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学生拥有越来越多的自由时间,大学生的精神生活在异化的休闲中失落,大学生的精神家园建设必须克服休闲的异化,休闲教育是克服大学生休闲异化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杨兰 《求索》2012,(3):107-109
马克思的一生旨在批判旧的禁锢世界、发现新的自由世界,他的劳动休闲观是实现该政治诉求的重要内容。马克思在"异化劳动"学说著述中阐明的"自由休闲时间"和人类自觉劳动理论不仅表达了马克思劳动休闲思想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也隐含了该理论的基础逻辑要点。探源马克思劳动休闲观的内在逻辑基点,本文认为,异化劳动与异化休闲是马克思劳动休闲观的内在要素;自由时间是马克思劳动休闲思想的内在根据;人的自觉劳动是马克思劳动休闲思想的内在意蕴。研究马克思劳动休闲观,区分异化劳动与自觉劳动,异化休闲与本真休闲的内在逻辑,将为研究人的本真性存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闲暇时间增加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加强高校休闲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内在要求。大学生不容乐观的休闲现状反映了我国高校休闲教育的缺失,高等院校应大力加强休闲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休闲价值观,培养其休闲能力,构建文明健康的校园休闲文化,为和谐校园的建设和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休闲态度与休闲阻碍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宁 《青年探索》2008,(4):74-77
从心理层面探讨当前大学生的休闲态度和休闲阻碍的基本状况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发现:大学生对于休闲活动的认知倾向正面积极,在休闲阻碍中,主要受人际阻碍的影响;不同学科大学生在休闲行为和休闲阻碍上存在差异;不同年级大学生在休闲行为和结构阻碍上存在差异;休闲态度与休闲阻碍存在典型相关。  相似文献   

5.
随着城镇化建设的进程,作为工业化现象的休闲影响着愈来愈多的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它处于与工作相关的循环结构中,以实现人的身心和谐为目的。对休闲本质的现象学还原将休闲与其自身反本质的异化形式相区分,显现为一种可以通向审美的身体的自我完善行为。与之相对应的休闲美学包括对作为审美现象的休闲本质、休闲审美体验以及休闲审美教育等基本问题的思考,它对当代休闲文化产业的发展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休闲教育与精神成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闲暇时间是一种"以时间形态存在的社会资源",是人全面发展自我的 重要领域。本文从当代大学生的休闲现状出发,提出在休闲时代到来之 际,对大学生进行休闲教育是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体现,这也是我们全 面建设小康社会所必须关注的主题。  相似文献   

7.
陈强 《传承》2008,(10)
大学生休闲与高校和谐校园构建两者之间存在着辩证关系.高校和谐校园的关键在于大学生自身的和谐、生生和谐和师生和谐.以"四有"正确引导大学生休闲,推进各主体间和谐,是构建高校和谐校园的有效途径.高校和谐校园的构建为大学生休闲提供广阔平台,有助于积极休闲活动的开展,最终实现大学生休闲与高校和谐校园构建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8.
随着人们自由时间的日益增多,休闲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休闲意识的薄弱、休闲观念的陈旧、休闲活动层次不高、休闲时间利用不合理、休闲知识和休闲技能贫乏等问题,影响着大学生休闲生活质量和素质全面发展.对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积极开展大学生休闲教育,努力探索实施大学生休闲教育的有效途径,不断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成效.  相似文献   

9.
陈强 《传承》2008,(20):36-37
大学生休闲与高校和谐校园构建两者之间存在着辩证关系。高校和谐校园的关键在于大学生自身的和谐、生生和谐和师生和谐。以"四有"正确引导大学生休闲,推进各主体间和谐,是构建高校和谐校园的有效途径。高校和谐校园的构建为大学生休闲提供广阔平台,有助于积极休闲活动的开展,最终实现大学生休闲与高校和谐校园构建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0.
吴长清  侯熠徽 《求索》2014,(1):51-54
休闲既是一种休息,也是一种休养,具有给人与自然减压与放假的生态价值。我们在庆幸社会的进步让休闲大众化之梦终将成为现实之时,同时也发现休闲存在着被虚化、异化、去生态化的种种现代窘境,给自然造成了或直接或间接的破坏与损伤。吸取本原意义上的休闲智慧,弘扬其重“休”尚“养”的精神气质,去除休闲弊端,需要注重转变传统观念;制定科学的休闲规划,指导并规约休闲行为;实现文化式休闲,提升休闲品味;加强休闲教育,启迪休闲智慧。  相似文献   

11.
休闲农业源于农业直接取法自然的本真属性,体现着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理想。休闲农业倡导将休闲作为回归自然的消费行为的理念,是对"物质利益诱惑与社会关系异化"的批判。休闲农业追求诗意地回归自然的审美境界,是实现现代农业克服工具理性下的异化现象,回归其审美价值的必由之路。休闲农业继承了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基因,受到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精神滋养。  相似文献   

