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财政体制下阶段改革仍要持续放大分税制的体制能量与功效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我国财政能在短时间安排上百亿应急资金,并建立700亿灾后重建基金,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在于围绕着分税制进行的财政体制改革,带来了我国财力的巨大提升和财力运用的高效。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构建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财政体制框架,初步理顺了中央与地方、国家与企业的分配关系。此后,无论是调整中央与地方收入安排,还是完善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我国财政体制一直围绕着分税制不断  相似文献   

2.
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根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转变财政职能,建立政府公共预算体系。建立政府采购制度,加强对公共支出的管理,规范政府采购行为,是建立我国公共预算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为此,必须加快我国建立政府采购制度的步伐。一政府采购也称公共采购,是指各级政府为了开展日常政务活动或为公众提供服务,在财政的监督下,以法定的方式、方法和程序,通过公开招标、公平竞争,由财政部门以直接向供货商付款的方式,从国内外市场上为政府部门或所属团体购…  相似文献   

3.
完善公共财政体制是解决我国改革与发展深层次矛盾的关键环节,大力推进公共财政体制建设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制度基础,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体制保障,是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切入口。当前,我国公共财政体制存在的问题是:财政职能定位不清,财政供给"越位"和"缺位"并存;政府收入机制不规范,税收"缺位"和收费"越位"并存;财政分配秩序不规范,财政运行过程缺乏严格的程序约束,财政监督力度不足;财政预算管理不科学等。推进公共财政体制建设的重点:应强力推进公共财政制度建设与公共财政管理机制建设。  相似文献   

4.
(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到2000年和2010年,我国要建立初步的和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这个目标.对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进而对党建学科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就发展市场经济和党建学科建设而言,两者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关系。我国发展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其政治本质是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我国的条件下,能否充分利用人类社会、特别是市场经济的文明成果,关键就在于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加强…  相似文献   

5.
《求知》2005,(2):46-47
吕宝生提出,区域财政是分级财政体制下形成的特定空间区域或行政区域的相对独立运行的财政,它既是国家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具有相对独立的构成内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财政的聚财过程中必须树立以下观念:  相似文献   

6.
财政是国家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财政政策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对财税体制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初步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财税体制基本框架,财政收入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不断增长,财政在整个国民经济运行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增强。1979年至 1998年,我国财政收入从 1146亿元增加到9876亿元,增长7.7倍,每年平均增长 11. 4%。1999年财政收入突破1万亿元大关,比1998年增长15%左右。财政收入的较快增长,为国家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计划及其新职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这个目标的核心是要从根本上改革我国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发挥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在这个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以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  相似文献   

8.
乔翔  魏敏 《理论导刊》2001,(1):35-36
一、双元论的基本观点  概言之,双元结构财政,即是由公共财政与国有资产财政这“两元”构成的一种财政模式。它是单元财政的必然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有的财政模式,具有特定的内涵、结构与职能。  双元论认为,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经济体制由计划型向市场型转变,原有的建立在以全民所有制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之上的、植根于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单元财政愈发对我国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由此单元财政势必要发生演化,最终将会在我国形成一种全新的由公共财政与国有资产财政构成的双元财政模式。  公共财政与国有资…  相似文献   

9.
李文珍  陈淑琼 《学理论》2009,(30):87-89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的过程中,我国出现了私有化浪潮,认为生产资料的私有化是完善市场经济的必要条件,进而否认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相融性,认为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融合是违背马克思主义的。本文从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能够统一的生产力基础、价值追求、最终目的三个方面阐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是有着强大理论根基并有着旺盛生命力的。  相似文献   

10.
正确理解和贯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何建章党的十四大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四届三中全会制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总体篮图。今年要把重点突破和整体推进结合起来,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正确理解和...  相似文献   

11.
关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根本转变的若干思考马原生根据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精神,要完成我国个后15年的奋斗目标,关键是要实现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转变。要实现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转变,就应当使全...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设计了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蓝图,标志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已进入了加速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阶段。这个阶段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注重体制和政策的规范化,用法律引导、推进和保障改革的顺利进行。正如《决定》指出的那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必须有完备的法制来规范和保障。邓小平同志的法制思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平同志在新的历史时期关于法制建设方面的一系列论著,都实…  相似文献   

13.
适应新形势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1994年.将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发展史上又一个不平凡之年。根据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的精神和要求,D在新的一年里,中央将在财政、税收、投资、金融、外贸、计划...  相似文献   

14.
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转变政府职能孙占奎党的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必然要求作为上层建筑重要组成部分的政府行政体制和行政机构与之相适应,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职能转变...  相似文献   

15.
财政和信贷的综合平衡,是我国追求经济总量平衡的基本方法,但是,财政收支与信贷收支方面还存在着财政预算赤字与"隐性赤字"问题.因此,必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运行机制,确定新型的财政信贷综合平衡关系.  相似文献   

16.
税制改革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罗思群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党的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了加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步伐,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  相似文献   

17.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相统一的思想路线和方法论原则,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最重要的是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其体制的内在本质与运作机制,这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前提。其原因在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的,是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文义,而不是变社会主义为资本主义。因此,我们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问题所进行的二初探索,绝不能忽略我们所要建立的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特色,绝不能混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区别和界限,必须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不是…  相似文献   

18.
目前我国正处于由几十年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转折时期,对一个长期以来政企不分,以人代法、以权代法现象十分普遍的社会主义国家来说,能否克服法制不健全,市场机制发育严重滞后所带来的弊端,建立起一整套完备、严密、系统的法制,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运行的重要一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法制建设。市场经济的特性是民主经济、自由经济和法制经济。而社会主义本身应该是一种最高类型、真正的民主、自由和法制的经济制度。法制是社会主义经济本质的要求和内在属性。当市场经济建筑于社会主义经济…  相似文献   

19.
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若干矛盾的探讨康电我国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在历史上还没有成功的先例。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面临的一项艰巨的历史任务,就是要成功地解决...  相似文献   

20.
试论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企业行为景会时,王耀贵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经过十四年的探索,随着实践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化,现在有了明确的回答。党的十四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