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瑞英 《求索》2008,(6):215-217
学界一般认为商代妇女地位崇高而西周妇女地位低下,完全沦为男性的附庸。商代与西周截然不同的妇女价值观是源自两种不同的文化观念。本文通过甲骨文、金文并结合古代文献指出商周文化存在内在的传承性。试图分析妇女地位变化的原因及其演变的连续性,认为对商朝“牝鸡之晨”现象的借鉴是产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邹渊 《求索》2013,(9):84-86
殷商时期是器物文化繁荣兴盛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器物名类众多,总量巨大,且蕴含着丰富的社会文化信息,这些信息在表意系统为主的甲骨文字形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还原。甲骨文有大量字形整体或部分直接描摹器物形体.它们记录了大量的古代器物形体和器物文化信息。本文通过分析甲骨文中的器物形体.从字形这一微观视角重新理解和补充传世文献中记录用鼎用车、用斧用钺、商人乐政等礼制规定,并通过字形分析,论证了殷商曾盛行丧葬用凡、宜弟弃子和部落防御等民间习俗。  相似文献   

3.
刘晓萍  王国平 《求索》2013,(10):76-78
至宋代,统治者对于加强朝廷对社会控制力,彰显君主地位,强化君主集权的诉求越来越强烈,礼制的发展在沿袭前朝的基础下。更加凸显出了“礼法合流”,“礼制下移”的特点。随着宋朝统治者对于礼制的大范围推行,礼制与民俗、异域文化也在相互冲突和慢慢的渗透,礼制的发展在不断的进步和完善。本文主要对宋朝礼制发展的特点进行详细的叙述,并阐述了宋朝礼制的发展对宋朝服饰文化带来了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先秦儒家礼制中公正理念的建构逻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秦儒家礼制建构中的公正观念,出自孔子及其后学,对孔子及其以前包括三代特别是宗周公正之政及其品格的反思,它首先导源于天道,再由天道下贯到人间。“王道之始”是公正观念的历史起点。而“正直”的“王道”理想落实在现实政治层面上,则表现为政治理念中对于“德”的伦理要求。  相似文献   

5.
礼产生于氏族社会,至夏代时逐渐有了法的性质,礼制由此产生。到商朝时,礼的法律化进一步的加强,与"法"相互配合对社会进行控制,此时的礼制已日趋的完备,并为西周礼制的成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通过论述西周文化与楚文化之间的联系与传承,来证明楚文化的形成初期是受到西周文化影响的.楚人的先祖在西周时期被策封楚地,楚人在艰苦的环境中繁衍生息,楚人在生活习俗、丧葬制度、历法计时等各个方面都受到西周历史文化发展的不同程度的影响.结合考古发掘资料,无论是从大型楚墓出土器物的器形、形制及丧葬制度的沿袭,还是从楚简中的爵制及易卦和卜筮文字内容来看,其中都包含有西周文化的传承关系.  相似文献   

7.
王婉尧 《传承》2010,(21):148-149
通过论述西周文化与楚文化之间的联系与传承,来证明楚文化的形成初期是受到西周文化影响的。楚人的先祖在西周时期被策封楚地,楚人在艰苦的环境中繁衍生息,楚人在生活习俗、丧葬制度、历法计时等各个方面都受到西周历史文化发展的不同程度的影响。结合考古发掘资料,无论是从大型楚墓出土器物的器形、形制及丧葬制度的沿袭,还是从楚简中的爵制及易卦和卜筮文字内容来看,其中都包含有西周文化的传承关系。  相似文献   

8.
唐代道教已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丧葬礼制。本文对唐代道士染病弥留阶段的关怀礼制、身亡善后阶段的丧葬礼制和服丧制度都作了较为详细的阐释。本文还对唐代亡故道士的遗产处置及唐代道教的丧葬礼制的薄葬特点做了分析和介绍  相似文献   

9.
文章对唐代税茶的具体时间进行了考证 ,认为应当在唐德宗建中三年九月。文中还引用大量史料 ,论述了唐代税茶、榷茶的发展阶段及其走私与禁私之法。  相似文献   

10.
陈荣军 《求索》2007,(9):207-209
本文是对西周金文“贶”、“遘于”、“亡尤”、“大采”、“昧爽”等一组词汇的研究,主要从两方面进行讨论:一是西周早期金文词汇与甲骨文、晚商金文词汇的互证,明确这些词汇的传承与来源;二是金文材料与传世文献的互证,有助于对传世文献中这些词汇的理解。同时这些词汇的断代研究,对金文的断代也有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11.
史继东 《理论月刊》2010,(8):134-136,165
柳宗元的《非国语》,针对《国语》中记载的那些关于卜筮、妖祥、天命、鬼神的内容,以及其他认为非儒家正统思想的材料,给予了猛烈而尖锐的批判。但这种批判是出于作者政治革新、辅时及物的目的,脱离了春秋时期的社会现实,并不中肯;对《国语》文字上的理解也存在一定的偏差。本文对柳氏的这种疏漏做了系统的梳理,从而使我们在探讨柳氏思想进步性的同时,避免对《国语》的研究进入另一个误区。  相似文献   

