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祝贺与希望     
首先,热烈祝贺《人民检察》创刊55周年暨出版600期;衷心祝愿《人民检察》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越办越好,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大。《人民检察》杂志的办刊过程,实际上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人民检察事业的发展历程。众所周知,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走过了一个曲折发展的道路。其中,民主法制事业的曲折进步,也反映到了检察事业之中。历史上,我国的检察事业曾  相似文献   

2.
在人类婚姻制度的发展历程中,印度的婚姻制度的发展是比较独特的,它随着印度社会的变化而演化,先后经历了从古代的种姓婚姻到中世纪的伊斯兰教婚姻,从近代英国统治下的婚姻变革到独立后的婚姻制度现代化,其发展道路坎坷曲折,其转变的过程既反映了印度时代的变迁,也明示着人类社会的进步.  相似文献   

3.
权利政治是以个人权利为出发点,通过国家与市民社会相分离、权力分立来限制国家权力,通过法治来保障人权和公民权利的现代政治.本文试图按照从霍布斯到福柯的理论线索,揭示权利政治从18世纪到20世纪发展进程中面临的内在矛盾、名实纠葛以及遭遇到的流变.本文认为,现代社会中与个人权利发展相伴随的国家权力增长需要引起重视,在通过法律保护个人权利的同时,也应寻求权利实现的社会途径.  相似文献   

4.
法治,人类的共同皈依. 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的庄严选择,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磐石. 从开国大典前夕的《共同纲领》播下法治的“种子”,到民主法制在经历曲折后的艰辛探索;从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到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法治是中国共产党的坚定信念和执着追求.我们欣喜地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法治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法治观念日益深入人心,民主法治理论不断丰富,社会主义法治实践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重视和实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逐步走上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道路.  相似文献   

5.
<正>2009年10月1日是新中国的60华诞。6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经历了从艰辛到成功的历程,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也相应地经历了从曲折发展到成就辉煌的历程。回顾过去,总结经验,对于我们今后  相似文献   

6.
阿计 《江淮法治》2015,(2):6-12
时间总是最伟大的作者,记录着国家的轨迹和人民的心绪。当时光的脚步迈过2014年的终点,转型路上的中国,已经留下了纷繁复杂的时代记忆。从民生议题到改革决策,从世态万象到道德人心,从权力进退到权利博弈,从正邪交战到反腐狂飙……2014年的中国故事,既是既往的岁月印记,也是未来的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做出《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吹响了法治中国的号角.从中国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诞生至今已有60多年的历史,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对于人民权利的保护,国家、社会的稳定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本文从我国宪法的发展历史为切入点,理清了依法治国与依宪治国的关系,阐明了如何实现依宪治国,并指明了依宪治国对于夯实法治中国的宪法基础、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8.
一、基本权利保障的曲折发展历程 (一)《共同纲领》的规定及其保障情况 《共同纲领》作为临时宪法确认了人民的基本权利:政治类权利、平等权、监督权、文化自由和权利、保护华侨等权利、外国人权利。它有以下特点。一是将权利主体范围界定为“人民”而不是“公民”。二是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没有单列一章,文字表述较为简单。  相似文献   

9.
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珍藏着一份对祖国的爱,这是一种在危机时刻或者辉煌时代会迸发的力量。近代百年,苦难中国在寻求解放之路时,这种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挽救了中华民族。文革时期,这种力量曾一度被挫伤,人民的爱国之心,在曲折的探索中迷失了方向。是邓小平为我们重新找到了一条出路,把走散的中国人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重新拧到一起,成为拉动中国发展的一根粗绳。  相似文献   

10.
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这是一条与本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适应的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政府和人民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自身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  相似文献   

11.
刘昕杰 《北方法学》2010,4(3):145-151
民国民法颁行后,传统法律对妇女离婚权利的约束和否定得到纠正,在司法实践中,妇女也开始运用民国民法提出离婚诉讼以维护自身的权利。以民国新繁县司法档案中的李绍先案为线索,结合该县同时期30余件离婚案件,可以描述出民国民法实施以后,在基层社会中,妇女是如何依据现代婚姻法律赋予的离婚权利进行离婚诉讼的司法场景的,从而说明,民国民法的离婚制度不仅在立法上取得了进步,而且在实际上也的确促进了妇女权利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交通安全法》实施至今,中国海上交通管理体制和模式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随着国家"海洋强国"战略的实施和海上交通安全管理理念的转变,《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交通安全法》面临着修改的迫切需要。面对中国与周边国家海上权益及争端日趋激烈的形势,在探讨海洋强国战略下海上交通安全新内涵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交通安全法》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基础后,分析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交通安全法》在维护海洋权益上存在的问题,建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交通安全法》在制度上设置方面,建立管辖海域巡航制度、完善港口国监督制度、明晰无害通过和紧追制度、确立中国籍船舶的域外管辖制度、明确部门协作制度,以期更有力地维护国家海洋权益。  相似文献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给在建船舶抵押权的担保范围、变更、物上代位、行使条件和方式、顺位、行使期限等抵押权实现问题带来一定影响,弥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关于实现在建船舶抵押权的许多空白,修订了在建船舶抵押权的实现原来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相关规定时的不合理之处。但关于在建船舶抵押权对抗第三人的范围、在建船舶浮动抵押制度、在建船舶的接管转让等方面仍存在不足,应对上述内容进行特别法上的修改,使在建船舶抵押权的实现更符合法理,更适应造船业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易继明 《河北法学》2005,23(8):20-25
在中国民法典制定进程中,单行法模式也是一种较为现实的选择。全国人大常委会2004年10月15日委员长会议审议稿《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草案)》采五编制结构,虽不失严谨,但也是作茧自缚。物权法在总体设计上应该采取较为松散的结构模式。一种可供选择的总体结构包括12章和附则,依次为:通则,所有权,关于土地、矿藏、森林、草原、江海湖泊等自然资源的使用,地役权,居住权,典权,抵押权,质权,留置权,让与担保,优先权,占有,以及施行法。作为一部单行法,物权法在第1条中规定立法目的是有必要的。草案第1条规定基本上体现了物权法的价值取向,但也有失宽泛。建议将该条修改为:“为了保护物权权利人的民事权益,明确物的归属,充分发挥物的效用,制定本法。”  相似文献   

