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中国国际关系理论建构中,中国国际政治社会学具有别具一格的学科性理论价值,成为中国学派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受社会学方法的启发,以郭树勇、袁正清等为代表的中国国际政治社会学学者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实体本体论,吸纳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英国学派和美国建构主义等学说,努力在元理论、本体式理论与经验性理论方面进行理论建构,为建构中国国际关系自主知识体系做出了贡献。在未来研究议程中,中国国际政治社会学者需以(国际)政治社会学的中西方研究传统为参照,进一步以马克思政治哲学与中国具体政治社会实际相结合以及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学术精神,不断推进政治哲学的规范性理论化、关系性实践本体论与辩证方法论的元理论理论化、包括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内的不同共同体形态的历史性实践的本体式理论化、全球现代性场域中安全与国别等议题的经验性理论化,发展和完善中国国际政治社会学理论体系,进而争取为全球政治社会学的建构提供更多中国式贡献。  相似文献   

2.
建构主义革命的重要后果之一在于张扬研究者的国际政治社会学意识,它有助于提醒我们去研究当代中国外交中的法律、道义、身份认同、谱系学面向、外交内政互构性等一些相对被轻视或忽视的问题.革命之后的外交研究似乎应当继续反思外交研究中的本土化急躁情绪,外交视野中的中国政治格局与进程,大国成长中的国际主义问题,以及当代中国外交的历史性矛盾等.  相似文献   

3.
建构主义是二战后国际政治学界继新现实主义、新自由主义之后出现的第三个重要理论丰碑。在建构主义的发展过程中, 温特对加强国际关系研究的“社会学转向”起到了显著作用。传统建构主义的理论体系包括:整体主义的方法论、理念主义的本体论、科学实在论的认识论。传统建构主义不仅是一种体系理论, 也是一种身份政治理论、学习进化理论。传统建构主义对国际政治学产生的实际效果远未达到预期目标。传统建构主义在本体论、认识论以及方法论等方面的缺失, 大大限制了它对传统国际政治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20世纪70年代,以新现实主义为代表的主流国际关系理论不能解释国际变化,于是,历史社会学重新大规模地进入国际关系研究领域.国际关系中历史社会学涉及众多的理论流派,它从不同于政治学的视角重新审视国际关系,注重国际关系的社会和历史属性,尤其是把国家重新引入到国际关系分析之中,以此为基础重新铨释了国际关系的基本概念如国家和国际等,并把它们置于社会或世界整体中考察其演进过程,尝试建立替代性的解释模式.这些解释模式远远超出了传统国际关系研究的视野,是一种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5.
以目的论为方法论基础, 建构主义学者亚历山大· 温特认为未来世界国家必然会出现。微观层次上, 世界国家的形成由个体和群体为争取其主体性获得承认的斗争所驱动。宏观层次上, 这种斗争被无政府逻辑导向世界国家, 因为无政府逻辑会使军事技术和战争的破坏性日益增强。受建构主义的启示, 中国学者完全可以用自己熟悉的语言与概念重构世界国家形成的逻辑  相似文献   

6.
《国际观察》2021,(1):75-105
当前学界对不同层面上规范传播的研究多集中于探讨影响规范传播的因素,如权力、文化、国内制度和国家利益等,然而这些研究在本质上都局限于探讨规范传播者和规范接受者之间的关系,并未能将规范传播置于一个更大的关系网中进行考察,因而在其考察规范传播时都不同程度地忽视了规范接受者的主动选择性。本文利用关系理论对规范传播进行考察,以关系类型作为自变量,探究不同的关系类型对规范传播结果的影响机制,并通过明清两代与朝鲜半岛政权之间的关系类型、2012–2019年中国与菲律宾之间的关系类型、中美建交后两国间的关系类型以及相关规范传播情况作为案例进行分析和验证。本文认为全方位关系类型和主动型关系类型更加有利于规范的传播,且主动型特点越明显,其规范传播的效果就越佳。这一特点对于今天中国向外推广自身支持的规范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黄晶 《国际观察》2003,(2):75-80
美国的节育运动是一次由女权主义者发起并领导的,逐步向政治、经济、文化领域扩展的,历时较久的大规模运动。本文从女权主义角度对其发展进行分析,以妇女的自身权利为主线,揭示女权主义发展对节育运动的推动作用以及节育运动对解放女性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总统制是美国人的政治发明,作为一种法律形态的总统制在美国建国以来的两百多年历史中并没有发生大的变化。然而,总统是美国宪法和政治制度约束下的具有现代君主倾向的政治角色,美国宪法对总统权责规定的模糊性,使得美国总统制的政治形态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具有截然不同的存在形式。通过考察美国总统政治的历史形态,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结论:总统政治形态是随着美国社会发展而发展的,一定的社会生态状况决定了特定的总统政治形态。在全球化和美国社会日益碎片化并行不悖的当代背景下,未来的美国总统政治的制度变迁依然将以构建府会合作制度为中轴发展。  相似文献   

