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2013年是中美军事关系史上永载史册的阳光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一句"宽广的太平洋有足够空间容纳中美两个大国"给中美两国带来了走出"即将到来的美中冲突"阴影的希望。但在中美军事关系刚刚预热之际,怀疑和看衰论者仍不绝其道,中美军事关系的改善是策略性的,还是战略性的?是短暂的,还是长远的?这些问题的核心是要从根本上回答"宽广的太平洋如何容纳中美两大军事力量"这一核心议题。  相似文献   

2.
今年9月3日,英国《金融时报》引述美国官员的话称,中国军方黑客6月侵入五角大楼计算机网络,对美国国防部实施了最为成功的网络攻击。针对外国媒体的肆意诬蔑,中国予以严正驳斥。在9月4日的外交部例行记者招待会上,我国外交部发言人姜瑜在答记者问时说"中国政府一贯坚决反对和依法严厉打击包括黑客行为在内的任何破坏网络的犯罪行为。在中美致力于发展建设性合作关系,中美两军关系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的大背景下,有人对中国进行无端指责,妄称中国军方对美国国防部实施网络攻击,这是毫无根据的,也是冷战思维的体现。"  相似文献   

3.
中美建交近40年来军事外交曲折发展的事实表明,稳定健康的中美军事关系不仅有利于巩固两国的外交关系,而且有利于维护亚太地区的和平与安全。自2013年中国明确提出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以来,虽然奥巴马政府采取"三不"态度,特朗普政府表态认同,但如何在新型大国关系框架下构建"互信、合作、不冲突、可持续"的中美新型军事关系,成为摆在中美军事外交面前的重大现实问题。中美军事外交具有波动性、互利性、不对称性和发展性等基本特征,还深受利益、意识形态、实力对比和国际战略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和深刻影响。中美新型军事关系的构建既需要中美双方相向而行,也需要中方积极主动发挥作用,用新安全观引领两国军事关系的良性互动。双方要以互信和沟通为基础,依托两军在国际安全领域的合作共识,推动两军合作共赢,助力中美新型军事关系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4.
张芳 《国际展望》2014,(1):68-84
新型军事关系是新型大国关系的题中之意,是中美两国关系中的必然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中美非对称相互依存军事关系的分析,认为以敏感性与重要性、脆弱性与适应性、合作与竞争并存为主要特点,多层面不断发展的,出于相互影响和需要而非可有可无的,双方均为此付出代价和努力的军事领域的相互依存关系已然形成;提出循序消弭信任障碍、控制好外围环境的作用—反作用循环、尽快去军队形象认知模糊化、强大自身,谋求与大国匹配的军事地位认同等策略建构中美新型军事关系;提出渐进式地建立"中美+X"三边或者是"中美+NX"的多边防长会晤机制、中美军事外交中的公共外交机制、中美新型军事关系智库机制等。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来,中美两国海军在交流合作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双方高层互访日益频繁。今年4月,中国海军司令员吴胜利上将对美国进行了友好访问,先后与时任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的佩斯、国防部次长英格兰、海军部长温特以及当时的海军作战部长马伦等美军官员举行了会谈。双方都认为,中美作为两个大国对国际安全负有共同的责任,而发展两军关系对增进彼此的了解和信任,拓展合作机会至关重要。随着中美两军军事合作交流的日益深入,两国海军在未来必将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展开合作。不久前,美国《海军协会会刊》2007年8月号发表文章认为,在当前"千舰海军"计划进展受阻的情况下,美国海岸警卫队已成为推动中美两国建立海上合作关系的先锋。本刊特综述相关报道,以飧读者。本刊刊发此文并非赞同其观点,亦非证实其内容,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世界足够大,容得下中美两国.经济是美国和中国利益的深度联系点,中美经济间焦点问题既凸显两国经济关系在以金融和科技为代表的综合实力方面的差距,又是两国国家利益的交汇之处.因此,从消解中美经济焦点问题人手,在中美经济间建立一个强大、可持续的互利共赢关系对双方都将是一个明智之举,这也将惠泽世界.自1972年以来,中美之间的经济关系蓬勃发展,但目前却受到美国战略重心向亚太转移和中国快速崛起等因素的影响,而且动摇的风险在日益加剧.2012年是中美《上海公报》发表40周年,中美经济关系需要一种新的"公报"来引导双边经济关系的战略框架以确保两国互利共赢关系不受经济争执焦点及公众态度和焦虑变化的干扰.  相似文献   

