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巴蜀学人的文字学研究,距今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肇始于西汉时代的司马相如、扬雄,著述内容摹仿秦代的《苍颉》而成文。此后历代绵延不绝,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状态:唐五代两宋时较有成就,在石经文字、《说文》六书、隶体文字诸方面都有涉及;而在元明时代却处于相对低落状态,仅杨慎一人对《说文》、金石古文、经籍文献文字进行较广泛的探究,其成果值得称道,其余学者则无甚建树。  相似文献   

2.
传统的楚辞解读,由于方法和材料的局限,所以遗留了大量的聚讼纷纭的义训难题,而利用新方法和新材料可以帮助解决这些难题。《招魂》中有"雷渊"一词,两千年来众说分歧,莫衷一是。深入细致考察出土文献和古文字资料,我们发现:在古文字资料中,"雷"和"回"关系密切,"雷"和"回"音近通用。《招魂》中所谓"雷渊",即"回渊",指"流沙之回渊",古训"雷公之室"乃属望文生训。  相似文献   

3.
许慎的《说文解字》成书不久,就引起当世学者的重视:郑玄注《周礼》、《仪礼》曾援引《说文》以解词义;应劭注《风俗通义》,晋灼注《汉书》也都称引其书;但是,对《说文》的研究则较晚些。一般说来,在清以前,对《说文》研究比较有影响的是唐代宗时的李阳冰和宋太宗时的徐铉、徐锴。李阳冰根据己意改动《说文》的解说  相似文献   

4.
语言文字在政治上的重要性在我国早就受到充分的认识,历史上颁布文字与“改正朔,易服色”一样,向来是作为中华民族的大一统当局行使最高政权的体现。因而文字学家许慎说: “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秦始皇灭六国之后,为巩固大一统的国家制度而采取的重要的措施之一就是统一全国的文字——“书同文”。历史上每逢改朝换代,都要对文字作一定的调整,最基本的是颁布帝王的名讳,通令全国遵照执行。明代官  相似文献   

5.
读张宏杰先生《秦始皇的素质和能力》一文(《同舟共进》2007年第3期),笔者认为,文中对秦始皇时代君臣关系的判断,值得推敲。张宏杰先生说:"其实只要认真读一遍《始皇本纪》,就会发现,秦始皇时代的君臣关系,可以说是两千年来最好的时期之一。"笔者以为这个判断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6.
文采新论     
一、引言:文采与文章的统一古之文章就是花纹色彩。《周礼·考工记》云:“青与白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就是说,文章即色彩:青、白、赤。许慎《说文》云:“文,错画也,彩,文章也。”就是说,文彩即花纹色彩。由此可知,古之  相似文献   

7.
史振卿  周国林 《求索》2011,(3):225-228
作为孔子后裔的孔安国,在汉武帝时得到孔壁古文《尚书》后,缀合文字,划断篇目,使得他与古文《尚书》有了不解之缘。汉代《尚书》三家之学均出自倪宽,而倪宽受业于孔安国,所以今文《尚书》又与孔安国有牵连。古文《尚书》主要通过师承和家学两种途径得以广泛流传。古文《尚书注》(《孔注》)和古文《尚书传》(《孔传》)的形成,是古文《尚书》在魏晋时期的重要发展。现在我们无法断定《孔注》和《孔传》的著者,从史料可见这一时期孔氏家人对《孔注》和《孔传》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8.
《思想战线》曾经开展关于庄蹻起义的讨论(见该刊一九七五年第一、五、六期)。马曜同志的《庄蹻起义和开滇的历史功绩》一文,在占有大量史料的基础上,首倡开滇的庄蹻是战国时期楚国的农民起义领袖,引起了省内外的关注,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本文也想就此问题,谈谈自己的粗浅意见。楚将庄(足乔)不可能开滇毛主席说:“秦以前的一个时代是诸侯割据称雄的封建国家”。到了战国后期,中国出现了由封建割据走向封建统一的趋势。当时的七国,谁都不想被别人吃掉,但都想  相似文献   

9.
高天霞 《求索》2012,(3):175-177
转注乃传统"六书"之一。对于许慎"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之界定,诸家见解不尽相同,有以字形言者,有以字义言者,有以字音言者。清人顾炎武于其音韵学著作《音论》之"六书转注之解"、"先儒两声各义之说不尽然"二问题中,亦对转注有所讨论。其实,转注在本质上是一种基于已有字的形义而创造新字的造字法,其内部动因是词义演变带来的文字的孳乳。顾炎武持以声转为转注的观点,他将转注这个许慎置于文字学范畴的概念放在音韵学问题中来讨论,其目的是为其"四声一贯"说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0.
司马迁在《史记》中说:"三王(夏商周)之道若循环。"诚然,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到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的两千多年间,诸多王朝兴亡交替,就像走马灯一样转换,似乎有一个循环周期。后有战国阴阳家谓之"五德终始说",即宇宙间有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相生相克,这关系着王朝命运兴替。  相似文献   