9.
论国际政治社会化对国际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社会化主要是指不同民族国家由于足够的交往,形成了某种国际政治文化,而这种文化反过来又从发源地向周边其他国家扩大传播的过程.国际政治社会化是人类历史进步在国际政治层面上的基本表现,也是国际社会发展的基本推动力量.它首先导致了国际体系的产生,接着催生了现代意义上的国际社会,而在当代国际政治中促成了许多安全共同体.笔者认为,未来世界社会时代的到来,也有待于国际政治社会化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10.
引言21世纪,人类面临着各种的问题和挑战。生活在全球化时代的人们越来越关注日益尖锐的具有特殊重要意义的国际政治问题。在国际政治家的眼里,国际政治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切入,按不同的兴趣研究。作为地球生态系统最重要组成部分的人类社会,其运行必然符合生态系统的运行规律。本文正是基于生物多样性理论从生态学的角度研究国际政治问题,探索生物多样性对国际政治问题的现实意义。一、政治多样性是国际政治稳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生物多样性理论历来就是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人们一般将其定义为生命有机体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综合体…  相似文献   

11.
文章是对世界政治大局和中国在这一大局下安全形势与发展战略的思索.文章认为,21世纪具有变更而非稳定的时代特征,在这一时代特征的支配下,中国必须解决的一个基本问题就是如何认识美国及以其为首的西方共同体在世界价值范围与国际规则体系方面的总体优势.  相似文献   

12.
The European state-building experience has led many scholars to argue that war forces states to increase their fiscal-administrative capacity, or what we might refer to as political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compete in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War also requires states to generate wealth to support such competition, which should lead to progressively increased level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Yet, in contemporary empirical studies, war is often studied as a dependent variable, with economic and political development modeled as affecting its origination. This reading of theory and empirical work suggests that war,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olitical development constitute an endogenous system. In this paper, we develop expectations about how these three processes interact and test them using a three-stage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 model. The results show significant simultaneous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three processes. We conclude that war,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olitical development are mutually constitutive processes in the contemporary international system.  相似文献   

13.
2004年,国际政治在经历了伊拉克战争引发的激烈动荡之后,总体形势趋于缓和。但是,大国的政策调整和相互竞争、地区“热点”局势的发展、恐怖主义等因素,仍不时激起地区乃至国际形势的紧张。国际政治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持续酝酿新的变局。一、美国继续消化伊拉克战争后果,进一步调整全球战略部署2004年,美国对外战略的重点依然是伊斯兰世界。布什政府在推进阿富汗重建的同时,继续致力于伊拉克的安全、政治、经济和社会的重建。在安全上,美国一直面临萨达姆政权的支持者、扎卡维所代表的伊斯兰极端分子、萨德尔“迈赫迪军”所代表的反美激…  相似文献   

14.
2005年的世界政治形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5年,世界形势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为复杂多变,全球政治与经济秩序在重塑过程中诱发出新的矛盾与斗争,中国与世界的互动进一步拓宽加深。一、世界格局的多极化与多元化发展加快,政治形势更趋复杂。总体看,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进一步深入发展;多元化趋势则有多种新的表现,显得更为突出。从多极化角度看,“一超”内外交困、“多强”竞相发展,“一超多强”格局量变加快。一方面,内外困境迫使美国从先前的单边主义转向对多边主义和大国合作的借重。“卡特里娜”飓风暴露了美国社会存在的深层矛盾,“特工门”丑闻、发动伊拉克战争的情报错误、窃听…  相似文献   

15.
卢梭关于国际政治的思想比较容易引起误解,一方面,他的论述虽然深刻,却散见于各种著作与残篇;另一方面,其理论立场复杂,既洞察政治现实,又致力于探讨这些现实背后更深层次的人的自然本性及政治权利原理。把卢梭归入现实主义者或理想主义者之列,都是失之简单的做法。对于作为国际政治最大痼疾的战争状态,卢梭没有轻易设想应当如何完全摆脱,但对何为合法战争则尝试加以探讨,这可看作是一种旨在缓解战争紧张状态的理论努力。  相似文献   

16.
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美苏对峙的两极结构不复存在。学术界对于冷战后国际政治结构的判定存在着分歧。本文试图从阐述肯尼思·沃尔兹(K enneth N.W altz)的结构现实主义理论入手,再以结构现实主义为理论基础,对冷战后的国际政治结构作出判定。一、结构现实  相似文献   

17.
Case Study Methods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PE scholars frequently use qualitative methods to contribute to theory-building, but we could get greater value from them. Single case studies are actually a family of research designs: the disciplined interpretive case study, the hypothesis-generating case study, the least-likely, most-likely, and deviant case studies. The method of difference employs comparison and attempts to eliminate rival interpretation by choosing two or more cases that match in important respects. These methods enjoy several inherent advantages relative to statistical methods, and they suffer from several disadvantages. Neither family of methods is sufficient. The two complement one another and ultimately must be combined.  相似文献   

18.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concept of "human security" as an academic and fledgling policy movement that seeks to place the individual—or people collectively—as the referent of security. It does this against a background of evolving transnational norms relating to security and governanc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tific understanding that challenges orthodox conceptions of security. It suggests that human security is not a coherent or objective school of thought. Rather, there are different, and sometimes competing, conceptions of human security that may reflect different sociological/cultural and geostrategic orientations. The article argues that the emergence of the concept of human security—as a broad, multifaceted, and evolving conception of security—rreflects the impact of values and norms o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t also embraces a range of alliances, actors, and agendas that have taken us beyond the traditional scope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and diplomacy. As a demonstration of change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f evolving identities and interests, this is best explained with reference to "social constructivist" thought, in contradistinction with the structural realist mainstream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n a constructivist vein, the article suggests that empirical research is already building a case in support of human security thinking that is, slowly, being acknowledged by decision-makers, against the logic of realist determinis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