15.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缺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拉开了中国近代民主宪政的序幕 ,但历经十余载而归于失败。其失败的原因 ,除了当时政治环境的不利影响以及广大民众的民主意识低下外 ,临时约法本身的缺陷 ,如制定缺乏代表性、行政权力划分与现实政治状况相悖离、权力划分混乱等 ,也是导致其失败的重要原因。临时约法的缺陷及其失败 ,充分昭示了中国从传统专制国家向近代民主国家过渡的进程中所遇到的种种困难。  相似文献   

16.
马建红 《法学杂志》2012,(1):103-109
作为中华民国的缔造者,建立真正主权在民的民主共和国,实现约束和限制公权力以保障人民的权利和自由的法治理想,贯穿于孙中山先生整个革命生涯中。在革命处于低潮时期,孙中山就开始思考通过约法以预防军政府对人民权利的侵夺;辛亥革命后又寄希望于《临时约法》的责任内阁制来防止袁世凯的复辟;北洋军阀混战时期的孙中山,又设计一个训政阶段以训练民众学会使用"四权",以此实现普遍的守法和良法之治。然而这些法治理想在与现实相遇后,却表现出一种无力感,甚至引导现实走向了理想的反面。孙中山先生所面临的世纪难题,也应引起当代人的警醒与反思。  相似文献   

17.
从1927年至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进行了一系列教育立法,试图将教育机构的组织、教育活动、教育管理等纳入法律调整的范围。本文中,笔者试图将南京国民政府此期的教育立法放到近代中西方教育法制建设的历史发展中进行考察,通过比较研究的方法,从宏观上对南京国民政府教育立法的动因、教育法规体系、教育法的原则等方面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18.
沈桥林 《政法论丛》2013,(1):93-102
清帝逊位之初十几年的中国近代史,就是围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斗争史。国民党试图凭借《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现责任内阁和政党政治;袁世凯或明或暗地破坏该法,欲使中国社会回归传统,让自己君临天下。然而,最终双方都以失败而告终。何也?在袁世凯,大概因为封建传统思想严重,过于迷信武装的力量和政治手腕,以至于公然逆民意和历史潮流而动,冒天下之大不韪;在国民党,大概因为没有真正接受宪政文化的洗礼,没有彻底摆脱传统文化的影响,对时局的把握也不够准确,以至于不知不觉地犯了这样那样的错误。  相似文献   

19.
刘敬东 《北方法学》2013,7(1):94-101
GATT第20条"一般例外"条款的核心是,豁免成员方为保护人类生命健康以及保护可用竭资源等目的而采取违反WTO规则或其所作承诺的贸易限制措施,在WTO体制尚无具体环境规则的情形下,该条款是WTO成员方可资援引以实现环境保护目的的重要协定条款。但根据WTO上诉机构的裁决,在出口税方面,中国政府却无权引用"一般例外"条款,这在WTO成员中绝无仅有,其后果十分严重。在现代国际法中,GATT第20条保护的人权、动植物的生命健康权以及可持续发展权均是主权国家应享有的固有权利,是国际法赋予国家的固有权利,同时也是主权国家必须履行的国际法义务,绝不可因WTO成员方明示或暗示、直接或间接、单方或协议的方式而被放弃。WTO上诉机构认定,中国因《加入议定书》第11.3条未明确规定引入GATT1994或"一般例外"就丧失了援引"一般例外"条款的豁免权利,这样的结论与国际法的理论和最新实践可谓背道而驰。  相似文献   

20.
颁布和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诉讼特别程序法》是有效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的需要,是积极履行国际公约规定义务的需要,更是将中国建设成为亚太地区海事司法中心之一的需要。作为一部既具有中国特色又与国际公约接轨的海事诉讼特别程序法律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诉讼特别程序法》在具体司法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并有力地推进海事法院管理体制的改革、海事审判程序的完善和海事审判队伍的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