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教学活动,如同一个由教和学共同构成的链条,运转起来的前提,是二者的有机契合,即教学内容与学生需求相统一。若二者相互脱节,则教学活动要么劳而无功,要么误人子弟。随着高职生走进成人高校的大门,作为基础写作教学主要文体之一的散文教学,就面临着一个如何针对学生特点,有的放矢、因人施教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2.
屈中正 《求索》2010,(11):222-223
"意境"作为中国所独有的传统文论和美学范畴,从其萌芽、发展而至成熟都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语境,其中受老庄哲学,典型农业经济和多元文化冲突的影响较深。实践性、兼容性、历史性是"意境"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的美学品格。  相似文献   

3.
"两课"教学意境是"两课"教学的一种艺术性追求,是在情景交融、情理相通、形神兼备、意在虚灵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审美体验."两课"教学意境是充满审美情趣的至高境界,它能激起"两课"教育工作者对"两课"教学艺术完美性的不懈追求,但这种不懈追求是需要不断的辛勤探索才能达到的,特别是要科学把握"两课"教学意境形成的条件和特点,遵循"两课"教学意境的发生规律,从而在实践中不断把"两课"教学推向前进.  相似文献   

4.
谭顺来 《求索》2013,(9):123-125
中国古典关学的理论基点是先秦哲学。作为中国古典美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审美概念.“意境”的哲学基点大致有以下几种学术观点:其一.意境源于老庄哲学.该观点是基于对中国美学思想渊源的整体考察而得出的:其二,美学“意境”说深受禅宗佛学的影响,认为意境之“境”就是禅宗心学中的“禅境”;其三,美学“意境”源于儒释道思想的融合.该观点强调艺术“意境”是一种基于儒家诗学之上的,融入道家之“超然物外”之境并深受佛教“静穆体悟观照生命”之“妙境”。我们认为,从本质上看,意境包含着主客合一的思维模式。是一种“客体主体化”与“主体客体化”的融合互渗状态,意境生于意象,而缘于情思。意境作为艺术审美理想,要获得自身质的规定性。必须回到意境的创造中去。创造才是艺术意境实现的现实环节与中心论点。  相似文献   

5.
作为中国古典艺术理论中的三个概念,意象、意境和境界三者之间的关系微妙而复杂,体现了一种历史的延续和演变。意象倾向于客观而明晰的物象,意境扩展为意象之外的虚灵,境界扩大为对作品和人生价值高低的评判。三者的发展体现出由简单到丰富的内在逻辑,但三者又统一于"道"和"气"这一层面。  相似文献   

6.
广告文本的翻译属于应用翻译范畴,以宣传商品、说服顾客、刺激消费为目的。广告意境是广告人主观的"内情"和客观的"外景"结合,而意境美是广告的灵魂,能更好地实现广告翻译的目的。本文将以通过广告翻译修辞手法和文化对应营造意境美威力,说明其在增强广告翻译效果方面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刘颖 《前沿》2010,(14):173-175
《红楼梦》中不仅塑造了各具特色、具有永恒艺术魅力的人物形象,而且还留下了一座凝固的艺术形象———大观园。其中"潇湘馆""怡红院""蘅芜院""稻香村""秋爽斋"等无一不体现着多样统一的形式美,组成了一幅气韵生动的园林建筑图画。人们提起这些建筑就会想起居住在其中的主人公,也就是说大观园的环境描与人物的性格、情感、命运的遭际、结局紧紧地统一在一起、融合在一起,达到了意与境的和谐,二者相映生辉、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8.
诗词与意境     
诗之所以为诗,词之所以为词,靠的是情、意、味。诗词创作者或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使自己的内心情感与唤起此种情感的景象交汇融合,就能产生心物交融、情景相生的意境。那么,何为意境呢?  相似文献   

9.
郭平 《理论月刊》2001,(11):62-62
传统戏曲舞台美术把重点放在了服饰、化妆、以及演出场所的装饰方面。它所创造的程式化、夸张化、写意化、虚拟化,所演变的升华、净化、超脱的意境之美直接影响到当今电视舞台美术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10.
历代学者多关注陶渊明田园诗之优美、自然、充满生活气息的浪漫主义风格,而对其现实主义意境未遑深究细论。实际上,陶渊明田园诗同样充满现实主义意境,这一意境主要表现在田园的静穆、劳作的艰苦和对社会黑暗的憎恶三大方面。  相似文献   

