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要求地方政府形成有利于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两型社会"建设的关键主要破除一切从行政区划考虑取舍进退的观念束缚,打破行政区划的界限,加快武汉与周边城市合作。地方政府公信力建设对地方政府从根本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中尽快加快打破各城市间市场相对分割的局面,加快武汉企业的集聚和扩张,营造统一规范、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要积极推动"以环境换取经济增长为主"向"以环境优化经济增长为主"的历史性转变,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动员包括统一战线在内的全社会的力量,方可图之。为此,发挥统一战线人才荟萃、智力密集的优势,发挥统一战线面宽线长、联系广泛的优势,发挥统一战线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的优势,从调查研究、进言献策,从争取人心、凝聚力量,从营造良好社会氛围诸方面,为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做贡献。  相似文献   

3.
运用定量和定性分析方法,深入研究湖北如何开展低碳经济试点,笔者认为建设武汉低碳城市圈是湖北发展低碳经济的首要选择,也是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举措,并对建设武汉低碳城市圈进行理论分析,提出了建设武汉低碳城市圈的思路和对策:设立碳交易所,实施低碳技术创新战略,健全武汉城市圈的低碳合作机制,强化武汉"低碳极核"作用等。  相似文献   

4.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试验区建设对人才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要求。在武汉城市圈建设上,除了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市场体系、城乡发展、生态环境“五个一体化”外,还应当加上人才一体化,这样有利于武汉城市圈的区位优势、产业优势、市场优势与人才科技优势的充分叠加和有效放大。  相似文献   

5.
武汉城市圈作为我国"两型社会"建设综改试验区,要在国家新一轮对外开放战略中抢占先机就必须深刻认识全球政治、经济变化的新形势和国家对外开放战略转变所带来的历史机遇,充分发挥武汉的四大国家战略聚焦优势,把握国际国内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新趋势,抓住国际合作新机遇,创新国际合作机制,大力推进技术与经济合作,突破性发展新能源产业,把武汉城市圈打造成新能源技术与产业国际合作基地,并逐步发展成国家新能源研究、交流合作及产业发展中心,在探索、发展低碳经济中,加快"两型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6.
武汉城市圈作为“‘两型社会’的试验区”和“利用外资的示范区”,外资政策仍将是所有政策的核心所在,也是决定城市圈功能和定位能否实现的关键要素.在国际贸易投资高度一体化的今天,武汉城市圈的外资政策应当兼顾国家经济转型战略,顾及国际经贸规则约束,并应构建能支撑外资政策持续性协调的行政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7.
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两型社会建设,需要以人才为基础和保障,需要人才工作来支持和推动,需要一大批具有“两型”理念、知识、文化、技能等各行各业的“两型”人才。近年来,尽管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地区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人才结构、  相似文献   

8.
长江之边,红楼作证;首义创举,光照千秋。“战略支点”、“龙头武汉”、“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试验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今天的武汉,带着血与火的考验,带着卓越的业绩和功勋从昨天走来;带着“中部崛起”、跨越式发展的重任奔向明天。聆听武汉百年跨越的足音,展望祖国发展的美好未来,我们可以自豪地说:辛亥精神,永远长存!  相似文献   

9.
一、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把握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的根本要求 (一)要自觉适应新形势,在服务全省工作大局中推进改革创新。近几年来.中央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武汉城市圈被国家确定为“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相似文献   

10.
为加快推进“两型社会”建设,实现“率先融入武汉城市圈、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宜居宜业组群式大城市”的奋斗目标,最近,鄂州市结合本地人才需求实际,在全省公开选拔了15名副县级领导干部(其中市外5人),为促进鄂州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相似文献   

11.
社会的整体性变革、传统的政府运作模式失灵及社会控制方式的转换构成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社会治理的重要背景。这一时期社会治理呈现多元混合的发展态势。影响该时期社会良性治理的因素是高度集中的政府管理体制、治理理论没有恰当地回应"中国问题"、不成熟的市民社会以及社会成员法治观念比较淡薄。因此,必须发挥政府在社会治理中的主导作用,建设善治型与服务型政府,破除体制性障碍;吸收国内外优秀治理理念,完善中国特色社会治理理论,回应时代关切;积极培育市民社会,实现法治与德治的有机结合,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  相似文献   

