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梅学兵 《求索》2011,(11):103-105
日本新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之一望月清司在其代表性著作《马克思历史理论的研究》中提出,《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早期不成熟思想之学术著作,其历史理论是科学主义的“分工展开史论”,《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的“依赖关系史论”则是其成熟的人本主义理论。连接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的桥梁是在《雇佣劳动与资本》、《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资本论》中频繁使用的“社会联系”这一范畴。望月清司对马克思历史理论实质及其早晚期判断的失误决定了其对“社会联系”范畴的解析具有明显的目的论色彩。  相似文献   

3.
肖建杰 《求索》2014,(5):62-65
以人为本是中国共产党的核心执政理念,其发展经历了如下逻辑和历史的演绎进程。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和西方的人本主义思想是以人为本执政理念形成的思想渊源;从实践出发、用生产力标准取代意识形态标准成为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逻辑基点;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时期奠定了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理论基础,邓小平理论为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确立铺平了道路,江泽民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揭示了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核心内涵,以胡锦涛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升华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  相似文献   

4.
5.
阿灵顿国家公墓的几个关键词许多国家立法将国家公墓的建设上升到国家认同、国家祭祀、爱国主义教育的层面,因此建立许多高级别的国家公墓,用来安葬或纪念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社会进步而牺牲的国民。绝大部分的国家都有属于自己的公墓文化和相关立法。  相似文献   

6.
合法性是社会学和政治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合法性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近代以来,卢梭首先把合法性概念引入政治学领域.哈贝马斯在经验主义和规范主义的合法性概念的基础上,批判地重建了合法性概念.  相似文献   

7.
“小康”概念的历史考察及文化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康"之说在中国历史上源远流长,影响极为广泛.邓小平同志对它的巧妙借用,给这一古老的历史概念注入了新的时代内容,成为对新时期里我们所追求的发展状态与奋斗目标的极富民族特色的形象表述.值得注意的是,古今"小康"概念的内容都不是单一的,它们都蕴涵着丰富的人文关怀内容.了解这种相通性,有助于我们对全面小康目标的全面领会与理解.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恩格斯有关"世界历史"的论述提供了审视民族国家利益的新视角--"世界历史"的视角.世界历史的发展赋予国家利益新的属性,使其在原有的"地域民族性"之外又具有了新的"世界历史性",国家利益在二者的对立统一中运动发展.民族向世界历史转变过程中,形成不平等国际体系,落后国家要实现国家利益,必须坚持"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并推动国际体系向着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象国家一样,国家利益作为社会共同利益形式消亡条件的形成依赖于世界历史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在德国古典哲学的视阈内,概念的客观有效性问题不仅关系到知识的普遍必然性问题(康德),而且关系到主客体同一性问题(黑格尔)。康德将知性范畴作为知识普遍必然性的根据,他通过先验演绎完成了对范畴适用于经验对象的合法性证明;黑格尔则在《精神现象学》中,将知觉事物、主客对立的存在形式、现象世界和规律世界证明为力的概念的自我排斥和分裂的结果,从而在客观观念论的意义上论述了概念的客观有效性。黑格尔对概念客观有效性的论证也可以称为"(精神)现象学演绎"。  相似文献   

10.
藏族史学界对吐蕃的历史分段有几种不同的观点,如“吐蕃王朝”、“吐蕃时期”、“吐蕃”等概念有不同的解释和时空界定,导致很难把握整个吐蕃王朝在具体时间范围内的历史进程,出现某一时段同一历史事件在不同历史分段内有不同的结论.对这些概念梳理不清,难免给吐蕃史学科建设及藏族古代史的理论研究造成诸多不便.根据藏汉文历史文献的记载及藏族古代社会历史具体发展进程及纵向分析,“吐蕃”一词的时间概念即可分为前吐蕃时期、吐蕃王朝(大蕃)时期及后吐蕃时期三个时段.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认为 ,以往的政治学理论在关于国家的认识上存在有两种认识途径和两种范式 ,它们所形成的国家理念的主要差别在于 :一者强调国家的阶级性 ;另一个则关注于国家的社会性。本文从理论和经验两个层面分析了国家具有社会性的依据 ,提出了 :1、在国家形成的历史逻辑上 ,“安全”与生产一样 ,属于同一层次的历史的“原生地带” ,国家有其非经济的终极原因 ;2、国家在本质上具有双重性。进而在理论上描述了国家双重性质的历史图式  相似文献   

