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叶利钦的执政生涯经历两次转变 :第一次是脱离夺权时期奉行的平民主义路线和“分权”思维 ,转向加强权力的总统制 ;第二次是转向与“金融寡头”密切结合的“寡头政治”。同时 ,他先后抛弃了为稳定其政权做出过重要贡献的切尔诺梅尔金和普里马科夫。从叶利钦的执政行为中可以看到其政治思维有 7个基本点 ,即 :1 .反共主义 ,2 .西方式制度原则 ,3 .激进经济变革 ,4.培育私有者阶层 ,5.亲西方 ,6.大权独揽 ,7.路线和权力的继承性。叶利钦政治思维的根本问题 ,是新制度法统建设与民族发展和居民生活利益之间发生了矛盾。他以新制度法统建设为目的 ,这导致目标错位 ,变成了为法统建设而建设 ,从而背离了民族发展和居民生活利益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2.
以安乐哲和郝大维为代表的一些西方汉学家从思维方式出发探寻中西文化的差异,为我们比较中西文化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在他们看来,中国古代占主流的思维方式是关联性思维,这种思维方式对应的宇宙秩序是一种美学的秩序。而西方占主流的思维方式是因果性思维,这种思维方式对应的宇宙秩序是一种理性的秩序。  相似文献   

3.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在发展经济方面取得巨大进展和辉煌成就,在经济总量上跻身世界大国之列.由于原有经济底子薄,发展起点低,当前中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仍是一个低收入的发展中国家.  相似文献   

4.
华静 《海内与海外》2013,(12):45-47
2004年7月,我去韩国参加一个文化交流活动。飞机在仁川落地,住了一晚就赶赴首尔。赶路的途中,我似乎并没有感觉到自己“出国”了。因为沿途中除了那些每隔一段就能看到的教堂外,我丝毫不敢确定我是走在国外的土地上了。  相似文献   

5.
本文作者运用心理语言学模型,通过分析汉语和梵语所分别形塑的中印不同的思维方式,从文化的视角论证了中印虽然思维方式不同,但只要加深相互之间的认识和了解,相互包容和理解,就可以推进双方在多领域的协同合作。如果中印能够聪明地利用彼此的长处,中印和世界都会实现互利共赢。  相似文献   

6.
随着中国外部安全环境的改善,国家实力的增强,中国外交工作的中心应当从政治、安全领域转向经济建设.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中国应当追求全球性经济大国的国际定位,以节省战略资源,缓解崛起过程中的冲击力.与此相适应,中国外交的重心应当适度从发达国家转向发展中国家.据此,外交资源分布、外交人员构成和知识储备、外交服务对象和方式都应调整.  相似文献   

7.
越南市场需要哪些中国商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市场现状分析 1999年初以来,由于受亚洲金融危机的滞后影响,越南市场有效需求不足,物价低迷。头10个月物价指数仅上涨0.8%,其中3-10月均呈负增长,出现持续的通货紧缩,供需失衡。针对日益突出的供需矛盾,越南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设立投资协作基金,降低存贷利率,提高工资待遇,实行双休日等,以此刺激投资和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目前,这些措施已初显效应,市场需求有所回升。 越南市场景气不佳的症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农民收入低,人均年收入仅200  相似文献   

8.
沃罗比约夫2012年12月在《全球政治中的俄罗斯》杂志上发表文章,阐述对中国的中亚政策以及对上海合作组织的看法.他认为中亚对中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正在深化,“中国模式”对中亚国家有一定吸引力;上合组织的成立为中国进一步发展与中亚国家关系提供了制度保障;俄罗斯和中国在中亚有共同利益,可以和谐共处.  相似文献   

9.
论思维方式对冷战后中美对外战略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思维方式是文化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它决定着人们看待事物时的方式与角度.作为东西方文化的代表,中国人以辨证、整体、崇古等思维倾向为主要特征,美国人则以逻辑、分析、崇前等思维倾向为主要特征.这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必然会对冷战后中美对外战略的运作产生微妙影响.通过这样的分析,可以使我们从更深层次理解冷战后中美两国的对外战略.同时,也可以使我们进一步探究思维方式所产生的这种影响对当代中国外交的意义之所在.  相似文献   

10.
在政党体制出现危机、对制度能否满足人民需求的疑惑日益增大的背景下,公民社会和社会运动成为主要的政治行为体。本文分析了公民社会在拉美政治辩论中的作用,以及它与民主化进程之间的互动关系。同时,本文还讨论了公民社会与国家的关系,探讨了公民社会是否有能力在无意取代政治机构的前提下构建普通公民与国家的良性关系,使前者成为真正的主权所有者而非国家的臣民。  相似文献   

