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公安研究》2014,(7):92-93
刘敏、张伶俐在《理论月刊》2013年第12期撰文认为,翻译不仅仅是一种跨语言的交际活动,更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当翻译实践遭遇语言和文化的双重障碍时,就产生了语言的不可译性及文化的不可译性。作为不可译性的一个重要体现,文化的不可译性是翻译领域中一个无法忽略的问题,其在翻译过程中的处理对于准确、完整地传达原语的语义和文化特色来说尤为重要。可以通过详细阐述语言、文化与翻译之间的关系,探究文化不可译性的根源及种类,并达到等值翻译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语言的认知表达功能决定了不同语言之间总体上是可译的;而语言的美学功能和文化功能又分别与绝对不可译和相对不可译有着紧密的联系。人们利用语言主要是利用语言的认知表达功能,语言的文化功能和美学功能是伴随语言的认知表达功能得以实现的,因而是局部的。因此,绝大多数语篇总体上是可译的,但同时也是存在着局部的不可译性。因此,不可译翻译不仅要译出原文的形象、喻义,还要译出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  相似文献   

3.
雷超 《前沿》2012,(8):131-132
翻译既是跨语言又是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受着语言及文化差异的影响。因此,翻译是一种有限度的活动,不可译现象是翻译活动本身无法突破的,可译度受着语言和文化因素的制约。本文从语言和文化两个层面对翻译的限度进行了分析,认为可译度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处于动态的变化过程之中。  相似文献   

4.
语言是人类交际的桥梁,口译则是跨文化交际的桥梁,但口译中的文化障碍是影响口译活动流利实现的重要因素之一,尤其是口译中的隐喻翻译。在口译的源语与译入语中,译者必须理解这两种语言的隐喻文化性,正确的传递和理解这两种语言的隐喻文化内涵。本文以概念隐喻为理论基础,解读与其对应的文化障碍,探究英汉口译中隐喻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5.
浅析英汉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语言翻译中,很多的误译都是由于翻译者对译出语与译入语所在的文化之间的差异了解不够而造成的。因此,充分了解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是做好翻译工作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本文将从五个方面对中西文化差异及其对翻译所产生的影响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6.
《传承》2016,(5)
"谐音别解"音译词是一类特殊的音译词,也是汉语翻译中特有的语言文化现象,该现象在汽车名称翻译中普遍存在。奔驰(Benz)、宝马(BMW)是汽车常见的译名,也是最常见的谐音别解音译词,翻译过程中体现了独特的思维方式与认知图式,具有双重文化意象,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7.
生态翻译学认为,翻译不是简单的语言转换,而是译者"适应"以原文为典型要件的翻译生态环境过程,以及以译者为典型要件的翻译生态环境"选择"译文的过程,这种适应和选择涉及语言、文化、社会等诸多方面。在翻译少数民族文化特色词时,为传达这些词特有的文化内涵,译者至少需要在语言、文化、交际三个维度上进行适应、选择与转换,才能产生恰当的译文。  相似文献   

8.
将变译能力带进高校翻译课堂,是当代社会发展对翻译教学提出的要求,也是传统翻译教学的重要补充.利用真实的语言材料教会学生如何"变", 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体裁、翻译目的、目的语读者特征选择恰当的变译方式,并在一定变译原则的指导下创造性地传达原作的内容,是翻译教学中变译能力培养的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9.
语言表征危机认为现实是语言建构的,没有客观现实可供语言来再现,属于语言学转向的范畴;而文化表征危机不否认现实的客观性,只是在权力的操纵下文化已失去客观再现现实的能力,属于文化转向的范畴.后殖民译论是语言表征危机论的产物,认为翻译不可能;它同时又是文化表征危机论的产物,主张对边缘文化群体进行反表征,纠正被西方扭曲的形象,因而翻译是可能的.两种危机论的转换造成后殖民译论无法克服的内在矛盾.纠正后殖民表征危机的途径在于摆脱对权力的恶意操纵,摆脱自我中心主义,以他者为上的心态,努力做到近真.  相似文献   

10.
中西翻译理论有着明显的差异,归究其原因我们可以从历史、语言、文化、习俗、思维方式等的区别中找到答案,其中,思维方式的差异对于译论的影响尤为重大.思维方式是指人们进行特定的哲学研究所选择和具有的思维类型或思维模式,它是哲学观的来源.探讨哲学观对译论的影响很大程度上可以从中西哲学思维的差异来揭示中西译论相异的根源.由此能够更好地回答如何看待中国传统的翻译理论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1.
翻译是一种积极的再造过程,一般认为分为理解和表达两个阶段。译品的优劣关键在于译者自身的语言能力和文化素质,同时翻译原则的选取也会影响译品的质量。本文依据汉英互译功能对等原则,指出异质文化各有特点,文化间的对等应具有一定的参数,翻译过程不可避免地伴有参数调整。  相似文献   

