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8 毫秒
1.
李国银 《湖湘论坛》2015,(4):125-128
文学经典是不同民族的文学巨匠们在不同历史阶段所创造出的审美世界的最高艺术智慧。外国文学经典是体现国外各民族文化精髓和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途径之一。当下,新媒体的滥觞既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也从深层次上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多样化的媒体使文学经典除了以传统的纸质媒介供读者阅读之外,又有了其他许多新的存在方式。多样化的媒体虽然冲击外国文学经典的生存空间,但外国文学作品经典性的语言始终是新媒体具有魅力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文学经典是不同民族的文学巨匠们在不同历史阶段所创造出的审美世界的最高艺术智慧。外国文学经典是体现国外各民族文化精髓和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途径之一。当下,新媒体的滥觞既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也从深层次上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多样化的媒体使文学经典除了以传统的纸质媒介供读者阅读之外,又有了其他许多新的存在方式。多样化的媒体虽然冲击外国文学经典的生存空间,但外国文学作品经典性的语言始终是新媒体具有魅力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郭晓春 《求索》2013,(9):135-137
陶渊明作为东晋的重要诗人,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然而,陶渊明的文学成就并非一开始就受到学界承认.他的作品在不断地被读者接受和阐释的过程中,几经忽视、怀疑和肯定。而这一现象在陶潜去世后不久的南朝表现得尤为突出。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对陶潜只字未提,钟嵘在《诗品》中只把陶潜诗作评为中品,萧统则给予陶潜以极高的评价。刘勰、钟嵘、萧统对陶渊明的不同态度。更多的是受社会人文环境、政治气候、阶级立场和个人价值取向等因素的影响,文学作品必须在读者的参与下才能赋予其生命与价值。正是有了不同读者的不同解读,才造就文学作品的多姿多彩,这也是陶潜文品能够不断焕发出生机之因缘所在。  相似文献   

4.
石晓媛  孙塔娜 《前沿》2012,(7):178-180
本文以《罗密欧与朱丽叶》与《无双传》这两部文学作品作为参照,分别从两部作品的情节和写作目的;两部文学作品写作时期所经历的文化和思想运动及对其的影响;两部作品的文学价值和其深远的影响;两部作品描述的现实问题;两部作品的内容;两位作者在当时社会作为文人的地位;作者所处的国家各自所信奉的哲学思想;作者所处的国家对人的约束方式等方面来浅析中西文学乃至文化的异同之处,从而促进双方的了解,最终达到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5.
徐萍 《前沿》2012,(22):151-152
从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经济贸易组织WTO开始,我国对世界上的其他各国的依赖程度不断上升.因此增加对世界其他各国的了解日益重要.所以对外国文学的研究显得异常重要.基于此本文主体将对外国文学研究的意义、目前我国外国文学研究的现状以及基于现状的分析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分析具体文学作品人手,将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作家许地山和法国存在主义作家加缪的思想进行了对照.从中可以看到,两位作家在作品中都表述了对人生荒诞境遇的深刻体验,然而对待荒诞的态度却迥异:一为退守,一为进取.许地山受传统道家思想影响,强调以对苦难的忍受来超越现实,进而通过否认苦与乐的根本差异达到一种清静无为、自然而至的境界;而加缪则主张以"西绪福斯"式的无效无望,而又坚韧不拔的行动积极挑战荒诞,反抗荒诞,以完成人的"自我选择".这一对比不但明确表现了两位作家不同的思想实质,也体现出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张爱玲研究可谓"显学",学界从各个角度进行探析解读,并取得了一系列有份量有价值的学术成果.就目前来看,学界对张爱玲与外国文学的关系研究虽然有关注,也有一些富有启发性的文章陆续发表,但从总体上看,仍未能给予充分的重视.本文主要就张爱玲与外国文学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和探讨,认为张爱玲与外国文学研究过程经历了四类情形,即只言片语的即兴式发挥、概而言之的宏观分析、作品的具体研究、"落到实处"的研究情形等.通过这样概括和梳理,以期更好地推动当前张爱玲与外国文学关系研究的发展,进一步拓宽和深化张爱玲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8.
电影作品一般是根据已有的文学作品改编创作而成的,而根据经典名著或畅销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作品往往能在市场上获得成功。但是,这种合作中却存在矛盾:文学作品作者质疑制片者对文学作品的改编,认为背离原著的改编是对作品精神权利的侵犯。在电影改编过程中如何保护文学作品的精神权利,在两大法系中存在不同的利益保护倾向。我国《著作权法》明确规定了保护作品精神权利,但具体适用规则在司法实践中并不统一。电影作品不仅是版权产品,还是文化产品,具有传播文化和促进文化交流的功能。从文化功能角度分析,应该在电影改编过程中确立保护文学作品精神权利的基本规则,即公序良俗规则。  相似文献   

9.
周琼 《思想战线》2001,27(5):128-132
在自然经济时代,农业作为"本业"历受统治阶级的青睐,从而产生了不同时期和地区的农业思想.云南地处边疆、民族众多,历代官员在治滇过程中都形成了各不同的农业思想.其中,在清代云南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中作出了积极贡献的云贵总督高其倬治滇的农业思想,尤其具有代表性.这不仅是整个封建社会重农意识在他身上的体现,也是云南农业生产极端落后且急需发展的状况在其思想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0.
王璐  张哲  乔阳 《前沿》2014,(9):202-203
外国文学之中的人文主义精神有着非常远久的历史,一般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由于外国文学中的人文主义精神体现一种以人为本、自由平等的思想,进而给我们带来了很深远的影响。因此,研究外国文学中的人文主义精神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本文主要介绍了外国文学当中的人文精神,并提出了培养外国文学中的人文主义精神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公安文学是中国当代文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发轫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文革”中遭到压制,改革开放后获得复苏和发展。伴随着社会环境及文学环境的变迁,公安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主体性也呈现多样性发展。五十年代公安文学作品中主体单一,多为“高大全”的人民警察形象。八十年代后,警察形象的构成走向多元与多向,时常表现为带有人性弱点的英雄形象。进入九十年代,公安文学的主体范畴进一步扩大,一方面警察形象在公安文学作品中的比重减小,另一方面,与案件相关的各色人物,包括灰色人物和犯罪嫌疑人的比重不断增加。公安文学作品中的主体多样性不仅是社会与历史交汇碰撞下的公安文学特殊性质的合理展现,同时也体现出社会现代化进程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变迁力量。  相似文献   