11.
国际政治行为是国际行为主体在特定国际利益基础上,围绕着国际政治权力的获得和运用、国际政治权利的获得和实现而展开的一系列活动。它主要包括:国际政治参与、国际政治斗争,国际治理等。中国对东南亚诸国的国际政治行为呈现如下特征:总体政治行为以体制内参与为主,少有大的冲突;国际政治参与的通道初步建立,但制度与机制体系尚需完善;区域治理已初见成效,但范围与深度仍需拓展;政治行为主体正趋向多元化;行为动机的建构主义特征增强;国际政治行为更加强调独立自主和以国际法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准则。  相似文献   

12.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国际关系的内涵和外延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以北京奥运会为聚焦点的国际互动显示了当代国际关系的新特点:新兴大国的中国同西方传统大国在价值观方面进行了新一轮的碰撞、竞争和磨合.形势的发展对中国外交提出了诸如新兴大国和国际体系间的关系、国家行为体和非国家行为体的有序互动、国际政治和全球治理、中国国际战略和内外统筹的有机协调等新任务.  相似文献   

13.
行为体侧面分析法对国际关系研究盛行的层次分析法提出了挑战。依照组织体与文明体两个侧面,国家间关系被分为四种类型,而中国与印度属于不同组织体、不同文明体的国家间关系。以软实力的三个构成要素进行检视,中国的外交政策并不总能获得印度民众的青睐,中国的价值观吸引印度民众的眼光也有难度,唯有文化能发挥较大作用。假定行为体具有共同反应导致体系理论受到局限,国际关系研究不能忽视组织体与文明体问题。  相似文献   

14.
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是巨大的, 它改变了中国人的经济、政治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 加快了中国社 会精神文化的发展。全球化在促进中国公民社会的形成和壮大时, 也推动中国社会民主政治文化的发展, 提升了 中国社会道德水平和道德风貌, 培育了中国公民的自主精神和文化素质。近年来中国政府在社会主义精神文化建 设方面采取了有效措施:加强道德教育, 培育健全的道德文化;加强公务员的培训和廉政教育, 推广廉政文化;加强 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 发挥互联网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促进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 质的提高;加强与世界各国的合作, 传播中华文化  相似文献   

15.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中国与东盟各国的商品和服务贸易呈现了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在中国与东盟各国的贸易往来中显示,利用电子商务作为平台开展国家之间、企业之间的贸易活动是未来发展的趋势。这一发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分析中国在WTD多哈回合谈判中作用的基础上,探讨了中国的倡议行为及其特点.本文的分析说明,中国在多哈回合谈判中发挥了促发展、求共识的建设性生作用.中国积极致力于全球贸易治理改革,针时WTO规则,提出了多项改革倡议.在倡议行动中,中国主张WTO规则应以更加符合基本原则的方式作出适当调整,不谋求对联合倡议的主导,秉持促进发展和自由贸易的理念.  相似文献   

17.
东盟成立东盟社会文化共同体,在人类发展、社会福利和保护、社会公正和权力、环境可持续发展以及建立东盟身份认同等领域内开展合作,并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合作机制以推动东盟社会文化发展。中国—东盟社会文化合作和东盟社会文化共同体的建设经验有相通之处,坚持开放包容、和而不同的文化理念,以政府交往和民间交流并重的方式进行合作。以东盟社会文化共同体成立为新契机,中国应正确认识东盟社会文化共同体的发展现状、中国在中国—东盟合作中的定位以及中华文化在东盟的影响力,以推动中国—东盟社会文化交流,实现合作共赢。  相似文献   

18.
本文首先对英国学派的国际社会理论进行了梳理,详细分析了国际体系、国际社会和世界社会的关系,并用此分析冷战后的中国—东盟关系。本文认为中国—东盟之间还没有形成成熟的国际社会,主要依据有:两者缺乏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两者关系的机制化程度不高。所以,要改善中国与东盟的关系,至少做到:加强中国与东盟的跨文化交流,真正发挥双边国际制度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最近一段时间里 ,伴随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出现以及下列事件 :中国加入WTO ;越美签订《贸易协定》 ;中国与东盟签订《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的框架协定》 ;日本、韩国也将与东盟签订类似的协议 ,而美国也在考虑与东盟签订一份如此的协议等 ,一股自由贸易的浪潮在东亚地区前所未有地活跃起来。在此背景下 ,2002年11月 ,在柬埔寨为实现东盟—中国自由贸易区而签订的协议具有特殊的意义。这是一个崭新的事件 ,它起源于东盟和中国领导人的政治决心 ,而本区域的学者对此问题还没有多少研究。越南国家社会人文科学中心世界经济研究所也是…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20年代,中国大地上兴起了旅俄留学热潮.为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一大批进步青年、志士仁人来到十月革命的故乡.东方大学、中山大学及苏联的各大军事院校留下了他们求学的足迹.历经艰苦磨炼,这批人中的中共党员、优秀分子回到祖国后,为改造中国社会,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为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