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其间,中国传统文化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基础与文化底蕴。从整体上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开始,主要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理念。从实现过程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自觉地诠译中国传统文化,以达到中国文明主体的整体文化自觉意识。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为此,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与传统文化、现实实践的紧密融合,创新出适合社会发展的新的理论成果。  相似文献   

2.
何中华 《长白学刊》2021,(1):142-148,F0002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必须有机地融入中国文化及其传统。因此,从中国国情的角度了解并把握中国文化的特质,对于深入阐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学理上的可能性具有重要的前提意义。土地、农民、儒学,既是中国国情的特点,又塑造着中国传统文化本身。从明清之际的"西学中源"说,到晚近的"马克思主义中源"说,虽然是特定历史语境中的某种文化心态的反映,但也从某个侧面折射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可能性。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能够创造性地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其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他们熟谙中国国情。由中国国情所塑造的中国文化背景,在自觉和无意识的双重意义上,决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从文化角度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指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化世界;从过程来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际上是中国共产党积极推进文化自觉的过程。90年来中国共产党在推进文化自觉的进程中,先后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理论成果。文化自觉对于我们当代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着重要启示和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既是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具体实践的过程,同时也是与以儒学为主导的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对话融合的过程。现代新儒家作为近代以来最具代表性的自觉传承儒学精神的学术群体,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较大程度上反映了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后的文化境遇。同时,现代新儒家四代在总体上呈现出的对马克思主义从怀疑到承认、从对抗到对话、从注重差异到强调共通的趋势充分说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正在日益走向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自觉有一个发展过程.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从一开始就立足中国革命的实践需要试图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问题相结合,在一批马克思主义信仰者那里形成了初步的文化自觉.随着中国革命实践正反经验的不断总结,以毛泽东为代表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的高度统一来理解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史,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层那里形成了高度的文化自觉.紧接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学术界的研究全面展开,加上党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运动,最终成为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广泛的文化自觉.文化自觉的最终结果是明确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本身的普遍真理性,找到了在中国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切实结合道路,有力地推动了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实践运动.  相似文献   

6.
从历史和逻辑的视角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化是统一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中国现代化的顺利发展提供了政治条件、确立了价值取向,中国现代化又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主题内容、找到了现实途径.自建国以来,我们党一步步地从器物、制度(体制)、文化以致人学观层面实现和推进着中国的现代化,实质上也是在一步步地实现和推进着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当前,自觉认识并在实践中做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化的统一,不仅成为我们的事业能否持续而成功地发展的关键,而且还为我们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世界的发展提供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7.
中共十六大以来,理论界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行了广泛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本文从研究热点、研究特点、研究成果三个方面介绍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概况;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特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视野等七个方面分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主要内容;从研究的广度、研究的深度和研究的力度三个方面揭示了当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社会主体是有效推动并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持续、快速而健康发展的社会力量或关系力量的总称;在"应然"逻辑层面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社会主体表现为一种"以社会为本位"的逻辑结构;历史地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社会主体表现为一个由原初态、次生态和新生态构成的历史结构。  相似文献   

9.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从一定意义上看,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与各个历史时期的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形成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所取得的胜利,在于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形成了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代表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些理论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则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形态。把握国内大局和国际大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顺利推进与取得成功的科学方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和实践形态的高度融合与有机统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确保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遵循。  相似文献   

10.
在现阶段,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是一种现实需求和历史使命。从科学内涵上看,就是要使马克思主义在思想路线上中国化、民族特色上中国化、与时俱进上中国化;从坚持原则的角度来看,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实事求是的原则、实践的原则、发展的原则。  相似文献   

11.
近代中国以民族危机开始,从被迫性接受到植入性嵌合、从外源性输入到内源性生成、从参与性学习到贡献性建构,文化现代性在中国进行了从自发到自觉并全面展开的现代化历史实践,并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逐步建立起了本质联系,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输入性文化变量深刻影响了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形成了具有“中国时间”和“中国问题”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叙事话语,不断更新和优化着中国文化和文明秩序,并以其奥趣题旨和宏大论域历史地渗透于中国文化现代性的生成与建构中,中国文化现代性建构的性质和言路在寻驿中择定,价值和使命在启蒙中自觉,路径和意义在建构中呈现。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重要课题,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谐发展必须要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以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融合的可能性与必然性为出发点,结合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性与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具体价值体现,以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对优秀传统文化有效利用的路径。  相似文献   

13.
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焕发出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创造力和感召力。从马克思主义"改变世界"的主旨视角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时代化和大众化的逻辑前提,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强调在理论和实践上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创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中国化和时代化在实践意义上的逻辑结论。  相似文献   

14.
陈澎 《求索》2008,(6):92-93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的新进展主要体现在:一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途径作了新的思考;二是从全新的视角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必然性进行了探讨;三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作了实践层面和学术层面的区分;四是从现代性背景下展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党的十八大做出的重要战略部署.从实践的角度解析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容要素、主体和对象要素、过程要素,明确提出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重点,以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种理论成果为主要内容,以包括精英群体在内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为主要对象,发挥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通过广泛深入的宣讲、普及和传播,使马克思主义由抽象深奥到通俗易懂,由少数人掌握而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了解、内心认同和自觉运用,成为推进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16.
谷正 《长白学刊》2013,(4):106-109
井冈山道路的开辟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对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问题的主体地位的自觉,从实践意义上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始于井冈山道路的开辟。中国共产党开辟的井冈山道路极具中国特色,是"历史的合力"的结果:三大起义的失败迫使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思索更加有效的革命道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也让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到别国的经验并不适用于中国;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具有中国革命以农村为中心发展的初步的思想意识助推了井冈山道路的形成。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是指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及组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可或缺的关键要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离不开主体的自觉活动,他们各自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的素质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通过从"误读"到"通读"的变迁,分析西方马克思主义与"中马"这两种形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异质性,映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独特的现实发生与理论生成;通过从"单维"到"双维"的转换,分析西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共同问题域与不同的聚焦点,以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特别是其合理因素来审视和评价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中国马克思主义与西方马克思主义形态的共时性结构中考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民族生成;通过从"外部"到"内部"的移植,从西方马克思主义中提取可以嫁接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西方马克思主义"问题式,以此拓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视域和新向度。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共产党作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做出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回答,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觉.这是思想理论上成熟与先进的重要标志和集中体现,也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进步的先决条件.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建设学习型政党,是提升中...  相似文献   

20.
乔湘平 《求索》2005,(9):104-106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从根本上说是由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点决定的,更重要的是其社会价值观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有深层次的契合之处。从实现过程看,在于中国马克思主义者自觉地对中国传统文化作了重新阐释,使之能与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