12.
区域发展和基本公共服务不均衡是我国经济社会运行的典型特征之一,也是和谐社会构建的现实滞障.本文以跨界治理理论为依托,对武汉城市圈基本公共服务非均等化问题展开实证分析,提出通过创建区域公共服务跨界治理体系、重构治理路径以完善区域公共服务运行机制并促进城市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政府与社会组织关系的调整一直是我国社会治理实践中的重要议题。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三共治理格局对政社关系在"权、责、利"关系方面的调整提出了新的方向和要求。关于政社关系的研究大多隐匿在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宏观性研究中,在微观工具层面尚有缺失。我国政府管理社会组织使用的工具大体可分为主管型工具与指导型工具,政府工具运用的偏差是造成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程度不足的重要因素。实现宏观价值目标必须对微观工具进行调整,坚持并完善主管型工具,强化指导型工具,协调并组合运用两种工具。  相似文献   

14.
"一区两带"建设发展战略,是黄冈全方位融入武汉城市圈,面向"十二五"规划谋划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战略,也是对科学发展方式的新探索。本文综合运用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理论,目的是为黄冈"一区两带"建设的研究提供理论分析的方法,以期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产业优化配置,放大区域经济功能优势,实现经济的整体突破,探索出新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5.
传统的政府治理范式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对GDP数字的盲目过度追求忽略生态因素,引发了一系列生态危机。鉴于日益严峻和复杂的生态环境问题,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新理念,首次把"建设生态文明的社会"写入了报告之中。目前我国政府生态管理职能严重滞后,"生态型政府"建设面临困境,应采取多种措施,推进"生态型政府"建设。  相似文献   

16.
长沙"两型社会"建设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基础性工程,需要党委与政府以及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统一战线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三大法宝之一,与建设长沙"两型社会"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在服务长沙"两型社会"建设中,需要统一战线立足自身特点,发挥其独特的政治资源优势。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城市基层社会治理方式迅速迭代,学界和政界深入思考社会组织固有属性,在既"发展得好"又"掌控得住"的原则基础上,提出"枢纽式治理"设想,旨在发挥综合性、联合性、支持性社会组织作用,从体制机制上推动社会组织参与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各项工作。枢纽式治理以枢纽型社会组织建设为核心,凝聚各类社会组织,整合政府、社会和市场资源,激发社区居民参与热情,提升基层公共事务的服务能力。本文结合南京市鼓楼区注册登记类、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建设情况展开调研,深入探讨枢纽型社会组织源起和建构条件,明晰社会组织领域枢纽型治理逻辑,总结鼓楼区依托社会组织推进社区善治的基层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18.
中央对武汉城市圈建设“两型社会”试验区赋予的主要任务和功能定位十分明确.其核心是改革创新,切人点是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关键是转变发展方式.根本目的是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走出一条有别于传统模式的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新路。这是一项既光荣又艰巨的使命。我们必须以“开风气之先”的气魄和勇气,  相似文献   

19.
枢纽型治理和枢纽型社会组织是社会治理体制改革中出现的一种"政府代理"形式,代表着政社关系的进一步改革和调整。基于社会治理网络的分析视角,通过对上海市J区枢纽型治理的经验研究,观察到枢纽型社会组织与政府以及社会的关系模式取决于其在社会治理网络中的关系、位置和强度。研究发现枢纽型社会组织占据社会治理网络中的结构洞位置,并受强弱关系的共同作用。此外,研究进一步发现,枢纽型治理结构本质上体现为"政府—枢纽型组织—社会组织"三者间的一种上下双向"嵌套"形态。而这种双向嵌套结构和运行机制不仅具有个案层面的可重复性和可推广性,也可在一般意义上有助于更深入认识、理解和推进我国当下的政社关系转型以及基层社会治理创新。  相似文献   

20.
当前我国社会管理领域问题频发的体制性根源在于社会控制型的管理体制。追求社会的静态稳定不仅不可能,而且客观上积压了问题,激化了矛盾,不当的社会控制机制破坏了制度化的纠纷解决机制,错位的经济建设型政府导致了与民争利,僵化的职责同构的组织体制严重弱化了应急管理能力,碎片化的社会结构状况从根本上削蚀了社会的理性基础。"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顶层设计迫切要求我们必须建立起公共治理的社会管理模式,将管理目标重设为动态稳定,将管理理念更新为公共治理,将政府角色转换为公共服务,将央地关系调整为地方治理,将社会建设为组织化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