7.
要闻     
中国新闻中美国防部长举行会晤 中新社10月28日,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当天中午在五角大楼与来访的中国国防部长曹刚川上将举行会谈,这是2001年4月撞机事件以来,中美军方最高层次的会晤。五角大楼称,会晤是“富有成果,具有建设性的”。双方谈到了全球和地区安全问题,以及两军关系等广泛议题。双方都同意就2004年两国军方领导人访问日程进行安排。美国《华盛顿时报》引述拉姆斯菲尔德的话说,曹刚川部长此次到五角大楼访问是美国政府保持与中国关系政策的一部分。他说,就美国的立场而言,两国间的军事交流是适当,合理和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8.
<正>中美致力于建设"新型大国关系"是一个战略性、开创性的命题,这个命题需要认真加以论证2014年是中美建交35周年。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中美双方合作的领域不断拓展、互动的频度日益提高,双边关系正处在新的历史起点上。2013年6月,中美两国领导人达成了建立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共识。何谓"新型大国关系"?对它的内涵,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进行了概括:"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说得更集中一点,就是在守成的世界大国美国和崛起的新兴大国中国之间,发展起一种不是相互挑战、  相似文献   

9.
中美两国在经历一场具有世纪性意义的经济权势转移的同时,各自都通过在亚洲建立各种联盟和加入贸易集团而实施着自身的再平衡战略。但不同的历史传统、经济发展轨迹和战略目标使得中美这两个大国在亚洲的再平衡方式截然不同:美国加强了与日本和澳大利亚的合作,而中国继续深化国内改革并在东南亚和南亚实施再平衡战略。需要指出的是,对新型"欧亚挑战者"的担忧已经过时。尽管中美都试图在亚洲建立有利于自身的贸易和投资集团,但建构新型大国关系在中国和美国都既有其国内动力,也有其国际动力。中美两国的政策方法表面上看是相互排斥的,美国政策大致是归纳式的,而中国的政策则总体是演绎式的,但两者在某些领域的确存在交集。为了务实地发展两国关系,中美必须学会在某些领域携手合作,虽然在另外一些领域可能是竞争对手,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建构需要创新、务实、有力的政策路径。  相似文献   

10.
去年下半年以来的中美战略对话、美军太平洋司令法伦上将访问我南海舰队、美前任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10月访华等一系列活动,为中美两军军事交流进一步加深拉开了久久未能升起的序幕。然而,总有些人对中国在和平崛起中的军事发展心存芥蒂,故意夸大事实,甚至进行恶意攻击,但是,这一切都无法阻挡中美两国、两军关系在正常化的道路上继续前进。  相似文献   

11.
编辑手记     
正2014年7月9日,习近平主席在出席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开幕式时强调:"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是一种使命和责任",并重申,"宽广的太平洋两岸有足够空间容纳中美两个大国",展现出其对中美关系稳定性的主张和信心。本期访谈栏目对话美国布鲁金斯学会资深研究员李侃如教授,内容涉及中美价值观分歧与两国关系稳定性等问题。本期"当代资本主义研究"栏目对美国、西班牙和法国的政治、社会制度进行了深入分析。《美国政治制度的衰败》一文指出,当前美国政治文化的三个主要特征都出现了问题。美国政  相似文献   

