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理论》2014,(35)
见义勇为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当代大学生群体中出现了"知行背离"和"流血又流泪"的不良现象。因此,从伦理学的角度对大学生见义勇为进行积极有力的思想观念引导、能力引导、行为引导,并辅之以必要的制度和体制保障,使大学生见义勇为发展成见义智为,以期提高大学生见义勇为的实效性,达到"利他又利己"的双赢效果。  相似文献   

2.
道德法律化理论是见义勇为立法的理论基础。重新审视道德法律化论争,科学把握道德法律化内涵,可以对见义勇为立法提供重要的借鉴意义:见义勇为既需要用道德来调整,也需要用法律来规范;法律规范的重点是对见义勇为行为人的救济措施和保障机制;对见危不救行为目前不宜"犯罪化"。  相似文献   

3.
《学理论》2013,(35)
见义勇为和见危不救是一个法律道德化的典型"案例",它需要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的作用。针对我国目前的国情和历史传统,见危不救和见义勇为应当由公法进行调整,构成犯罪的见危不救行为应当受到相应的刑事处罚。  相似文献   

4.
法律是规范人们行为的准则,见义勇为者也必须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行事,见义勇为是无条件的,见义勇为者不应要求被救者对其有所回报。但见义勇为的责任也是有限度的,见义勇为要在法律规范的前提下量力而行。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见危不救”,“见义不为”的现象屡屡出现,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即是当前社会既受传统法律文化的制约,又有现代法治文化的影响.而现代法治文化之下的见义勇为行为又难以避免英雄“流血”现象.因此,对于人们在“见义”之时应当“勇为”还是“不为”,我们应该理性对待.厘清见义勇为的基本内涵,并追溯背后的法律文化根源,才能找到其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6.
杨溢 《学理论》2013,(17):169-170
见义勇为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于弘扬社会正气、维护社会稳定、遏制违法犯罪、提升社会全民的道德素质有着巨大的积极作用。而未成年人处在人生道路的成长阶段,个体能力、生活经验、判断是非的能力都是十分的有限,更谈不上具备助人脱险和与犯罪分子作正面斗争的能力。法律规范要注重保护未成年人的生命健康权,必须切实的维护未成年人的最大利益。这就要求全社会行动起来,坚持科学、理性的态度,不要过度提倡未成年人见义勇为,要正确引导未成年人合理的"见义而为",在法律与道德中体现出未成年人的最大利益,也为未成年人的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相似文献   

7.
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见义勇为不仅是个人道德品质的体现,而且彰显着极大的社会价值。然而在当今社会,人们面对他人危难却表现各异:或积极,或冷漠,或顾虑。这背后既有制度的原因,也有个人和社会的原因。见义勇为作为一种道德要求,虽然无法强制人人践行,但是国家却有责任为真正的践行者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为此,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道德教育,另一方面要完善见义勇为的认定机制和奖励办法,完善证人制度及对见义勇为人员的权益补救机制,并明确栽赃陷害者的法律责任,即从道德教育和法律完善两方面构建见义勇为的促进机制。  相似文献   

8.
李映 《学理论》2009,(29):215-216
见义勇为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美德之一,孔子曰:“见义不为,无勇也。”①这一品德和行为在现代社会仍十分重要,也是社会应大力弘扬和提倡的。但是随着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时代变化,人们的思想、人际关系、社会风气等都产生了巨大变化,导致人际关系的淡漠化和物质化,正义和道德崇尚的缺失,见义勇为成为一个极为沉重的社会话题。针对学生思想中的一些不同认识,我们在教育中要把握三个问题:第一,见义勇为是公民社会责任感的体现;第二,要健全和完善有关见义勇为方面的法律法规;第三,把法律衡量和道德评价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9.
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对见义勇为者的救济存在许多问题,既有私法救济的弊端,又有公法救济的缺陷。为维护和保障见义勇为受损者的合法权益,鼓励人们见义勇为,弘扬社会正气,应当制定专门的见义勇为法,对见义勇为受损者加强公法救济。  相似文献   

10.
宗萍 《学理论》2012,(6):60-61
2009年9月8日在河南省平顶山市新华区四矿发生了一起重大矿难事故,造成了76人死亡、15人受伤的严重后果。该案经过一审、二审,最终对被告人以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定罪量刑,这一审判结果,在体现我国司法机关充分发挥刑法功能,加强对劳动者安全保护的同时,也折射出了我国责任事故类犯罪的立法缺陷。  相似文献   

