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主行政由于其内在的缺陷而不可能成为一种独立、普适的行政模式 ,只能是官僚行政的纠错机制 ;官僚行政因仍有其存在和发展的经济社会条件从而表现出较强的生命力 ,但它日益受到人们的批评也说明引进民主行政等纠错机制的必要性、紧迫性。因此 ,公共行政的制度设计不应立足于民主行政与官僚行政的不相容选择 ,而应立足于二者的相容、互补。实现民主行政与官僚行政的有机结合 ,是当代中国行政改革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2.
高晓红 《理论月刊》2007,(11):77-80
公共行政伦理,是指在公共行政领域中的伦理,是关于治国的伦理。公共行政伦理渗透在公共行政过程的方方面面,体现在诸如公共行政体制、公共行政领导、公共政策、公共行政监督、公共行政效率、公共行政素质、公共行政改革之中。由于公共行政官僚制存在着弊端、价值理性在公共行政领域中出现迷失和公共行政自由裁量权被滥用等三个方面的原因,公共行政伦理存在、发展和建设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3.
从70年代末开始,西方各国出现了公共行政改革的浪潮,如重塑政府运动、再造政府运动、新公共管理运动等;推动西方公共行政改革的因素,除了丹尼尔·贝尔所预言的“后工业社会”的到来和各国政府普遍面临的危机之外,政治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前沿理论出现了相互融合、渗透,相得益彰的局面,影响较大的如公共选择理论、产权理论、新古典经济学理论、新制度经济学(组织经济学)、博弈论等。  相似文献   

4.
官僚制历史与理论的再思考——基于行政伦理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行政的合理化过程主要就是公共行政体系构建和完善的过程,而作为公共行政体系主要承载体的官僚制,在充分彰显理性价值的同时,也不断陷入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的困局。从官僚制生长的政治、社会、组织与管理背景出发揭示公共行政体制的变革逻辑,需要对官僚制历史与理论进行伦理定位和价值反思,从而避免把问题的根源归结于人,并突出制度设计在公共行政发展中的作用,为未来的行政改革辨明方向,即从政治路向出发通过对政府与公民间关系的重构,形成一种以社会公共事务为中心的多层次的复合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5.
从官僚制到民主制——试论当代公共行政的模式转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公共行政的传统模式——官僚制自身存在着难以克服的内在矛盾。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使产生于工业社会的传统官僚制受到强烈冲击,公共行政面临着模式转换的契机,建立民主制的公共行政目标模式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一目标模式主要包括:建立参与型的公共行政决策架构;实施程序化的公共行政管理模式;推行竞争性的公共行政服务机制。  相似文献   

6.
三维视角中的公共行政概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共行政的概念在三重关系中获得了原则性的规定。首先,公共行政是在科学与伦理的关系中得到定位的,所要解决的是政府在社会治理中应当基于科学理念还是基于伦理观念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公共行政生成时期的学者们基本上主张依据科学的理念去进行政府体系建构,开展社会治理活动。第二,公共行政是在政治与行政的关系中获得相对独立性的,是在政治与行政的分化中通过赋予政治价值中立的特性而使行政具有了形式上的公共性。第三,是在私人性与公共性的区分中界定了公共行政,指认公共行政是公共部门的管理,以求区别于私人部门的管理活动。  相似文献   

7.
王巍 《岭南学刊》2009,(2):82-86
如何寻求和拓展公共行政的合法性来源一直是行政学界孜孜不倦研究的重要课题。伴随整个社会发展,基于工具理性的官僚制行政范式正在走向民主的对立面。后现代公共行政的研究思潮认为,公共行政作为国家治理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自身的合法性建设要从主体理性向制度理性转型。场域理论,话语政治,交往理性,协商民主应该逐步接替科层制、二分法、专业效率对公共行政的统驭。  相似文献   

8.
近十年来,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我国行政体制改革正在稳步推进。行政价值观是行政管理之魂,在行政管理改革与发展的实践中,行政价值观应如何调整以适应,指导行政管理实践,是摆在公共行政学界面前一个亟待深化研究的重大课题。一、公共行政价值观研究之必要所谓行政价值观念,是指行政主体对行政价值物、行政价值关系、行政价值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反映,以及由此而  相似文献   

9.
论公共行政学研究途径的建构与冲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公共行政学始终存在“认同危机”,原因在于公共行政学的理论具有不同质性,这种不同质性可以通过管理、政治、法律的研究途径来说明。三种研究途径的建构不仅反映了学说史的发展线索,还具有权力分立的现实根源。由于三种不同的价值诉求难以进行价值优先性的排列,造成了三种研究途径本身的冲突,使得公共行政的理论与实践出现困境。  相似文献   

