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1921年7月,"南陈(独秀)北李(大钊)"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在上海成立了中国共产党。鲜为人知的是,也是在1921年,在北京成立了另一个"中国共产党",史称"今日派共产党"。那么,"今日派共产党"是怎么一回事呢?名称来历1917年11月7日俄国发生"十月革命",在其影响下,为了独立、自由、文明和富强,一部分先进的中国人逐渐倾向于社会主义,纷纷效仿俄国组建"共产党"。不  相似文献   

2.
《党课》2011,(19):116-117
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一部分先进的中国人逐渐倾向于社会主义,纷纷效仿俄国组建“共产党”。大浪淘沙,在岁月的砥砺下,这些“共产党”有的顺应潮流成为共产党早期组织,汇入了中共建党的滚滚洪流;有的则昙花一现,成为历史的遗憾。  相似文献   

3.
一、"中国托派"是怎么形成的从历史渊源上看,"中国托派"的形成来自遥远的莫斯科。斯大林和托洛茨基在对中国革命的指导方针上发生了分歧。斯大林主张共产党与国民党实行"党内合作",并在遭受国民党右派进攻时,要求中共妥协退让;而托洛茨基则"坚决反对共产党加入国民党",中  相似文献   

4.
《实践》2014,(7):29-29
<正>1920年8月,陈独秀在上海发起成立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早期组织。1920年9月1日,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的《对于时局之我见》一文中,曾称"吾党"为"社会党",后来才改称为"共产党"。最早提出"中国共产党"这一名称的是蔡和森。1920年8月13日和9月16日,正在留法勤工俭学的他,在给毛泽东写的两封信中,详细地研讨了共产党问题,提出:"先要组织党——共产党,因为它是革命运动的发动者、宣传者、先锋队、作战部。"他在对西欧各国共产党特别是俄国共产党考察的基础上,提出了具体的建  相似文献   

5.
《当代贵州》2013,(18):57
最早酝酿建立中国共产党的是李大钊和陈独秀,那是在1920年1月。1920年8月,陈独秀、李汉俊、沈宏庐、杨明斋、李达等人在上海发起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当时的名称为"共产党",或"共产党临时中央")。不久,北京、武汉、长沙、济南、广州以及旅日、旅法勤工俭学青年中建立了"共产党支部"或"共产党小组",后来根据中共"一大"给共产国际的报告中有"中国的  相似文献   

6.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正在俄国求学的刘泽荣不惜辍学而为争取旅俄华工的正当权益奔走呼号。他创办了华侨团体"中华旅俄联合会",是公认的旅俄华侨领袖。十月革命后,刘泽荣当选为"旅俄华工联合会"总会会长,他应邀列席1919年共产国际成立大会,是中国与共产国际交往的开启者。1920年,刘泽荣加入俄国华人共产党的组织"俄国共产华员局"。1919年至1920年期间,刘泽荣先后三次会见了无产阶级革命领袖列宁。  相似文献   

7.
倪薇 《探索》2001,3(4):79-81
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曾有过整个俄国可以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设想.马克思既承认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可跨越性,也承认资本主义生产力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可跨越性.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把西方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看成是前资本主义国家实现"跨越"的决定因素.俄国和中国并没有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中国革命的胜利不是对马克思、恩格斯有关设想的验证.  相似文献   

8.
金道铭 《先锋队》2012,(17):5-6
保持党的纯洁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特征。马克思主义政党及其革命领袖历来高度重视党的纯洁性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无产阶级政党学说的过程中,就对党的纯洁性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共产党宣言》指出,共产党是代表无产阶级利益的,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要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阶级属性,防止共产党人在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的影响下丧失阶级立场、发生蜕化变质,就必须保持党的纯洁性。列宁在创建和领导俄国布尔什维克时明确  相似文献   

9.
中国革命与俄国革命、与共产国际有着不解之缘,这一历史特征在陈独秀身上表现得格外突出."五四运动"之后,陈独秀几乎全部的思想和活动都与共产国际(苏联)的影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在写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时,其论述主体"我们",并不特指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共产党,而是指"革命党"。在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历史背景下,结合此文最初发表时的文章结构、最初发表刊物的性质,以及毛泽东当时的身份,这个"革命党"不是特指中国共产党,而是指国共合作时期,包括中国共产党人加入其中的中国国民党。随着国民党日趋分化为左右两派,"我们"所指称的革命党逐渐演变为"革命的国民党",即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和中国国民党左派。  相似文献   

11.
袁振英对中共创建做出的独特而重要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翻译列宁阐述民族问题的重要文献《民族自决》,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做出了努力;主编《新青年》"俄罗斯研究"专栏,介绍了十月革命及其后的俄国国情;为《共产党》等刊物撰写相关文章,介绍世界范围内共产党的情况。  相似文献   

