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李璐 《政法论丛》2007,4(1):44-48
自20世纪以来,期待可能性理论一直在大陆法系国家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时至今日,这一理论的影响逐渐跨越了国界,我国的刑法学者也已有人开始涉足研究,并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主张。我国现行刑事立法中蕴含着期待可能性的思想,但是期待可能性理论与我国现有的犯罪构成理论是无法完全契合的。必须合理地对待、运用期待可能性理论,才能使之对我国刑法产生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期待可能性理论研究   总被引:39,自引:0,他引:39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一、西方期待可能性理论概说 期待可能性理论是20世纪初由倡导规范责任论的学者提出的研究行为人主观方面(有责性)的理论。该理论在德、日等国刑法犯罪论中占有极其重要地位,不特为学界所研究,且为司法实践所渐渐采用,其影响日见广泛。然而该理论在我国研究尚未深入。 行为人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无可奈何被迫实施了违法行为,其刑事责任如何,这就是期待可能性问题。期待可能性是指根据行为时的具体情况,能够期待行为人实施合法行为的可能性。如果有期待可能性,即能够期待行为人在行为时实施合法行为,行为人违反此期待实施了违法行为,即产生责任;如果无期待可能性,即行为人在行为时只能实施严重违法行为,不能期待其实施合法行为,此为阻却责任事由,行为人不负刑事责任。  相似文献   

3.
李日沛 《政法学刊》2002,19(3):23-25
期待可能性原理起源于19世纪的德国。其理论在大陆法系国家和地区的刑法理论中占了重要的地位,并影响刑事立法和司法实践。我国刑法理论对期待可能性原理的研究并不很多,期待可能性仍是我国刑法理论的一个较为陌生的概念。  相似文献   

4.
期待可能性理论的继承与批判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期待可能性理论在许多大陆法系国家或地区的刑法理论里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并在刑事立法和司法中得以承认和采纳。近年来 ,我国刑法学界已有人开始涉足这一理论 ,但是 ,其诸多主张颇值商榷。本文简要地介绍了期待可能性理论的基本内容 ,并对这一理论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评价。文章提出 ,我国刑法应批判地继承期待可能性理论 ,不能盲目扩大期待可能性理论的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5.
李蕾 《法制与社会》2010,(10):13-13,21
期待可能性理论产生于20世纪初期,之后其理论体系日臻完善。该理论在德、日等大陆法系国家和地区的刑法理论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不仅为学界所研究,且为司法实践所渐渐采用,其影响日渐广泛。  相似文献   

6.
张慧 《法制与社会》2011,(35):285-286
期待可能性理论,源自大陆法系国家的理论,现在在世界各国有广泛的运用。期待可能性理论对于我国的刑法理论体系的完备和刑事司法实践都存在着积极的意义。我国有借鉴这一理论的必要。但是,在我国目前的四构成要件的前提下,如何引进这一理论,将其放在刑法理论的哪一部分,目前存在很大的争议。本文认为,将期待可能性理论作为情节因素,在定罪量刑中加以考量,是比较可取的,  相似文献   

7.
期待可能性理论起源于德国,发展于日本,并在许多大陆法系国家或地区的刑事立法和司法中得到承认和采纳。该理论在许多问题上存在着较大的争议,其中期待可能性的体系地位和判断标准问题是最基本的问题。期待可能性理论对我国传统价值观念以及刑法理论和司法实践都提出了挑战。  相似文献   

8.
本文首先对期待可能性理论的发展作了简单的概述。对于期待可能性的判断标准,笔者主张行为人标准说,并通过分析认为行为人标准囊括了行为人、平均人和国家三方的判断。通过对期待可能性理论在犯罪论体系中地位的分析,笔者认为,我国应批判地借鉴期待可能性理论并在责任论中加以论述,并提出期待可能性是与故意、过失以及责任能力并列的第三责任要素。此外,笔者认为,从期待可能性的实质出发,在适用期待可能性理论时应一分为二具体分析,使该理论得到合理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尽管在期待可能性理论的法律归属、地位和标准等方面还有纷争,但它已成为德、日等大陆法系刑法学界的通说,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大陆法系国家,期待可能性不仅是衡量犯罪成立与否的规格因素,而且具有减免责任之功效。社会转型期的我国倘若引入期待可能性理论,对现实许多疑难、争议案件可作出令人信服的阐释,有助于凸显我国刑法的谦抑性与制约国家刑罚权,并丰富我国的刑法理论和研究方法,当然,这会导致我国犯罪构成理论体系的重构。  相似文献   

10.
辛阳阳 《法制与社会》2012,(30):280-281
期待可能性理论发起于德国兴盛于日本,是大陆法系犯罪构成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博大精深,期待可能性理论以人的自由意志为其哲学基础,更加关注人性,在刑罚裁量与个案化的适用上更加灵活与富有弹性。本文将从期待可能性的内涵剖析入手,着重分析期待可能性理论的性质、判断标准,继而深入探讨期待可能性所追求的价值选择,最后回归我国司法实践,从引入期待可能性理论的必要性、文化支持为起点,尝试解决期待可能性理论在我国现行刑法体系之中的地位问题以及如何在立法与司法中更好地吸收与表达这一思想。  相似文献   

