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从我国国情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的战略决策,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为实现这一目标,消费者、企业和政府都需要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绿色消费模式,建立人与环境良性互动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与永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当前,环境恶化问题已经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影响社会稳定、危害公众健康的一个重要问题,成为威胁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协调好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同环境保护的关系,调整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战略,是我国面临的重大历史性挑战。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提出,指明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出路。我们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社会消费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的环境友好型社会,这是实现“十一五”发展目标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十一五规划”提出要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对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资源环境保障能力,实现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应从以下途径入手:大力开展生态环保教育,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积极发展绿色经济,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建立多元化、社会化环保投融资体制;增强环境执法力度,强化环境监督管理。  相似文献   

4.
所谓环境友好就是要以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准则,全社会都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建立人与环境良性互动的关系。没有环境友好,发展就不可能持久,和谐社会的构建也就无从谈起。随生产总量、消费总量的快速增长,我国的环境问题日渐突显,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已受到资源状况、能源供给和环境承载能力的严厉约束。只有把生产增长、生活富裕与保护环境、尊重生态,降低对自然资源的消耗联系起来,在环境友好的前提下求得可持续发展,和谐社会才有坚实的基础。要实现环境友好,必须十分注重价值理念、经济增长方式、生活消费方式、环境治理战略、环保立法重点的转变。  相似文献   

5.
卷首语     
倡导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中凝成的广泛共识。不断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是党中央贯彻实践科学发展观提出的重要战略方针。设立和加快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建设,是国家实施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快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并首次把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战略任务.这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我国国情出发,借鉴国际先进发展理念,着力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同时,也反映了我们党对保护环境、提高资源环境保障能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这一重大课题的深刻认识与清醒把握.  相似文献   

7.
企业是创造社会财富的主体,也是资源能源消费、转化的主体,特别是钢铁行业作为资源能源消耗的密集型产业,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责任重大。围绕资源能源的高效利用、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和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我们以创新为引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包含丰富的思想内容,对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为指导,加强环境道德教育,树立生态文明意识;重视环境法制建设,加大环境保护监督力度;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我国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改变传统消费方式,倡导绿色消费模式。  相似文献   

9.
恩格斯的生态自然观包含丰富的思想内容,对于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要以恩格斯的生态自然观为指导,加强环境道德教育,树立生态文明意识;重视环境法制建设,加大环境保护监督力度;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改变传统消费方式,倡导绿色消费模式.  相似文献   

10.
高霞 《工会论坛》2011,(4):149-151
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强调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两型社会”指的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科学发展观与建设两型社会在内涵、发展目标、建设框架和实现途径等方面都是一致的,科学发展观是手段,两型社会建设是目的。科学发展观是建设两型社会的指导,建设两型社会在路径选择上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两型社会建设与落实科学发展观之间存在着相互引导、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十六届五中全会首次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战略任务。这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紧密结合我国国情,借鉴国际先进发展理念,着力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当前,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这一重大战略决策上来,就必须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采取有效措施努力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一、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由我们国家资源的基本国情决定的。一是资源总量很大,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很小…  相似文献   

12.
建设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相结合的两型社会与我国社会发展实际需求相吻合,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本文从对我国现有资源与能源情况分析出发,初步的思考和探讨如何建设两型社会。  相似文献   

13.
可持续发展战略是21世纪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和谐社会应遵循自然规律、经济规律、社会规律的客观要求。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调动公众参与可持续发展的积极性,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走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道路,努力建设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相似文献   

14.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我国的一项战略任务,意义重大.因此,当前需通过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广循环经济的生产方式、建立可持续性消费体系、倡导环境友好型社会价值理念以及完善相关机制等措施,加快建设步伐.  相似文献   

15.
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构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既是资源和环境全球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国内资源环境矛盾所使然。“两型社会”的首要任务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应以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为基础,全面推进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两型社会”的构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坚持并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整合环境文化,完善民主法治,推动环境公正,创新绿色科技,发展环境经济,实现资源环境公平,推进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从而在思想、政治、经济、技术、文化、社会和国际等各个方面夯实基础。  相似文献   

16.
胡锦涛强调,全党全社会都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充分认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下最大决心、花最大气力抓好节约能源资源工作。胡锦涛指出,能源资源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物质基础。坚持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可持续发展、保障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的必然要求。我们必须以对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对子孙…  相似文献   

17.
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必然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和2004年年底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号召,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这是在深刻分析我国资源与环境双重约束的国情、认真总结国内外经济社会长期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做出的新的战略部署,也是我国全面落实可持续发展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建设节约型社会,最根本的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摒弃传统的资源高度依赖型发展模式。笔者以为,发展循环经济将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有效载体和必然选择。一、建设节约型社会必须发展循环经济。所谓循环经济,就是按照生态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  相似文献   

18.
循环经济与资源节约型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基本国策。因此,深刻理解和把握循环经济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内涵、特征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对于我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与全面进步,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9.
制定"十二五"规划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要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循环经济节约理念、绿色理念、可持续发展理念、和谐进步理念、自然价值理念、产业关联理念、企业经营管理理念,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20.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国际经济形势空前复杂、国内最终消费需求增长乏力、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以及资源环境紧约束等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这种态势下,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原则、目标等深刻融入到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把增长切实转到主要依靠提升发展质量、效益和内需消费上来,着力夯实生态经济基础,推进绿色发展,使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运动,统一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大系统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