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典自由主义是19世纪上半叶欧洲的主导性意识形态,它以西方资本主义工业革命为背景,与资本主义制度相匹配。马克思在对古典自由主义的多维审视中,剖析并批判了人权主义自由观、意志主义自由观、人道主义自由观、利己主义自由观等多种类型的古典自由主义,从而实现了由接受古典自由主义向批判古典自由主义的转变。这些批判对于厘清古典自由主义与新自由主义的内在逻辑关联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2.
作者联系世界历史发展进程和当代国际国内形势,客观地分析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所发生的新变化,深刻剖析了这些"新变化"背后资本主义未变的本质.文章进而认为应从当代实际出发,处理好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的关系,尤其是社会主义国家应制定和实施应对资本主义新挑战的新策略.  相似文献   

3.
二战以来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呈现了很多新的景象和特征.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和两个理论体系,可以得出资本主义的灭亡是历史的必然性与过程长期性的统一,社会主义的胜利是历史的必然性与发展曲折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4.
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中心主题,也是其社会主义观的理论前提。与早期资本主义(自由资本主义时代)相比,当代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时代)出现了哪些新的历史趋势?如何看待这个社会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所出现的新发展和新变化?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它的矛盾、异化和危机表现在哪里?其变革前景如何?这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再认识所提出的一些基本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西方马克思主义”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理论。本文试图对此作出简要的分析。(一)…  相似文献   

5.
陈独秀“二次革命论”与列宁新经济政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独秀对列宁新经济政策作了较全面的阐述,他认为新经济政策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政策,它的实质是允许私人自由买卖和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受列宁新经济政策的影响,陈独秀提出了"二次革命论",认为民主革命胜利后,要让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自由发展,然后再实行社会主义.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这是"二次革命论"的实质所在.陈独秀不仅在中国共产党内最早对列宁新经济政策进行了全面论述,而且在党内第一次系统地提出了经过国家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思想.  相似文献   

6.
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资本主义从它产生之日起,便在不断地改变其面目,从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继而又发展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它发展的历程中,始终是新的社会因素经过积累,逐渐战胜旧的社会因素,推动着资本主义向更高层次迈进。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资本主义国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许多社会新因素涌现出来。对资本主义社会加以剖析,以正确认识其本质,进而把握其发展的历史规律,意义十分重大。  相似文献   

7.
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新科技革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及经济全球化密切相关.从全球视角看,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不仅没有消失,反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积累和加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决定了资本主义灭亡和社会主义胜利的历史趋势不可逆转.  相似文献   

8.
每个人自由发展是马克思自由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作为主体的人与自身关系向度自由的最高形态。每个人自由发展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最高本质 ,它的实现归根到底是由于社会化生产力发展所导致的旧社会分工的消亡。自由主义以抽象的“经济人”为出发点 ,以资本家的自由选择为实质内容 ,其目的是为了资本利益最大化和资本主义制度永恒化。资本主义危机和资本扬弃的矛盾运动 ,使自由主义不断变幻形态 ,其枯荣与资本主义命运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9.
列宁对国家资本主义的认识始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当时资本主义经由自由资本主义进入垄断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产生使得垄断资本主义转化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即国家政机与垄断资本主义相结合,使规模巨大的“最全面的社会化”大生产与国家对社会化大生产及国内经济生活的全面干预相结合,确立了资本主义的国家化原则。列宁  相似文献   

10.
二战以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何看待这种变化,关系着世界社会主义今后的发展及其战略抉择.惟有了解对手,方能战胜对手;惟有了解和借鉴资本主义,方能超越和战胜资本主义.黑龙江省委党校科社教研室主任、教授胡连生和黑龙江省社科联研究员杨玲二人合著的<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与社会主义的新课题>一书,已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系作者所承担的1998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的研究成果,是实事求是地研究资本主义新变化的一部力作,读来深受启发.  相似文献   