12.
杨喜添 《青年探索》2006,26(4):77-78
时间管理已经成为现代生活不可回避的问题,休闲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大学生拥有大量的休闲时间,为个人的发展提供了时空条件。本文分析了大学生休闲活动的积极作用,指出了大学生休闲活动的现状和不足,强调了大学生对休闲时间管理和开发的重要性,提出了大学生加强对休闲时间管理和开发的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13.
张永红 《前沿》2010,(11):153-156
休闲是一种休息,也是一种休养,休闲的过程同时是给自然减压与放假的过程。生态休闲是人们对自然的回归与观照,其实质是人们置身自然环境之中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体验与沉思,然而,异化的休闲却给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造成毁损与破坏。重塑精神生态,构筑制度生态,倡导积极健康的休闲方式,还原休闲的文化本真和自然减压功能是和谐人与自然关系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4.
罗春潮  莫碧珍 《传承》2010,(9):52-53
和谐休闲是和谐社会的基本元素,关系到社会公众的民生问题。当前,休闲生活失范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经常成为人们"严肃的闲话"。建设和谐休闲社会需要我们加强休闲教育,提高人们休闲素养;完善休闲约束机制,加强休闲生活的规范;发展休闲文化,提高休闲生活的质量。  相似文献   

15.
和谐休闲是和谐社会的基本元素,关系到社会公众的民生问题.当前,休闲生活失范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经常成为人们"严肃的闲话".建设和谐休闲社会需要我们加强休闲教育,提高人们休闲素养;完善体闲约束机制,加强休闲生活的规范;发展休闲文化,提高休闲生活的质量.  相似文献   

16.
何为休深     
拥有休闲,便意味着拥有了从容淡定的人生态度,平和、平静、平实才能绽放人性的光芒。拥有休闲,便意味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实践将会更加丰富多彩。和谐才能不期而遇。拥有休闲,便意味着拥有了拒绝贪欲的本领。才能减少人类对自然的索取。阻止人类“异化”的步伐。  相似文献   

17.
休闲的分析     
休闲生活仅是让过这种生活的人具有走向高尚的可能性,而非必然性。休闲的两个基本要素是闲暇的时间和自在的心灵状态。休闲有层次性而休闲活动有可分类性:现代科技仅是休闲社会的要素而非一般休闲的要素;金钱(物质条件)是社会性休闲活动的要素而非一般休闲活动的要素。休闲产业的可能性是促进社会性休闲生活,其不可能性是并不能直接提升纯私人性的休闲生活。休闲社会的休闲必定是以个体性为前提的,素朴休闲社会观视休闲活动为对现代科技外在属性(即过分张扬的功利性)导致的人性失衡的补充和规正,而成熟的休闲社会观视休闲活动为对现代科技的内在属性(即相互协调的科学性与人文性)的逻辑展现的必然。  相似文献   

18.
休闲学只是围绕“休闲”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而展开研究的学科,而休闲科学则主要是围绕现实的社会、政治、经济中的休闲问题展开研究的学科,二者是有着本质的不同。休闲科学是一个综合性、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其建构必然体现理论与实践、现实与艺术的高度统一。它既研究事实与问题,也研究价值与行动;既是描述性的,也是规范性的;既是一门人文社会科学,更是一门软科学。就目前而言,我国的休闲科学研究应着重引进和吸收国外休闲学或休闲科学的研究成果和中国当前社会政治经济活动中的休闲问题研究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目前,中国社会正在逐步走向"有闲社会","休闲伦理"成为一个新的时代课题。休闲伦理内在包含"休闲的伦理"和"伦理的休闲"两个维度,"休闲的伦理"是指休闲行为的内在依持,而"伦理的休闲"则是符合伦理的休闲行为,两者辩证统一于具体的休闲行为。当前,休闲伦理要注重从理论向实践的转向,即从"休闲的伦理"走向"伦理的休闲",具体在休闲行为中要注重处理好三对关系:一是人与自身的关系,达到精神生态和谐,二是人与社会的关系,实现社会生态和谐,三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体现自然生态和谐,三者共同推动人类走向"休闲和谐"。  相似文献   

20.
吕斐宜 《学习与实践》2012,(10):126-130
随着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公民的休闲时间越来越多,休闲文化建设日显重要。休闲是影响幸福感的重要因素,古今中外的许多先哲都认识到休闲对于个体幸福的重要性。当今时代,应该以休闲文化促幸福感提升,通过增强公民休闲意识、培养公民健康休闲能力、保障公民休闲权利、丰富休闲文化产品、壮大休闲产业规模等举措,提升公民的幸福感,倡导休闲文化新方式,进而提升社会休闲文化的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