12.
治安学二级学科的地位已得到确立,在治安学学科建设中,专业术语译名的规范化是一个重要但却被忽视的问题。当前治安学专业术语翻译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同名异译"等现象较为普遍。这既与治安学学科发展滞后有关,又与国外无治安学学科有关。对于"治安","public order po1icing"既能表达"秩序状态",又有警察维护秩序过程之含义,是最适合的英文译名;而"治安学"最贴切的英文译名则是"public order policing science"。治安学专业术语英文译名的规范化,有赖于加强治安学概念体系的研究和公安类学术期刊的建设。  相似文献   

13.
认识文化问题既要在一般范畴中把握其共性,又要在特殊视角中把握其个性。在具体研究中,研究者通常难以避开政治价值寄托而造成思想导向问题,方法选择而造成唯物与唯心之争,脱离实际而出现过度学理化倾向。文化研究中存在言与意的偏差、形与神的分离、动与静的割裂、本与末的倒置,这是造成文化研究结论多样化的重要原因,确立辩证思维范式、系统抽象范式、科学逻辑范式和常态结构范式是消除这些偏差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14.
语际交流中的可译性是学术界不断探讨的话题,以概念图式的视角来重新审视该话题可以带来新的启示。依据概念图式来审视翻译中的可译性,不难看到,不同民族的语言、思维方式既有相当程度的共同性,又存在着某种程度的特殊性。两种属性的交互作用,导致了翻译中的可译和不可译的悖论。然而翻译实践已经昭示我们,可译和不可译并非截然对立,相反是可以在对立中统一的。正是可译与不可译的对立统一,使得翻译在实践中不断前行,成为人类语际间交流的最主要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15.
传教士法学翻译的历史文化语境及其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文化语境是传教士译介西方法学活动开启、促进和发展的最基本动因,但特定语境因素和译者因素又制约译介活动的选择与发展。传教士在特殊文化空间中所形成的文化立场和文化心理影响着法学译介中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的选择。而西方法学的译介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造成极大冲击,改变了世人的知识结构乃至思想观念,丰富了作为文化载体的汉语语言。  相似文献   

16.
翻译不仅仅是一种跨语言的交际活动,更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语言和文化的双重障碍,使得可译性限度和不可译性成为无法忽视的问题.本文试图打破传统的以语言学理论来解决语言学问题的思路,借鉴系统论和控制论领域中的灰色系统理论,论证以该理论为依托来处理不可译性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7.
从英汉思维差异看电影片名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维是翻译的基础,电影片名的不同体现了英汉思维方式的差异.因此,对电影片名的翻译必须从思维和语言的关系入手,通过对比东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及其在电影片名中的表现,努力探索在进行电影片名翻译时应选择的相应的翻译策略,以期适合译入语观众的思维模式.  相似文献   

18.
翻译是生活世界中的一种人类交往实践,翻译研究亦不能脱离生活世界.然而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译学研究范式都遗忘了生活世界,背离了翻译活动的实践性和翻译活动的真正目的与意义.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它们各自所选择的作为语言学基础的理论割离了语言与人类实践的关系.回归生活世界,必须诉诸理论的途径.马克思主义实践语言观符合实践哲学的思维方式,以它为理论指导将能引导翻译研究回归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19.
社神信仰是中国乡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近代遭到西方宗教强势侵袭时,广西博白客家坡头村民为继承传统文化,将"田头社王"改称"福德正神",由"农业神"变身"全能神",与上帝神分庭抗礼。通过不断调适和创新,坡头村社祭习俗在传承民族文化、提升乡民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培育乡民地域认同和互助互惠等方面均有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20.
德里达对传统翻译理论的解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国哲学家德里达是解构主义的主要倡导者,他创造了"解构主义"这个术语。他以"延异"和"踪迹"为切入点对传统的翻译思想进行了解构,重新阐释了传统翻译理论中诸如翻译对等、原作与译作的关系以及可译性等核心问题,对翻译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德里达看来,翻译应尽量达到"一个词对一个词"的等量,原作与译作呈互补共生的"契约"关系,而翻译中的可译性和不可译性又受制于词的"经济法则",这些深邃的思想对我们的翻译理论与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