12.
传统的观念认为:以共产党加入国民党的形式促成的第一次国共合作,是第三国际一大功绩。有的同志甚至从分析列宁关于民族和殖民地理论出发,混同形式与内容,断言共产党加入国民党是"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革命斗争的客观要求",是"中国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必然产物"。笔者不否认列宁在世时和逝世后,第三国际对中国革命的指导作用,共产党加入国民党后也曾有过一段轰轰烈烈的局面,但翻阅历史资料,笔者对上述论断却不能完全苟同。一、共产党加入国民党,是第三国际在斯大林把持下主观主义、教条主义的产物史学界都知道,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共产党加入国民党,是一个叫马林的荷兰人策划的。1921年4月,马林受第三国际和苏俄政府的派遣来到中国。他  相似文献   

13.
汪金友 《前线》2010,(9):54-54
<正>近来上网游览,发现有人提出这样的问题:"参加共产党有什么好处?"回答该提问的"最佳答案"大致这样说的:首先,总的来看,在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好,  相似文献   

14.
新疆地处中国西北边陲,与苏联中亚地区有着长达2000多公里的边界线.辛亥革命以后,新疆名义上虽已"归附中央",但由于中国政局动荡,中央政府鞭长莫及,新疆地方实际上一直处于半独立状态.俄国十月革命后,新疆先后经历了杨增新、金树仁和盛世才三代"新疆王"的统治.盛世才最初只是新疆督办公署的一个中校参谋,他在三年内以惊人的速度崛起为"新疆王",这其中与斯大林及其领导下的前苏联政府的支持密切相关.主政新疆后,盛世才长期执行亲苏联共政策,他个人还一度秘密加入苏联共产党.苏德战争爆发后,在蒋介石的极力拉拢下,盛世才抛弃斯大林,投入了蒋介石的怀抱,转而实施亲蒋反苏政策.1944年,苏联战胜,盛世才一度又想亲苏反蒋,斯大林恨其反复无常,不予理睬,后被蒋介石革去新疆本兼各职,转任农林部长,成为蒋介石的笼中鸟.盛世才的经历让人联想起了历史上的"吕布",他们那"三姓家奴"的多变性情是何曾的相似.  相似文献   

15.
<正>长期以来,西方世界对中国的政治体制抱有浓重的偏见和反感,一直把中国列入"别类",认为中国政治体制一无是处,不仅数次预言中国政治体制行将"崩溃",而且通过各种途径试图加以改变或促其改变。近年来,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之后,情况有所变化,西方有些人开始重视中国成功的经验,在探讨中国发展模式当中,也在思考共产党能够长期执政和中国政治体制取得成功的缘由。尽管这还只是少数人,只是些许的改变,但也从另一  相似文献   

16.
我心中的邓小平,不仅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同时也是中国多党合作制度的奠基人。 毫无疑问,毛泽东是中国多党合作的倡导者和实践者。早在1956年4月,他以苏联的经验为鉴戒,主张"还是几个党好",并形象地说"共产党万岁,民主党派也万岁",提出共产党同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但随着"反右派"的开展,特别是经过"文化大革命"的浩劫,我国的多党合作遭到挫折。  相似文献   

17.
张鑫 《探索》2004,19(4):90-92
尽管国内学术界不少人认为马克思提出了经济落后的国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并视之为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而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即是其例.但对此笔者不敢苟同,笔者认为,马克思对这一命题虽有酝酿,但并未最终确定,同时即使在提到这一问题时也仅限于俄国,而俄国并不能代表东方.因此,我们不能随便使用这一并不确定的命题,把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说成是马克思有关东方社会的理论是没有根据的,而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也不能成为这一并不确定的命题的例证.  相似文献   

18.
《党员干部之友》2011,(7):20-21
"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毛泽东选集》最后一篇文章中这句分量很重的话,令人印象深刻。在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时候,很少有人会意识到这是中国"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但英勇无畏的中国共产党人以改天换地的豪迈气概,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领航中国90年,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相似文献   

19.
政治学是时代的产物,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政治学。在"法治中国"的时代,中国自然应该有以法学为方法论资源和理论资源的政治学,可以称之为"政治法学"。在西方,政治与法律历来是一体化的思想体系,因此很多重要的政治思想都可以在法学的思维方式下加以发扬光大。中国政治学的主题无外乎是国家建设和政治制度建设,而从司法主义国家观看国家建设,无疑会有新的发现;在政治制度建设上,最重要的就是"依宪执政",而比较历史研究发现,政治组织主导下的法治建设经验大量存在,共产党领导下的法治国家建设也是历史之必然。交叉学科的建设,不但具有重大的学科意义,更重要的是发现基于自身经验的理论和话语。  相似文献   

20.
王增智 《探索》2012,(3):171-175
在道路选择意义上,从"走俄国人的路"到"走自己的路"是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实现"两次相结合"的共享实践范式。"革命和建设都要走自己的路",并在走自己的路中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正因如此,毛泽东于1956年"第一个站出来力图冲破苏联模式"在中国的影响,从而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相结合",并在邓小平的努力下成功地实现"第二次相结合"的历史任务,找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