Akabanediseasevirus ,AKV)引起的牛、绵羊及山羊的一种多型性传染病。该病以流产、早产、死胎、畸形、新生胎儿发生关节弯曲、积水性无脑症和流行性暂时热为特征[1~ 5] 。1 病原赤羽病病原为布尼病毒科 (Bunyaviridae)布尼病毒属辛波 (Simbu)血清群的一个亚群[5] ,为单股RNA病毒。1.1 病原体的形态电镜下负染的病毒颗粒呈球形或多形性 ,直径为 80~ 12 0nm ,有囊膜和糖蛋白纤突。病毒有 4种蛋白 :L、N、G1和G2。L蛋白为转移酶成分 ,具有复制和转录活性 ,其分子质量为 193~…  相似文献   

2.
赤羽病(Akabane disease)是布尼安病毒属诱发的牛羊胎儿的严重先天性缺损症。主要是通过库蠓叮咬而传播,呈季节性散发和流行。临床特点主要表现为胎儿畸形、流产,死胎,木乃伊胎儿,早产,机能障碍等。 (一)病原学 其病原为Akabane病毒,属于虫媒病毒的血清学亚类的Simbu病毒类(grope),根据它的形态学、微生物学及血清学交叉反应,而归属为布尼安病毒属(Bu-  相似文献   

3.
蓝舌病病毒(BT V)是呼肠弧病毒科,环状病毒属的分节段、双股RNA(dsRNA)病毒。其病毒基因组由10个分子量大小不一的dsRNAs片段组成,在SDS-PAGE上显示10条带。10个dsRNA片段分别编码7个病毒结构多肽,3个非结构多肽和2个未知多肽(地位和功能不清)。BTV是感染家养及野生反刍动物的虫媒病毒。目前,在世界  相似文献   

4.
(四)彩虹病毒科(Iridoviridae)受本科病毒感染的幼虫或病毒颗粒离心沉聚在一起,外观上呈现彩虹色,故名。本科病毒颗粒呈球形,直径130~300nm,二十面体对称基因组为双股DNA,遗传机制类型为±DNA→mRNA。有或无囊膜,感染脊椎动物的病毒有囊膜,对乙醚等有机溶剂敏感;感染节肢动物的病毒无囊膜,对乙醚不敏感。病毒在细胞质内增殖。  相似文献   

5.
病毒通常分为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即噬菌体三大群;按核酸类型分为双股RNA病毒、单股RNA病毒、双股DNA病毒、单股DNA病毒。如动物病毒群中的细小病毒科(Parvoviridae)是已知最小的动物病毒,基因组为单股线性DNA;植物病毒群中的双粒病毒组(Geminivirus),基因组为单股环状DNA;细菌病毒群中的微病毒科(Micro-viridae)和丝杆病毒科(Inoviridae),基因组为单股环状DNA,但在动物病毒群中还没有单股环状DNA病毒。近年来随着病毒学的发展,新的病毒逐渐被人们发现和认识,在鸡上分离到鸡贫血因  相似文献   

6.
(五)逆转录病毒科(Retroviridae) 本科病毒颗粒呈粗糙球形,直径100~120nm,二十面体对称,内有髓核。基因组为正股RNA,分2~3个节段。遗传机制类型为 RNA→±DNA→mRNA。有囊膜,对乙醚等有机溶剂敏感。最大的特点是病毒携带逆转录酶,即以RNA为模板,转录为DNA前病毒。这种前病毒具有感染性,整合到宿主细胞的DNA中,再以DNA为模板,转录为子代RNA,并能作为mRNA。病毒在细胞质出芽而成熟释放。本科大部分病毒具有肿瘤性。分成三个亚科。  相似文献   

7.
牛白血病病毒(BLV),分 类于反转录病毒科,C型颗粒, 直径80~120nm;核衣壳呈26 面体对称,外面有囊膜,膜上有门把状突起,直径约8nm;内部为拟核,两条线状单链35sRNA组成倒置二聚物,呈螺旋状蜷曲,没有感染性;主要结构蛋白有六种,两种外膜糖蛋白(gp51,gp30)和四种内部蛋白(P_(24),P_(15),P_(12),P_(10));BLV反转录酶分子量70kd,  相似文献   

8.
鸡新城疫(Newcastle Disease/ND)是一种高度接触传染性疾病,鸡、火鸡、鸽以及野禽均易罹患。1926年Kraneveld氏首先发现于印度尼西亚的巴塔维亚,同年Doyle氏发现于英国的新城,故名,ND迄今仍在世界广泛流行。 (一)病原 为新城疫病毒(NDV),归属于副粘病毒科副粘病毒属禽副粘病毒Ⅰ型(A/PMV-1)。成熟病毒粒子直径为100~250nm,通常为180nm,核酸类型为单股RNA,螺旋状核衣壳之外有囊膜。核衣壳有G抗原或NP抗原,囊膜有棘突具有2个糖蛋白和7个其它多肽,含有刺激宿主产生血凝抑制和病毒中和抗体的抗原成份。  相似文献   