12.
卡逊的《寂静的春天》是一部描绘农药污染危机的文学作品,这部作品在生态伦理思想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卡逊的生态思想体现了她那个时代的最前沿的生态伦理观——施韦泽的“敬畏生命”生态伦理观和利奥波德的整体主义生态伦理观.施韦泽和利奥波德的生态伦理观颠覆了长久以来人们根深蒂固的人类中心主义,从而奠定了现代生态伦理学的根基.卡逊的生态思想由于对施韦泽和利奥波德生态伦理观的运用而达到了一个崭新的理论高度.  相似文献   

13.
引经据典是传统诗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在新文化运动伊始,引经据典作为新文学的对立面被提出,成为当时散文写作者极力规避的修辞;随着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发展,写作者以及读者对散文作品的审美要求不断提高,传统散文中的一些传统写作因素零星被写作者采用,引经据典在这种情形下被吸纳到现代散文中.新的历史时期的白话散文写作,势必使得引经据典在白话散文中的应用相应地作出一定的调整.随着白话教育的普及以及传统文学教育的退居幕后,接受白话教育的一代人对于引经据典更有不同的看法.这种不同,不但体现在引经据典语言与形式的改变,同样也体现了写作者面对不同的读者而采取的不同的写作策略.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50年代前,我国公开出版的外国文学通史共有13部,这些文学史表现出以启蒙和教育为宗旨的总体特征.它们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周作人与郑振铎的文学史著作.周作人编写的两部外国文学史,《欧洲文学史》和《近代欧洲文学史》均极具研究价值和意义.这两部文学史既体现出民国时期典型的文学史观,也渗透了周作人独特的文学批评理念;郑振铎编写的《文学大纲》将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一并讨论,体现了编者宏大的叙事观念,在比较文学方面具有开创性意义.  相似文献   

15.
历奇教育,在内地更多地被理解为体验教育,自2002年从香港引进内地以来,被不断推广、应用,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但青年培训中应用历奇教育理念要注意克服各种误区,应切记要围绕一定的主题进行,且每项活动设计应围绕主题体现特定意义,尤其是适当的启发和引导才能围绕主题达到预定目标.  相似文献   

16.
高校管理中人本管理思想的构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吴菲菲 《前沿》2006,(9):82-84
人本管理思想从它的产生到现在,经历了不断的发展过程。在今天,它已受到人们充分的关注,并被应用到各种管理领域和过程中。它在高校管理中也体现出了自身的价值。理解人本管理思想,在高校管理中构建人本管理思想,有利于我们不断提高高校管理水平。本文追溯了人本管理思想的发展过程,论述了如何在高校管理中构建人本管理思想。  相似文献   

17.
在某种程度上,作为中国现代启蒙运动中心的国民性批判思想,是一个文化谎言.它折射出知识分子坚韧性的缺失,也体现出对五四传统一定程度的遮蔽和曲解.这一思想不但不能深刻地影响中国的现实社会,反而导致知识分子群体与大众和现实的分离,知识分子的精神也日益孱弱,知识分子逐渐丧失独立性和行动能力.知识分子应该立足本土现实,进行自我批判,加强实践精神,才可望重新取信于民众,在社会发展中承担更多的责任.  相似文献   

18.
西方英美文学和当代少数民族文学作品中都蕴藏了大量的人文思想,表达了作家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以及愿望和追求。然而,由于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和西方文学发展的历史背景及文化的不同,两者有一定的差异性。在此分析和比较了当代少数民族文学与英美文学中人文思想的特点。通过研究发现,西方英美文学和当代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都展示了作者的价值观和理想追求,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作者所信仰的宗教影响。英美文学作品中的人文思想更关注个体,而当代少数民族文学作品中的人文思想则更关注民族或者国家。  相似文献   

19.
梁奇 《求索》2011,(6):195-197
先民鸟崇拜的方式随社会的发展而嬗变,体现在文学作品中则是鸟形描绘的变化。《诗经.商颂.玄鸟》所描绘的是单独的一只鸟;《楚辞.天问篇》有帝喾高辛氏夫妇植入;《山海经》则为"人鸟形象"。原始鸟图腾形象不断融入人的元素,人的成分扩大,动物的成分缩小。这一嬗变表明由早期的人与自然不分转变到分离,人从自然中跳出来,人的自我意识不断加强。而对鸟形描绘方式的变化则是这一社会变化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20.
王丽华 《前沿》2012,(5):183-184
互联网的出现为文学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渠道,其包容性和实效性为文学添加了新的元素,同时也形成了所谓的快餐文学。网络让文学创作的门槛大大降低,同时也带给文学以新的生命力,它颇具特色的传播方式让更多的读者接触和深入了解了文学这一艺术形式,也让更多的人敢于在没有系统学习的条件下依然创作出不拘泥于常规形式的文学作品。网络文学的出现打破了传统文学的单一媒介,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未来文学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