12.
今年以来,中美军事交往继续保持良好势头,各层次军事人员互访积极。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彼得·佩斯3月22日至25日访华后,美军太平洋总部司令蒂莫西·基廷海军上将于5月10日至14日访问了北京和南京,这是基廷今年3月就任太平洋总部司令以来首次访华。同时,由美国海军陆战队退役上将奈兰德率领的美国国防大学将官班代表团也访问了中国。希望中美双方共同努力,不断推进两军关系健康、务实的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3.
王帆 《当代世界》2018,(8):38-41
中美关系出现对抗,往往与美国看待中美关系的零和博弈观念有关。美国认为中美在崛起与衰落之间存在对立关系。笔者认为,中美GDP总量和综合国力差距尚远,美国在全球事务中影响力的下降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跟中国影响力的上升没有关系。在当今时代,美国的衰落更多是自身造成的,其他国家很难影响其主导地位。中美相互依存是新时期中美两国共同促进的,中美关系既是共生共荣共赢的关系,也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安全观是国家安全思维的系统化呈现。剖析中国与美国的国家安全观的差异,是促进中美相互正确认知、增加战略沟通成效的重要环节。对于彼此战略意图和行动的判断,成为中国和美国国家安全观中他者构建的主要内容,中美两国的国家安全观建立于相互关系定位和发展预判之上。美国是"安全威胁"范式,中国是"安全状态"范式。在安全维度、安全区分思维、安全措施、安全价值等方面,中美的国家安全观存在系统的差别,其背后有深刻的文化背景、政治基础以及实践机制等多维的塑造力量。正确认识中美国家安全观的差别及其原因,有助于规避中美战略沟通过程中的偏差,增进双方安全合作关系。  相似文献   

15.
非洲在美国和中国各自国际战略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作用和意义也不尽相同.在国际体系深度变革、世界格局加速重组的进程中,特别是在中美战略博弈加剧的背景下,非洲更多的是被美国当作遏制中国的工具,但非洲却是中国外交"基础之基础",其基础性地位不容动摇,这也是近年来中国始终维系中非关系高位运行的缘由所在.目前,中美关系已进入"战略竞争时代",但两国在非洲关系仍处于从"常态"向"非常态"转化的过程中.美国对中国的遏制是全球性的,在非洲也不会例外.一旦美国将大国竞争引入非洲,也就意味着中美在非洲关系由"常态"步入"非常态",这必将对中国在非洲利益,乃至中国在非洲的国际处境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6.
林东 《当代世界》2014,(1):43-46
2013年是中美军事关系史上永载史册的阳光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一句“宽广的太平洋有足够空间容纳中美两个大国”给中美两国带来了走出“即将到来的美中冲突”阴影的希望。但在中美军事关系刚刚预热之际,怀疑和看衰论者仍不绝其道,  相似文献   

17.
特朗普上任以来,中美战略竞争有所加剧,两国战略关系面临着再塑造的问题,这也就使得对新型大国关系构建的历程与经验进行反思很有必要。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是近年来中国对中美关系主动进行战略塑造的重要尝试。美国官方对新型大国关系的认知经历了观望期、试探期和冷淡期三个阶段,由"谨慎乐观"转变为"冷淡处理",最后变为"置之不理"。中美战略关系的塑造经验在于要注重凝聚战略共识、承认战略能力、增进战略互信、协调战略利益和管控战略分歧。这对于特朗普执政后中美战略关系的再塑造具有重要启示,也有助于中美战略关系总体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18.
<正>2015年9月22—25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对美国进行正式国事访问。这是在中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和国际体系变革的关键时刻进行的重要访问,是两国元首在新形势下对双方关系的再定位、再矫正和再推动,必将对中美两国关系演进乃至整个世界的和平、发展与安全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9.
海洋资源政策领域有潜力成为两国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重要合作领域。一方面,中美两国的海洋资源政策在政策环境、纵向政策层次、横向政策内容、政策过程四个方面均存在着差异。美国海洋资源政策建设起步早、力度大,在很多方面对中国在"建设海洋强国"目标指导下健全海洋资源政策体系具有启示作用。中国海洋资源政策建设起点高,具有后发优势,能够为美国革新相对僵化的海洋资源政策体系提供借鉴。另一方面,中美两国海洋资源政策建设都存在着自身无法顺利变革的障碍,中国需要基于国情、凸显后发优势、完善政策体系,美国需要适应时代要求、转变思维观念。中美在海洋资源政策领域内的差异性与互补性,使双方可通过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在合作共赢中改革、完善各自的海洋资源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20.
在中美经济关系中,美国对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态度,和美国人对美中600亿美元贸易逆差的看法,是影响中美经济和商务合作的两个重要方面。在一个月的美国之行中,记者就这两个问题采访了美国各界人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