12.
立嫡制度是周公制礼的重要部分,从礼制诞生之后,继承制度就是礼制重要的一环了。因此,欲了解华夏礼学,尤需对其继承礼制加以认识。继承礼制在周公制礼以后,最终确立了以嫡长子继承和余子分封为特征的继承礼制,但是在进入春秋以后,即使是宗周和鲁国也已经在相当程度上存在着不遵守乃至破坏继承礼制的行为,而吴国和宋国的继承则多少保留有殷商旧俗。对此,礼学三传中,《左传》虽然坚持嫡长子继承制的礼制,也对能让国于贤的君主提出了表扬,《谷梁传》对于嫡长子继承礼制的坚持更为强烈,但是也不否认在国家必须之时继承礼制的部分突破可以被接受,《公羊传》则最为强烈的维护继承礼制,认为无论个人品德国家需要如何,都不可以以此为理由破坏继承礼制。  相似文献   

13.
安北江 《前沿》2022,(6):68-75
华夷观是儒家认识民族和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观点,主要包括“华夷之别”“华夷之变”和“华夷一统”思想,其中“礼别华夷”为核心内容。儒家华夷观承袭了夏商周以来“天下中国观”和“华夏中心观”思想,形成了“夷夏大防”“用夏变夷”和“大一统”理念。具体而言,其是在华夏先民重构帝系偶像以别族裔的血统观,以中原为“天下之中”的地缘观和以“礼乐”为核心的文化观基础上综合而成。儒家华夷观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其中“华夏文化中心主义”和“大汉族主义”等思想并不符合现今的中国国情,因此需要辩证地看待儒家华夷观。梳理分析儒家华夷观的演变与发展,对深入理解儒家民族观的精神实质起到重要作用,对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历史观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鞋”考     
张靖华 《前沿》2014,(17):200-202
人类由不穿鞋到穿鞋再到穿各种不同的鞋,鞋逐渐融入了人们的生活,并被纳入礼制的规程,成了文化的载体。本文结合文献和出土实物从鞋的起源、鞋的名称、与鞋有关的礼制和民俗三个方面对"鞋"进行了初步考察。  相似文献   

15.
王婉尧 《传承》2010,(24):160-161
楚国青铜礼器融合了商晚期到西周时期中原文化的庄重大方与楚地文化的瑰丽丰富,具有独特的风格和巨大的审美价值。和尚岭二号楚墓出土器物的组合体现了该墓的用鼎形制、级别,其中青铜礼器的构造、纹饰演变和玉礼器的形制与纹饰特征对研究这一时期的楚墓礼制文化风格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17.
民本思想在夏、商、周三代时期开始初步形成,《尚书》、《周易》、《左传》、《孟子》和《吕氏春秋》等早期典籍就记载了很多这方面的内容。郭店楚简中的民本思想包括:为政者要"求己"还要"以身服善";君子要"爱人"和"敬人";君子要教民以德、以德治民等方面,不但继承和发展了先秦时期中国的民本思想,而且在很多方面补充了传世文献中所载的遗漏或不足,丰富和发展了古代儒家的思想内容。  相似文献   

18.
王伟凯 《前沿》2008,(8):31-34
王国维是20世纪初的知名学者,虽然他最后的研究领域为文学和史学。但他在最初十年中,接触和研究的却是哲学。在这十年中,他为哲学的发展做了很多工作,如为“哲学”正名,初步创立中国哲学学科的范式,翻译介绍西洋哲学著作,以西洋哲学理论为指导思路撰写哲学文章。这些行为不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当时中国哲学的发展。而且对后人进行哲学研究的路径及模式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考察民国头10年(1912-1921年)的服制变革与民国成立前后30年间(1902-1931年)的礼俗变迁以及二者的关系,指出这一时期的服制与礼俗变迁具有过与不及两个极端特点。说明化礼为俗不仅需要政治意识的进步,更需要价值观念的更新。民国初期的衣冠服制变革蕴含着全新的文化价值观念,使传统的社会控制体系和文化秩序进一步被消解,并朝着近代化的方向演变和重新构建。  相似文献   

20.
李岩 《青年论坛》2003,(6):143-144
本文从礼仪所表示的政治等级观念、礼仪对传统政治文化的作用等方面阐述了礼仪与中国传统政治的关系 ,进而挖掘其积极因素 ,为建构社会主义礼仪规范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