11.
两汉刘向在其所著的《说苑·善说》篇中,记载了春秋时期楚国令尹鄂君子晰在游船上听榜枻越人唱歌的情景及越人所唱的《越人歌》一首。这首《越人歌》的族属问题在学术界一直有争论,莫衷一是。《壮族文学史》认为.“《越人歌》是一首有文字记载的、距今已是两千多年历史的著名的古老壮歌。”壮族语言学者韦庆稳先生从语言  相似文献   

12.
楚同各诸侯国关系的古文字资料简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下出土的金文和竹简文字,有许多反映了楚国同一些诸侯国的关系,可与有关的文献记载相印证,有的还能补文献记载之不足,对于楚文化的研究有一定参考价值。本文特将这类古文字资料,按其所记载的与楚发生关系的国别分为若干条目,作一简要叙述。错误之处,敬请大家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3.
邹城市峄山     
《春秋》2021,(1)
正邹城市峄山二月二庙会,历史悠久。传说两千多年前,史称"知命之君"的邾文公于二月初二这天迁都于峄山之阳的邾国故城。自此,峄山便以该日立会,纪念邾文公迁都,并延续至今。关于其来源还有一种说法,是后汉刘荟在其编纂的《邹山记》中所说:"二月二"为龙抬头之日,人们祈祷风调雨顺、一年好景,四方百姓齐聚峄山,进香朝拜。如今峄山二月二庙会已由祭祀山神的香火庙会演变为大型的旅游商品物质交流大会,盛名远播鲁西南。2016年,邹城峄山会被列入第四批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似文献   

14.
《古文尚书》"伪书"说,至清代阎若璩集"辨伪"之大成著《尚书古文疏证》后,遂成学界之"定论",而王肃"伪作"说,很大程度上也一并成为"定论"。事实上,《古文尚书》"伪书"公案还有待进一步讨论,而王肃"伪造"《古文尚书》说更是值得商榷。从经学本身及学术史来看,"证伪"者所提供的证据并不充分,王肃之所以被牵涉进"《古文尚书》‘伪书’案",当是"层累"地造成的。  相似文献   

15.
读了方国瑜同志的《从秦楚争霸看庄蹻开滇》一文,(《思想战线》第五期)有一点说得很对:“只有从全国的历史发展来了解云南的历史动态,才能把实质问题讲清楚,庄蹻开滇也不例外。”我也从这个角度出发,提出一些看法和方国瑜同志商榷。方国瑜同志说:“战国时期……楚国变法失败,继续执行儒家路线,怀王、顷襄王时国势衰弱,在强秦威胁下,由进攻转为防御,力图自保。”这个论断概括了从吴起变法到秦将白起攻占楚都一百Ο三年中秦、楚国力消长形势,是很正确的。但是,方国瑜同  相似文献   

16.
王筠博涉经史,长于《说文》,所著《说文释例》是《说文》学中的要籍,也是王筠的代表作之一.《说文释例》对《说文》体例进行了全面阐发和细致的总结,为后人阅读《说文》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了解《说文释例》的性质,正确评价王筠对《说文》体例的研究,在《说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佐人 《现代领导》2008,(5):23-23
“宁为鸡首,不为牛后”是一句流传甚广的老古话。最早记载在“战国策·韩策》上,说的是战国时期的苏秦为联合六国抗秦而去诸侯王那里做“思想工作”,在劝韩宣惠王不要向秦投降称臣时,就用了“宁为鸡,  相似文献   

18.
六国考     
一 六国的起源 据《史记·复本纪》云:“封皋陶之后于英、六,或在许。”索隐引《地理志》:“六安国六县,咎繇后偃姓所封国。”咎繇即皋陶。六,即指六国,据文献记载,在夏代即为皋陶少子的封国。《路史·国名记乙》云“六,中甄  相似文献   

19.
《水书》古文字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书》及其古文字的研究问题,早在40年代初,我国民族学者就进行了广泛的调查与研究。如岑家梧先生在《西南民族文化论丛》发表了“水书与水家来源”和张为纲先生在《社会研究》第36期,发表了“水家来源试探”等论著。80年代以来,许多有关水族族源的论著、水族历史和地方志书均涉及水书及其古文字的问题。1986年《贵州文史丛刊》也发表了坦龙的“贵州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亦论及此问题。在这些论著中,岑家梧先生的结论是:  相似文献   

20.
《史记西南夷传列》载: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汉武帝拜番阳令唐蒙“为郎中将,将千人,食重万余人,从巴、蜀笮关入,遂见夜郎侯多同。”从此,“夜郎自大”这个成语典故,两千多年来在我国广为流传经久不衰。历史留下的这个谜,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浓厚兴趣,许多专家学者对古夜郎的来源、族属、区域等都进行过探讨研究。但是,历史留下的这个谜至今还未解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