11.
专利犯罪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专利犯罪是侵犯知识产权犯罪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国对专利犯罪的规定大致有3种模式,其种类有4种。通过比较各国之规定,笔者认为,我国《刑法》应增设非法实施他人专利罪,并应把专利犯罪明确规定为亲告罪。  相似文献   

12.
《学理论》2013,(35)
近年来我国非法集资案件频发,非法集资犯罪的刑法规制及完善已经成为一个重要课题。从非法集资犯罪的现有立法规定入手分析立法缺陷,详细阐释"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集资诈骗罪"和"擅自发行股票、公司、企业债券罪"这三个主要罪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立法完善的两点建议:区分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完善犯罪构成要件。  相似文献   

13.
我国的证券犯罪立法模式采用刑法典的统一模式 ,这种方式稳定性强 ,但难以适应证券犯罪多变的特性 ,而采用附属刑法模式则具有较大的灵活性。我国的证券犯罪应该是指证券发行和交易管理过程的犯罪 ,因此 ,现行刑法设置在公司犯罪中的“欺诈发行股票、债券罪”应归属于证券犯罪之中。《证券法》颁布后 ,增设了不少新的证券犯罪行为 ,难以为我国现行刑法所规定的证券犯罪所包括 ,从而引起失衡 ,刑法宜增设相关证券犯罪  相似文献   

14.
高校教师聘任制的实施是我国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而确立的新的高校教师任用制度.但经过十几年的实践,我国高校教师聘任制的现状并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立法上的缺陷突显.为使高校教师聘任制发挥出应有的最大效能,应该从多个方面对立法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15.
依法行政需要完善行政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治国家的最重要的指标之一是依法行政,而依法行政的首要条件是要有良好的法律,使行政主体在行使行政职权时有法可依。尽快制定统一的行政程序法,完善行政审批制度,行政许可制度和行政公开制度,是行政立法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6.
我国《刑事诉讼法》对刑事拘留的功能定位不明确、不合理 ,甚至出现前后矛盾的情况。只有在立法上对刑事拘留的功能作出准确而明确的定位以及完善相关规定 ,才能确保刑事拘留的准确适用 ,才能切实维护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7.
白呈明 《理论探索》2012,(6):135-138
我国各大中城市在城中村改造征地拆迁中,通过法律创制,初步建立起征地拆迁补偿的地方性法规体系,并运用法律手段化解了征地拆迁中的诸多难题。但是,有些城中村改造的地方立法违反上位法,城中村集体土地转性于法无据,有关拆迁安置补偿方式的规定比较原则和单一,社会管理复杂局面缺乏应有的法律规制。应对城中村改造征地拆迁面临的法律问题,需统一城中村改造征地拆迁的各层级立法,实行多元化征地拆迁安置方式,充分利用城中村集体土地转性的制度资源。  相似文献   

18.
陈娟 《学理论》2010,(26):129-130
税收立法体制是从属于一国整体的立法体制。我国税收立法体制具有行政主导、多元化和多极化的特征。完善我国分税制立法体制,一是要选择适合中国国情的分税制立法模式,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税收立法权限;二是要整体完善我国税收立法环境。  相似文献   

19.
《学理论》2013,(33)
人体器官合法有效的捐赠是器官进行移植的前提,没有捐赠的器官就无法进行器官移植。由于我国人体器官捐赠立法十分不健全,使得器官捐赠行为面临很多问题,也造成器官的供体匮乏,进而阻碍了人体器官移植技术的发展。分析我国当前人体器官捐赠的立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讨论制定人体器官捐赠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对如何完善人体器官捐赠的立法行为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0.
诈欺破产犯罪是破产犯罪中最主要的犯罪行为。许多国家的法律、法规对之都有较为完善的规定。我国现行破产立法还是一个空白,刑法中也无相应的条文予以规范。这就为非善意破产人规避法律、逃避债务、损害债权人的合法权益提供了可乘之机,也给司法实践带来更大的困惑。目前,我国新的破产法已几易其稿,理论界对诈欺破产犯罪的认定也存在着争议,本文试图通过对诈欺破产犯罪的几个热点问题进行探讨,为我国新破产法的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