9.
禽流行感冒是一种高度接触感染的急性到慢性传染病,由A型流感病毒引起。最近从鸡、火鸡、雉鸡珠鸡及其他禽类分离的毒株分别属于H_7、H_1、H_6及H_8型。 (一)病源学 禽流行感冒病毒(AIV)分类于正粘病毒科的流行性感冒病毒属,单股RNA,呈螺旋形衣壳对称,毒外有囊膜,毒粒直径80~120纳米。基因组分成8个片段。 1.病毒血清型: 根据病毒的核蛋白(RNP)而将流感病毒分成A、B、C3个型。A型来自人、鸟、马、猪及海豹,许多亚型;B型及C型仅发生于人,各仅一个亚型。 2.按AIV囊膜上表面抗原的不同,进行血清学分型:  相似文献   

10.
阿留申病( Aleutian Disease)( AD)是水貂的慢性进行性病毒病。病原病毒属细小病毒科( Parvoviridae)。下有两个属,即细小病毒( Parvovirus,又称小DNA病毒)和依赖病毒(Dependovirus)(以前称腺联病毒)。其病毒特征:单链DNA,分子量1.5~2.0×10~6道尔顿。是二十面体对称,无包膜的颗粒,直径18~26纳米(nm)。CSCI浮密度为1.39~1.42克/毫升。耐热,耐酸,耐乙醚。依赖病毒必须要有腺病毒同时存在,它才可以复制。所有成员都在细胞核内繁殖。  相似文献   

11.
鸡脑脊髓炎(AE)是一种主要侵害幼龄鸡的病毒病。1932年美国首先报道了本病,并分离出病毒,该病毒属细小核糖核酸病毒科肠道病毒属,病毒粒子直径约20~30nm。本病在临床上以运动共济失调和头颈部肌肉震颤为特征,因此又称为雏鸡流行性震颤病。该病毒的鸡胚适应株为Van Roekel,有高度嗜神经性,能使不同年龄鸡感染发病,但在临床上以1个月内雏鸡发病较多,50~60日龄鸡发病较少。成鸡感染后产卵量突然下降,感染5~10天后用新产卵孵化的雏鸡发病率可达40%~60%,一旦发病很难康复,因此死亡率高。本病在世界各国均有发生,一旦爆发则难于控制,因此对种鸡加强管  相似文献   

12.
猪瘟病毒 (CSFV)、牛病毒性腹泻病毒 (BVDV )和边界病病毒 (BDV)均为黄病毒科 (Flaviviridae)瘟病毒属 (Pestivirus)的成员[1] 。它们在结构、抗原性和遗传上关系密切。据推测CSFV、BVDV和BDV是由一个共同的祖先为适应不同动物演变而来。BVDV和BDV可感染反刍动物和猪 ,CSFV仅感染猪。瘟病毒属成员均为小的、有囊膜的、单股正链RNA病毒。病毒基因组长约 12 .312 .5kb。CSFV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 ,长约 12 .3kb ,包括一个 5′非翻译区 (5′UTR) ,一个编码 4种结构蛋白 (C、Erns、E1和E2 )和 8种非结构蛋白 (Npro、p7、NS…  相似文献   

13.
从广西患花肝病的雏番鸭肝、脾分离到 3株病毒 ,定名为NM1、NM2 、NM3。这 3株病毒能在番鸭胚和番鸭胚成纤维细胞上增殖 ,并产生细胞病变。人工感染 1日龄番鸭致死率达 10 0 % ,但对鸡、康贝尔鸭和鹅不致病。分离毒对氯仿不敏感 ,耐热、耐酸 ,不被DNA抑制物所抑制。分离毒的细胞培养物经超薄切片 ,磷钨酸负染 ,在电镜下观察到大量球形、实心 (少量空心 )的病毒粒子 ,其直径 6 6~ 70nm ,无囊膜 ,属无囊膜的RNA病毒  相似文献   

14.
口蹄疫(FMD)是一种急性高度传染性疾病,一般呈大规模爆发,但有时也呈散发流行。其特点是专性危害偶蹄动物,表现为口及鼻孔外部粘膜、蹄叉及蹄冠上缘皮肤形成水泡和糜烂,也常见于乳头及猪的鼻镜部。临床上酷似水泡性口膜炎,猪水泡病和水泡疹。(一)病原及其分布 FMD病毒最早分离于1897年。分类学上属小核糖核酸病毒科口疮病毒属。病毒中心是一条单股正链RNA,由约8000个碱基组成,具有感染性。病毒外壳为对称的二十面体蛋白。完整病毒直径约为23nm,沉降系数为146S。FMD病毒现有7个血清型,即O、A、C南非-Ⅰ(SAT-Ⅰ)、南非-Ⅱ(SAT-Ⅱ)、南非-Ⅲ(SAT-Ⅲ)和亚洲-Ⅰ型(Asia-Ⅰ)。用补体结  相似文献   

