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建华  肖彦 《求索》2011,(4):119-120
志愿者精神作为一种精神文明的美德,对社会环境甚至国家的公民意识培养起着重大的作用;同时对小我来说,是对人格的修炼和到达高尚情操的必经之路。他是利他与为己利他和为他利己这两种己他两利主义的结合。  相似文献   

2.
<正> 一、新行为观人的一切行为,按照伦理学眼光,可以归结为五大类型,即无私利他,为己利他,单纯利己,损人利己,纯粹害人。这五大类型行为,均循由四大行为规律而发展变化。①行为原动力规律;②行为目的规律;③行为手段规律;④在人的一切行为中,唯有“为己利他”或“损人利己”才可能是每个人的恒久行为:而其余四类(即“无私利他”、“单纯利己”、“纯粹害人”、“纯粹害己”)便都只能是每个人的偶尔行为。这个规律,实际上是前三大行为规律之总合。所以可称之为“行为总规律”。这就是优良道德赖以竖立其上的四大行为规律,这  相似文献   

3.
廖耘 《求索》2007,(9):137-139
本文论证了利己与利他博弈下的公共利益最大化原则是经济学的伦理基础,并且,基于该原则的制宪选择所追求的双赢博弈,理所当然地体现了宪制经济学的伦理向度。但是,作者指出,与一般的经济学一样,宪制经济学也无法逃脱自然本位型论证的窠臼,它从人的两面性来论证利己与利他的正当性,必然缺乏根据,难免有独断之嫌。  相似文献   

4.
饶异 《理论月刊》2010,(8):85-89
生物学的互惠利他理论成功地解释了非近亲个体之间的合作与利他行为。该理论应用于人类社会是有其可行性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人类的自然属性决定了人与动物的利他行为具有相似之处;互惠利他理论体现了利己和利他的对立统一性;互惠利他理论协调了各种利益冲突,为人类的合作,社会的和谐提供了重要启示。同时该理论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人类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人与动物的利他行为有着本质区别;互惠利他理论无法说明纯粹利他行为。  相似文献   

5.
“利”字本身是一个中性词,并不是坏的,看你是利已还是利他,利他就是仁义,只利己不利他就是不仁不义。人人都能利他了,这个社会自然就能够和谐了。  相似文献   

6.
人性假定是一种方法。侧重于工具价值的人性假定与侧重于人文价值的人性论不同,它不寻求人性理论自身的真理性,而是追求人性假定衍生出的社会后果。人性假定是维度与质态的统一。在维度上,人性假定有利己与利他的划界;在质态上,则有善与恶的区分。维度与质态的不同整合,构成不同的人性假定模式。人性假定通过经验推度与理性导引来完成,其运作可以从社会与个体两个层面展开。  相似文献   

7.
郭刚 《长白学刊》2009,(2):131-134
梁启超的功利观有着强烈的时代气息。粱启超既赞赏私益,又看重公益,主张公益与私益相得益彰,把能否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评价统治者的手段;他倡导追求利益合理性时,将利己和利他(“利群”)都放在了社会进化的历史背景下来考察,把利己与利群相兼顾,不偏颇任意一方;他将功利与幸福相联系,认为人类在享受普通快乐之外,更要有精神的“高尚之快乐”。从历史的角度考察,梁启超的功利观与其国家观、自由观相一致。  相似文献   

8.
孙旭武 《前沿》2012,(18):39-41
我们身处功利主义时代迫切需要雷锋的利他精神,同时也迫切需要为何以应该具备雷锋的利他精神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以往抽象的人性论思想虽然对于学会雷锋的利他精神颇有借鉴意义,不过在功利主义盛行的年代还是显得有些软弱.以往的人性论思想使我们意识到人的两重性:一是动物性的趋利避害,二是精神性的利他精神.马克思相似于以往的人性的二重性划分,但从“现实的人”出发,提出了“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理论.我们以功利主义的“等价交换”即“他者对我有益我才应具备利他精神”为原则,论证在这两个领域里人都应具备雷锋的利他精神.  相似文献   

9.
市场经济与互利原则滕裕生长期以来,在人们心灵深处已烙下这样的思想印记:市场经济规律与道德原则似乎是水火不相容的。在市场经济中,进行商品交换时,常常表现为“斤斤计较”、“分分细算”;而传统道德则主张重义轻利,不计较个人得失,主张利他,以牺牲个人利益为提...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关于改革本质的思想,从理论层面看,主要体现在他对“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两大论断相统一的辩证思维上;从操作层面看,主要体现在关于改革是基本制度调整、运行机制转轨和体制转型三位一体,量变和质变结合的观点上;从深层依据上看,主要体现在他对“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辩证统一的深刻理解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