11.
王卫东 《唯实》2011,(10):38-41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是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一把钥匙。资本主义实际上是一个建立在强制劳动基础上的社会体系,马克思在正确认识到"工人"成为"肉体的主人"存在的必要条件的基础上,引入"强制劳动"这个概念,科学地提出了异化劳动理论,同时,指出要消除资本主义的异化劳动,实现人性的复归,就必须破除资本主义社会,建立一个更公平自由的新社会体系。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马克思的生产方式理论为基础,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发展过程进行了描述与分析,将资本主义发展过程分为三个历史阶段:即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福特制资本主义时期与后福特制资本主义时期。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变迁,是我们理解当代文化的历史基础。  相似文献   

13.
从市民社会决定国家和法的立场出发,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的压迫性作了深刻的批判.资本主义市民社会的压迫性根源于资本主义私有制,集中体现为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剥削和压迫;资本主义政治国家的压迫性在于其维护的是资本的利益.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批判了资本主义以物为本的价值取向,提出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思想.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是一门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科学,也是一门探求实现人的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政治经济学批判通过揭露资本主义剥削的真相,探索人类历史发展规律,提出一种超越资本主义文明的“自由王国”的新文明理念。新文明理念蕴含着丰富的人学意蕴,具有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指明无产阶级是完成“普遍的人的解放”的根本力量。构建新文明理念的“自由人联合体”的价值目标需要扬弃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状态,吸取现代文明的积极成果,最终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当今世界两种社会制度中,资本主义经济曾有较快的发展,目前,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水平仍然超过我国的生产力水平,我国的经济实力仍然落后于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主要原因是什么?资本主义的发展经历了自由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两个历史阶段,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资本主义作为一种新的生产关系,处在上升发展的历史阶段,比较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从而带来了资本主义的较高速度。进入垄断  相似文献   

16.
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主旨是实现人类解放、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虽然生活于自由资本主义时期,但他们探讨的问题并不限于自由资本主义,而是关于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向何处去的问题,是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问题,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揭示。全部马克思主义的学说,无论是他的哲学、政治经济学,还是科学社会主义,都服从一个目标:在实现人类解放、社会进步的基础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就是马克思和恩格期创立新的学说的目的和使命。他探讨人的本质,是为了揭示社会现实的不合理,批判地考察个人与他的现实生存条件,从而指出个人终…  相似文献   

17.
王贵明  邱光政 《探索》2005,23(5):90-95
马克思的自由个性学说形成于对西方自由主义理论的批判与扬弃的基础上,它强调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权利。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是马克思在科学剖析资本主义和总结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实现的基础是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取代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共产主义所有制的建立。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的资本主义财富生产观是在批判性地继承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财富思想基础上产生的,他认为,资本主义财富生产的历史前提是要使人身获得自由,成为可以自由交换的劳动力商品。资本主义财富生产的社会形式是商品,它的生产尺度是劳动时间,它的矛盾集中表现为资本的主体化与劳动的客体化,资本家占有财富,工人丧失财富,以及工人和资本家的权力对立。因此,只有扬弃资本主义财富生产才能使人获得发展。  相似文献   

19.
资本主义是以私人资本为基础,由资本家阶级统治的社会制度.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经历了封建资本主义、自由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和社会资本主义四个阶段.它取代封建主义社会制度而崛起是历史的必然,有巨大的进步作用.现代化、全球化是资本主义两大历史功绩.现代化至少包括十个方面的内容劳动社会化、国家工业化、生产机械化、经济商品化、流通市场化、政治民主化、管理法治化、人口城市化、大众知识化以及思想自由化.资本主义的弊病高度归纳也是"两化",即生产过程的大小两极分化和财富分配的贫富两极分化.资本主义至今还有较强的生命力在于它的具体体制有一定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20.
"自由"、"平等"、"人权"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理念.然而这种纯理论或道德上的抽象概念,尽管表现为法律或政治制度的原则,但在"把一切正义措施都化为灰烬的资本主义经济规律"的作用下,一切"公平"、"平等"的甜言蜜语,都走向了自己的反面.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通过对资本主义公平的科学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公平的虚伪性,从而为社会主义公平的实现指明了正确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