15.
猪瘟 (Classicalswinefever ,CSF)是世界范围内猪的最严重的疾病之一 ,因而被OIE列为A类传染病 ,其病原为猪瘟病毒 (CSFV)。CSFV是黄病毒科(Flaviviridae)、瘟病毒属 (Pestivirus)中的 1个成员 ,属有囊膜的RNA病毒 ,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 ,含有 1个大的开放性阅读框 (openreadingframe ,ORF) ,ORF两侧分别是 5′ 非翻译区 (5′ UTR)和3′ 非翻译区 (3′ UTR)。CSFV的所有结构蛋白和非结构蛋白均由ORF所编码 ,翻译成 1个含 3898个氨基酸的多聚前体蛋白 ,这一大型前体蛋白以共翻译和后翻译的形式在细胞蛋白酶和病毒特异的蛋…  相似文献   

16.
传染性腔上囊病病毒 (infectiousbursaldiseasevirus ,IBDV)是引起鸡传染性腔上囊病 (IBD)的病原。IBD是严重危害养鸡业的三大传染病之一 ,除直接引起易感鸡发病及死亡外 ,更重要的是破坏机体的免疫器官 ,引起严重的免疫抑制 ,使鸡群对其他病原的易感性增加 ,并导致疫苗免疫失败 ,从而给世界养鸡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IBDV属于双链RNA病毒科禽双RNA病毒属的成员[1] ,有 2个血清型 (1型及 2型 ) ,但只有血清 1型病毒有致病性 ,同时血清 1型在毒力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可分为古典强毒株、弱毒株、变异株和超强毒株。超强毒株的抗原…  相似文献   

17.
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简称BVD-MD)是欧美各国奶牛和肉牛群的常发病,近年测知,我国也有少数地区存在本病。其病原属RNA病毒,对牛粘膜病毒或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绵羊边界病病毒和猪瘟病毒已进行分类,同属于披盖病毒科(Togaviridae)的瘟疫病毒属(genus Pestvirus)。 病毒在动物体产生中和抗体和补体结合抗体;在琼脂扩散系统中,BVD-MD病毒抗原和猪瘟血清或绵羊边界病血清产生沉淀反应,所以说,三种病毒有共同的可溶性沉淀抗体。还  相似文献   

18.
1989年,从我国西北地区甘肃省某养殖场虹鳟稚鱼中新分离到一株传染性胰腺坏死病毒,简称IPNV-CI株。其形态学特性、理化特性和生物学特性与国外IPNV的相关报道基本一致。通过血清中和试验和ELISA检测,新分离的病毒可鉴定为IPNV-Sp株。IPNV-CI株病毒在CHSE、RTG-2及RL等细胞上增殖良好,且可引起严重的细胞病变,病毒滴度可达10~(8·25) TCID_(50)/0.1ml。病毒颗粒呈二十面体、无囊膜、有92个壳粒,直径约为50~60nm,属RNA病毒。病毒对热比较稳定,对酸稳定,对脂溶剂不敏感。新分离病毒回归虹鳟稚鱼能引起与自然发病相同的症状,主要表现为狂游、翻转、腹部膨大;眼球突出,部分稚鱼体色变黑。稚鱼接种病毒后第7天死亡达到高峰。死亡率为68.66%。从回归试验病死稚鱼病料中重新回收到了病毒。  相似文献   

19.
根据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ICTV)的病毒分类和命名法,本文重点在动物病毒方面,介绍RNA病毒11个科25个属及3个亚科和DNA病毒6个科18个属及5个亚科,还述及病毒科的主要形态和特性,属内主要病毒成员引起传染病的特征,病毒在机体内的增殖部位,采取什么病料最适宜,以及病毒所适应之细胞等内容。供同行在临床实践、教学和科研中参考,因篇幅所限,有关病毒的分子量、沉降系数、浮密度等从略,诊断方法亦只能重点介绍。人类等病毒只提一笔。  相似文献   

20.
该病毒科最先是1984年,由Horzinek和Weiss提出的,命名为花托状病毒科(Toroviridae),是由"Tortes"一词引伸来的,有圆环,花托等含意。表示病毒核衣壳尤如弯曲而成的一个开着的花托,其粒子的形状像是一个“炸面圈”。该病毒科有两个代表种:一是马伯尔尼病毒(Berne Virus)(BEV),是1972年,在瑞士的伯尔尼,从一匹患有假膜肠炎和粟粒性肉芽肿的马中分离出来的;另一种是牛布雷达病毒(BredaVirus)(BRV),是1982年Woode等人,在美国,衣阿华州的布雷达,从腹泻的小牛中分离出来的。 (一)病毒的感染谱 BEV的P138/72株已适应于马真皮(E.dcm)和马胎儿皮肤(EMS),并且该病毒能引起致细胞病变作用(CPE)。BRV迄今为止,还不能适应于细胞培养,只能在牛体内传代。有证据表明该科病毒在有蹄动物,兔形动物,啮齿类动物以及人中都有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