12.
13.
朱珏华 《前沿》2010,(20):32-33,74
概念是思维的最小单位,可以做多种划分,逻辑学上按照概念外延的分子数目来分,分为单独概念和普遍概念两类,单独概念和普遍概念是两个具有外延矛盾关系的概念,用这个分类标准可以把任何概念分为单独概念和普遍概念两种,这本是无可异议的,但是,当我们按照这个标准对"单独概念"本身进行归类时,发现,"单独概念"本身是一个"普遍概念",于是出现一个悖论,即"单独概念既是普遍概念又不是普遍概念"。  相似文献   

14.
付以琼 《求索》2011,(11):209-211
“兴”精微深刻的意蕴贯穿中国古典诗歌创作的始终,由“兴”派生出来的多重组合界面如感兴、兴会、兴象更是渗透其中,其所发之情在创作中梯次演绎,运行轨迹十分清晰:由感兴一创作情感的触发到兴会一情感的深层体验,再到兴象一情感的构形。这是一个由浅入深的体验过程,是创作主体由所感受的自然情感到审美情感的转化与升华过程,这一活动链,构成了兴的内在结构之体系。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的国家本质观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核心。阶级性是国家的本质属性,社会性是国家的重要属性。在当今时代,国家的社会职能日益繁多,地位愈加凸显,但社会性是从属于国家的阶级性的,不是国家的本质。在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主题,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尽管当代资本主义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变化,尽管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呈现出新的特点,但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本质的分析并没有过时,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任何所谓“过时”或“公共权力”的看法在理论上都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6.
作为国家论的一部分,国家能力是政治学领域研究的核心命题,这一问题经历了从国家自主到国家能力的理论演变,由嵌入性自主、治理性互赖、国家与社会协调和领导与治理关系四个命题组成。核心能力、能力提升机制、能力启动因素构成了国家能力问题的理论研究框架。无论从世界范围内复杂的政治经济形势来看,还是从国内政治发展与社会管理的实际出发,研究和分析国家能力问题都将具有重大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社会存在决定治理,有什么样的社会就有什么样的治理。中国社会治理的目的不在于对社会管理技术名词上的革新,即"统治""管理"向"治理"的飞跃,而在于努力实现中国社会稳健发展,维护人民和国家的最根本的利益。在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现阶段和全球化情境下,谋求做到国家、政府"治理社会"向国家、政府和社会共同治理、相互治理转变,将社会治理社会成为国家治理的最终归宿。  相似文献   

18.
李纪才 《长白学刊》2003,1(1):49-51
人的需求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历史发展的归宿是使人的各种正当需求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由此决定了社会的全面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一致性,也决定了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为人服务”的人本属性。  相似文献   

19.
郭强 《长白学刊》2011,(5):24-28
现代国家是马克思用以表征资产阶级革命创造的政治文明的最基本的概念.它可以从现代性、资本性和理想性三个维度来把握.现代国家首先是政治国家,是建立在市民社会基础之上、以人民主权为价值取向的代议制国家.然而,它与资本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关联,资本的统治背叛了人民主权价值观;行政权支配立法权背离了分权制衡原则,最终也没有治...  相似文献   

20.
历史决定论的理解模式、历史主体本身的不成熟以及历史主体与实践主体的混同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主体被遮蔽的根本原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的主体性和马克思主义主体的历史性之间是一种逻辑互动的关系,前者是实现后者的力量源泉,而后者则是彰显前者的基础和保障;总的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主体有三种存在样态.即知性存在样态、意义存在样态和实残存在样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