11.
小说意境作为自觉的审美追求从中国古代开始一直延及现、当代文学 ,新时期小说意境的追求既是对传统文脉的对接 ,同时也为满足特定时代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新时期小说意境的美学内涵体现在情节淡化、场面描写、人物塑造等诸多方面 ,意境创造的方式可以概括为 :化情旨为场面、虚实相生、文体融通。小说意境应该成为小说不可或缺的审美原则  相似文献   

12.
李琦 《青年论坛》2006,(3):148-150
随着电视节目栏目化的不断发展,电视短片成为当前创作量最大的一类节目,并以其内容和形式的丰富绮丽,迅速拥有最广大的受众群,成为当前电视频道的主体节目和电视栏目的基本构件。当前的短片生产中出现了数量激增、艺术质量严重滑坡的局面,短片创作中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电视短片中的意境营造就是影响短片艺术质量的一个瓶颈问题。通过分析比较意境与典型的辩证关系,我们可以从中总结电视短片中营造意境的几种方法,从而更好地把握意境在整个电视短片作品中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3.
《研究与交流》2007,(5):43-43
意境作为中国美学和文学的核心范畴,指的是文学和艺术作品里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及所形成的“意与境浑,情与景化”的审美想象空间,它高度凝结了中国人对文学和艺术的审美概括。实际上,企业对于品牌名字的选择,是对一种文化的选择和这种文化所体现意境的认可。所以,能否利用中国文学和艺术所具备的独特意境,创造出大气而有意境的品牌名字,  相似文献   

14.
古风 《思想战线》2001,27(6):63-66
意境与当代审美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近代学者梁启超和王国维的努力,完成了意境由近代向现代的转换,进而成为当代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在当代美学体系的建构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二是意境在当代审美实践中得到广泛运用,对于进一步开发和利用传统美学资源具有示范意义.  相似文献   

15.
于长悦  王珞 《求索》2013,(8):116-118
嵇康是三国时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音乐家。嵇康理论宗本于老庄之学,一生崇尚老庄.其哲学思想注重“循性”与“逍遥”.嵇康执意追求这种“诗意的栖息”。他“放情肆志”.喜好庄玄,以求“游心太玄”,力倡“越名教而任自然”.“审贵贱而通物情”的哲学理论,对后世影响深远。嵇康的思想兼具儒、道双向传统,凝聚了时代精神,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文化取向。嵇康认为,凡事应该因循各自所禀受的自然本性.使其恰如其分.然后进一步超越性理,达到“越名任心”的无我之境。嵇康所追求的“和”非儒非道,而是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理合一相结合的中国传统人文意境。  相似文献   

16.
死亡是古今中外文学作品最爱表现的一个主题,我国魏晋时的诗文尤其如此,挽歌诗是典型的探讨死亡的诗歌体裁.魏晋文人挽歌诗是在理性的觉醒和动荡的历史土壤中酿就,文人通过挽歌诗表达了浓烈的感伤情绪和对死亡主题的终极关怀,并且不同时期所关怀的内容也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7.
颜方明 《求索》2012,(6):97-98
意境是古诗研究的难点,原因在于意境理论停留在抽象理论层面而没有进行具体语符载体形式研究。在整合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提出古诗意境的认知与阐释机制应充分考虑意象、意象组合、形象、风格、情感和张力结构等语符载体形式。  相似文献   

18.
意境这一美学概念有其内在的发展规律,在其发展过程中留下丰厚的理论遗产,从中国画的历史和现状,可以看到意境说的出现和影响,今天仍然有不容忽视的继承与发展意义。  相似文献   

19.
张鼎良 《前沿》2011,(14):23-26
欧洲文艺复兴,名义上是对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哲学、文学和艺术等学科的复兴,实质上是借复兴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之名,宣扬启蒙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导致了一场对整个欧洲近代文明产生了巨大而深远影响的资产阶级启蒙运动。《君主论》是文艺复兴时期政治学经典著作,是近代政治学理论的奠基之作。它采取新的研究方法,从新的视角研究政治学,奠定了近代政治学的理论基础,对近代政治学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标志了近代政治学的产生。  相似文献   

20.
该文结合中国舞蹈作品实例论述了中国舞蹈的意境及舞蹈意境的两个审美特征:虚实相间、情景交融。提示舞蹈工作者根据舞蹈创作的规律加以吸收与运用,创作出具有民族特色的优秀舞蹈作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