10.
公共行政在各国的模式演进是有其规律可循的 ,这种规律构成了现代化进程中公共行政发展的逻辑走向。本项研究将现代化进程的公共行政发展解析出四个要素 ,即公共行政中的权威取向、权力运作形式、官僚体系在公共行政中的制度作用以及公共行政中的组织文化 ,这四项要素在社会现代化进程的不同阶段可以表现出不同的构成形式 ,与相应的社会结构互为调适。通过对此四项要素的分析可以发现 ,一个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公共行政发展有着清晰的指标与逻辑线索 ,这也就为发展中国家所进行的行政体制改革提供了可借鉴的理论分析。  相似文献   

11.
自怀特1926年出版的第一本公共行政教科书中提出“行政的研究应该以管理为基础”开始,管理主义就成为了公共行政的主流。管理主义倡导行政理性,主张效率、经济和效能等工具理性的价值,对公共行政科学发展的贡献是无可置疑的。本文对就管理主义流派理论的发展做一个简单的回顾。  相似文献   

12.
范式变迁下的中国政府改革价值取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浩 《理论月刊》2008,(8):133-135
不同的行政范式蕴含着不同的行政改革与发展的价值观和取向。西方国家兴起的新公共管理运动及改革体现的是对传统官僚制行政的反思,各种治理实践的发展标明了其向多元化、复合交叠民主制行政的回归。当下中国政府自身特定的行政发展阶段决定了我们不能照搬西方国家行政范式和改革模式,吸收公共管理与民主行政范式中的有益部分并将两者整合起来是当前各项行政改革的内在价值取向,也是构建服务型政府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3.
目前,我国公共行政研究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向,来自不同学科的研究方法被学习、接纳与使用。本文主要介绍源自心理学的一项重要研究方法:Q方法。该方法的核心优势在于允许研究者探索行为个体的主观性,通过量化的因子分析方法确立概念化类型,以此推动公共行政理论的发展。Q方法在国际公共行政领域已经得到一些应用,但我国学界仍少有关注。本文对该方法的核心特征与基本操作进行介绍,并对其在我国公共行政研究中的潜在价值与应用场景进行论述,以期为我国公共行政学者探索行为个体主观性、促进社会治理与公共政策理论发展提供一项新的方法选择。  相似文献   

14.
李晓玉 《理论月刊》2007,(10):72-74
官僚制因为适应了工业社会发展的需要,成为传统公共行政的支柱范式之一。但是自上世纪70年代起,西方各国的官僚制逐渐出现种种的现实困境,一场声势浩大的新公共管理运动席卷西方世界。官僚制和新公共管理理论谁更适用于中国的行政改革呢?笔者认为目前中国仍然存在着发展和完善官僚制的土壤,但是新公共管理的运行环境发育并不成熟,因此,官僚制更适用于当前的中国行政改革,但新公共管理理论也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启示。目前我国行政改革的路径选择是借鉴新公共管理理论,弥补和完善官僚制。  相似文献   

15.
<正>近年来,机构改革常常被笼统地冠以大部制改革,大部制改革在一定程度上也被视为行政机构改革的同义语。常见的有关中国政府机构数量与世界其他主要国家政府机构数量之间的比较,则似乎蕴含着这样的思考逻辑,即更少的部门数量意  相似文献   

16.
裴晨 《人民论坛》2012,(35):66-67
在实践中,通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强化公务员的行政伦理道德建设,探寻一条适合于促进公务员合理行使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新途径,使公务员能更加自主、自觉地贯彻立法精神及正确行使行政裁量权力,对法治社会、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7.
内容分析法在公共管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相似文献   

18.
层次聚类分析法在数字鸿沟测度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已有关于数字鸿沟综合指标体系、测度模型和结构模型等方面研究成果的总结、分析、归纳和演绎,确定了测度中国区域数字鸿沟的测度指标体系;运用距离测度聚类和相关测度聚类的层次聚类分析方法对我国31个地区2002—2007年的数字鸿沟指数进行了聚类分析;以海南、山东地区为例深入探讨了数字鸿沟指数排名变动的原因,并提出相关政策制定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运用辩证分析法来进行文化研究,必须以科学文化观为指导,坚持从本国实际出发。只有对本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以及外国文化进行辩证的、历史的、系统的分析,才能科学认识文化的本质,把握文化规律,为我国文化建设提供正确指导。  相似文献   

20.
作为网络的媒体,微博对社会的影响巨大。微博高科技、新鲜原创、交互性强等特点与大学生群体本身所具有的高素质、年轻活跃、参与性强等特点相契合,使微博在大学生的普及和受欢迎程度远超社会其他人群。这同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即充分认识微博带来的社会政治文化影响,真正找到将思想政治教育微博式传播的良好方式和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