11.
我国刑法理论中期待可能性理论适用范围的限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期待可能性理论体现了“法不强人所难”的立法思想 ,表达了刑法对人性的尊重、对人追求个体幸福的本能的肯定 ,从而受到大陆法系国家的普遍重视 ,现在西欧各国的刑法典中均有体现。近年来 ,为了解决“阻却犯罪事由与犯罪构成契合点”的难题 ,我国学者首次引进了期待可能性理论 ,然而 ,由于我国的犯罪构成理论与大陆法系国家迥然有别 ,而使得移植期待可能性理论过程中出现了困难。本文通过对大陆法系刑法理论框架中期待可能性理论含义的分析、该理论适用范围在德、日两国修正发展过程的探讨 ,拟为我国刑法理论框架中限定期待可能性理论的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12.
期待可能性理论在德、日等国演绎百年,近些年,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发展,特别是刑法学科借鉴外国优秀成果,刑法的理论与实践飞速发展的今天,期待可能性理论日渐受到重视,并有方兴未艾之势。但是期待可能性理论也是刑法学界备受争议的理论问题。特别是能否将期待可能性理论运用于司法实践,更是热点问题。本文通过考察期待可能性理论的渊源及其判断标准,结合宋福祥案,认为期待可能性理论应该在中国刑法中得到合理的借鉴,并在立法和司法活动中运用和体现。  相似文献   

13.
基于期待可能性理论的重要作用,在刑法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刑法中的诸多问题的深入探讨都具有重要意义。期待可能性理论在大陆法系国家颇受重视,并与立法、司法关系甚密。然而我国对期待可能性理论的研究及立法中的应用相比较而言较为滞后,本文拟就期待可能性理论与我国刑法立法中的关联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期待可能性理论是刑事古典学派与刑事近代学派联姻的"混血儿",其兴、衰的原因同两个学派的变迁直接相关。期待可能性理论从以往只重视考察行为人的行为,转变为在考察行为的同时重点考察行为人,这是期待可能性理论的精华之所在。"期待可能性"的判断根据,应当是行为人的人格类型;"期待可能性"的未来命运,是在保留其精华的同时,用"犯罪危险性人格"取代"期待可能性"名称。  相似文献   

15.
期待可能性理论是以德日为代表的大陆法系中研究的问题,我国学术界也一度对中国是否引入该制度有过热烈的讨论,但是由于我国的罪刑法定原则的内涵和混合武的犯罪构成理论使得引入这一制度有了很大的困难。本文由许霆案提出了期待可能性这一问题,再次发现实践对于期待可能性理论的需要,通过对德日的期待可能性理论的简要回顾,重点分析了我国在引入期待可能性理论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境并对这些困境的解决提出了一些初步的设想。最后认为,我国现行的刑法规定、理论和实践并非是绝对排斥期待可能性的,它在我国的现行制度中具有可以被运用的潜能,只是由于理论上和实践上准备的不足才无人敢尝试。期待可能性作为刑法人道性和谦抑性的典型代表制度,其本身具有不容否定的优越性,而我国只需对现行的制度和理论作有限的改变就能在引进期待性理论中取得很大突破。  相似文献   

16.
期待可能性理论的认识论反思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刘远 《法学评论》2004,22(2):43-48
期待可能性的理论建构和规范选择 ,应在形式理性与实体理性的矛盾关系框架内进行。在这一认识论基础上 ,本文讨论了两个问题 :一是期待可能性在犯罪论体系中的地位 ;二是判定期待可能性的标准。作者认为 ,我国犯罪成立理论应分化为“犯罪构成要件”和“犯罪阻却事由”两个层次 ,期待可能性作为一个独立的规范评价指针 ,不能完全形式理性化 ,故属于犯罪阻却事由层次 ;判定期待可能性的标准是一个司法问题 ,故应采“行为者标准说  相似文献   

17.
期待可能性理论是大陆法系国家刑事责任理论的核心。这一理论蕴涵了深厚的哲学基础和法理学基础,对我国刑法有较大的借鉴价值。在我国的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实践中应当吸收这一理论的"合理内核",以便更好地维护刑事司法的公正。  相似文献   

18.
期待可能性理论在德、日等大陆法系国家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运用。近年来,我国刑法学界已开始涉足期待可能性理论,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在很多方面尚存在比较大的争议。本文对期待可能性理论的中国命运进行了详尽探讨,主张我国刑法学应当引入期待可能性理论,但必须结合我国刑事司法实践批判地继承。  相似文献   

19.
期待可能性理论:学说、本体及其展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期待可能性理论也称期待性的不存在,源于"法律不强人所难"的法谚,并具有丰富的学说历史及深刻的判例经验,在大陆法系刑法犯罪论体系中居于重要地位。期待可能性理论与规范责任论是一种表里关系,其实质是规范责任的外化。期待可能性理论的趣旨在于建立行为与刑罚之间直接、理性的联系,因此,需要考察其学说史,厘清其理论渊源、明确其法律归属、界定其机能定位、明晰其判断标准,并在此基础之上,反思与完善我国犯罪论体系中的相关内容,以实现法律正义,推进和谐法治进程。  相似文献   

20.
期待可能性理论自引入刑法领域以来,其适用就一直是个争论不休的话题。实践中,以德日为代表的大陆法系国家,在经过了引入本理论初期的广泛适用阶段后,"热情"纷纷削减。许多国家的判例开始对期待可能性理论持保守、消极的态度。理论界也就此掀起了对于超法规期待可能性适用的激烈探讨和争论。本文将简要介绍目前德日两国对于超法规期待可能性的适用情况,并在丰富的资料基础上提出对于此问题的相关见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