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肖舟 《党史纵横》2006,(1):12-14
金秋的北京,天高云淡,景色迷人,呈现一派祥和的欢乐气氛.赶在胡耀邦诞辰90周年的日子里,我如约来到紧靠中南海的北长街会稽司胡同25号.庭院绿树掩映,芳草青翠,鲜花散发出阵阵芳香.这就是耀邦任中共中央总书记3年后,于1984年从富强胡同6号搬来居住的地方.  相似文献   

2.
新开路胡同71号,是薄熙来一家在北京的住所。自庭审曝光后,胡同便热闹起来,逛完东单顺道参观"旧居",成了时髦线路。慕名前来的人络绎不绝,彼此间心照不宣——"这是那谁家吗?""对,就是他家的。"胡同是老北京的传统样式。众多外来人员租住于此,他们自嘲地称为距繁华最近的棚户区。这里原本一些规整的四合院被几户甚至十几户家庭分割,又被无数私自搭建的隔  相似文献   

3.
"对找我申诉的上访人员,一律不要阻拦." 1977年12月,中共中央决定胡耀邦出任中央组织部部长,那时候,"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要求平反昭雪、落实政策的上访人如潮水般涌向北京,不但中组部门前排起了长长的队伍,就是东城区富强胡同6号胡耀邦住宅前,也常常聚集着一群群的上访人.  相似文献   

4.
《廉政瞭望》2013,(19):8-8
新开路胡同71号,是薄熙来一家在北京的住所。自庭审曝光后.胡同便热闹起来,逛完东单顺道参观“旧居”,成了时髦线路。慕名前来的人络绎不绝,彼此间心照不宣——“这是那谁家吗?”“对,就是他家的。”胡同是老北京的传统样式。众多外来人员租住于此,他们自嘲地称为距繁华最近的棚户区。这里原本一些规整的四合院被几户甚至十几户家庭分割,又被无数私自搭建的隔墙、窝棚挤占,变得杂乱不堪。  相似文献   

5.
图为胡耀邦在北京东城富强胡同6号的住宅。“文化大革命”末期,他蜗居在此,却时刻关注着形势的发展,思考着党和国家的命运。粉碎“四人帮”后的第六天,他就在这里提出了“隆中三策”。在拨乱反正中,他多次在这里召开理论动态组会议。《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就是在这  相似文献   

6.
一、把“四人帮”颠倒了的干部路线是非纠正过来粉碎“四人帮”后第六天,即1976年10月12日,叶剑英老帅派他的儿子叶选宁去北京东城富强胡同6号  相似文献   

7.
老舍先生的兴趣爱好相当广泛,性情宽厚、为人谦和,一生最重友情,朋友极多。说到老舍交游广泛,几乎成了文艺界的共识。对老舍来说,没有朋友的话,他的生活简直无法想象。或者也可以说,老舍简直就是为朋友而活的。因交友众多,老舍自然也是好客之人,特别是在定居北京灯市口西街丰富胡同的丹柿小院之后,家中更是宾客不绝、高朋满座。  相似文献   

8.
博闻天下     
古老的哈佛与"全新"的北大——来自熊丙奇的博客自4年前拆除南门老楼引发争议后,北京大学欲再拆三栋老建筑,这三座楼均建于1952年,已有近60年历史。(《南方都市报》4月12日)事实上,北大已经拆掉了多座老楼,包括蒋家胡同、赵家胡同、书铺胡同内的一批清代四合院和康熙重臣佟国维的佟府3号。只有一次没有拆成功,就是2006年,为建设国际数学研究中心,北大准备拆除司徒雷登规划的全斋,并占用朗润园、镜春园旧  相似文献   

9.
马建农 《前线》2010,(3):61-62
四合院和胡同.从元代开始形成规模,经过明清两代的发展,已经成为北京这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古都最为直观的标志,也是北京传统文化.甚至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但时下谈到四合院、胡同的保护与北京的建设发展,不管是对各级政府部门。还是对居住在这个古老城市的民众而言,都成为了一个颇具矛盾冲突的话题。  相似文献   

10.
(一) 1974年9月,我和老伴去京看望老首长胡耀邦。 他们一家住王府井附近富强胡同6号,大门没有人守,一走进大院,耀邦首长和李昭老俩口热情地将我俩迎了进去。耀邦说:“快二十年了,今天能够活着见到你们,我太高兴了。”他从河南潢川县团中央五七干校劳动回来不久,身穿一身灰布便衣,看上去是一个普通公民。2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