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王若山 《唯实》2004,(8):191-191
职颖法第一个预测出太阳系第十颗行星的存在,并且准确地计算出它的轨道半径,现在成了大报小报非常热闹的新闻。为了颂扬他的杰出成就,有的报纸称其为“农民天文学家”,有的报纸干脆就说“农民推断出太阳系第十大行星”。手头有一张今年4月26日的《金陵晚报》,做的就是这样的标题。我猜编辑的本意,一方面固然因为是转载稿件,人家怎么写的,就得怎么转;另一方面,恐怕也不排斥为职颖法鸣不平的成分。一个人有着这样令人刮目相看的成就,生前怎么就连个“小职员”也没有混上?这有关单位的“门”,到底为什么关得这么紧?当今的“天文学家”多矣。如果统计一下,在这种部门吃饭的人恐怕也是一个不小的数字,他们之中,有几个人预测出太阳系存在第十颗行星?他们却都不是“农民”。只有职颖法是个“农民”,恰恰做出了这样的贡献。这岂不既是替“农民”争光,更是替“农民”鸣不平?  相似文献   

2.
王若山 《唯实》2004,(9):191
职颖法第一个预测出太阳系第十颗行星的存在,并且准确地计算出它的轨道半径,现在成了大报小报非常热闹的新闻.为了颂扬他的杰出成就,有的报纸称其为“农民天文学家“,有的报纸干脆就说“农民推断出太阳系第十大行星“.……  相似文献   

3.
编辑同志:今年初,党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一号文件,至今快半年了,这个事关农民增收、对农民“多予、少取、放活”的政策性文件究竟落实得怎么样了?相当多的农民还不知道。据了解,在偏远乡村不少农民没有读过刊载一号文件的报纸,没有看过播放一号文件的电视,没有听过辅导一号文件的宣讲,没有见过宣传一号文件的“明白纸”,有的虽然知道有个解决农民问题的一号文件,但对具体政策也说不出子丑寅卯来。党中央国务院针对农民发的一号文件,农民却不知道“为什么”、“是什么”、“有什么”,又怎么能够很好落实?县乡在等待观望。…  相似文献   

4.
怎样看待“一职养、二职富”,核心是如何看待第二职业。曾在新闻报导上轰动一时的“第二职业”风,也刮进了远东公司,使有些职工迷惑不解:既然国家允许搞第二职业,为什么我们公司不许可?王善民总经理没有被这股风所吹动,反而更加坚定地讲:“不管社会上怎么搞法,远东公司的职工决不允许搞第二职业”。  相似文献   

5.
一次回老家和一位农民兄弟闲聊。他突然问道:“你们在外面吃一顿饭要花多少钱啊?”我打着埋伏说:“三四百元吧。”“哦,三四亩麦子的钱呢。”我问怎么算呢?他回答:“农民种一亩小麦,赶上风调雨顺的年景,刨去种子、化肥、农药、用电等花费,劳动力不说,每亩地也就可以收入100元。这不是一顿饭就要用掉三四亩麦子的钱吗?”我无话可说。我出身农民家庭,亲身体会过农民种田的辛苦和艰难。进城工作后,虽然我的脑袋上已没有了高粱花子,两手的老茧也早已脱落,但我仍固执地以为自己还是“农民”。可是我这个“农民”怎么也不会想到农民兄弟会以小麦来…  相似文献   

6.
第一悬案——宇宙生命何处觅?在宇宙中寻找地球外生命的根据是什么?一般来说,有这样几方面的理由: 第一,与生命产生相关的物质,如氨基酸、有机分子、甲烷……在陨石、慧星、太阳系以外的广阔空间部已有发现,尤其是宇宙空间有机分子的发现,使得这一问题变得更加实际一些,而不是纯粹的猜想了。第二,适合生命产生的环境——像原始地球那样的行星,在银河系里并非“独此一家,别无分店“,同样也是有许多许多的。第三,一旦出现生命之后,也会按生物进化的规  相似文献   

7.
《党课》2014,(2):123-125
太阳系,我们生存的地方,包括了8颗行星、至少164颗已知的卫星、5颗已经辨认出来的矮行星(冥王星、谷神星、阋神星、妊神星和鸟神星)和数以亿计的太阳系小天体。那太阳系是如何形成的?是否有另外一个相同的太阳系?下面就为大家盘点太阳系六大未解之谜。  相似文献   

8.
首都郊区正进入“三秋”大忙高潮,呈现一派大好形势。人逢喜事精神爽,广大社员群众眼望着丰收果实,喜气洋洋,干劲十足。一场争天时、夺地利的“三秋”紧张战斗,正在热火朝天地进行着。农民群众一年辛苦,就盼望着有个好收成,好收成一旦到来,人们怎么能不欢欣鼓舞?怎么能不干劲十足?今年丰收,明年更要丰收。今年生活得好,明年要生活得更好。但是,人们在喜庆丰收的时候,往往有着各种各样的想法和打算。有的人想:丰收了,可以松一口气,不要再精打细算地过日子了;丰收了,应该讲究一点,  相似文献   

9.
一次下乡,和一位农民朋友闲聊,他问我一个月工资是多少,我叹了一口气说:“还不到1000,只有900多一点。”他听后,停了一下,若有所思地说:“这是我们种七八亩小麦一年的收入!”我的心猛地一沉,问怎么这样算呢?他回答:“我们种一亩小麦,赶上风调雨顺的年景,也就打个500斤左右,每斤按市场最高价0.6元计算,也就是300元左右,除去种子、化肥、农药、打碾等花销,劳动力就不说  相似文献   

10.
农民的命是什么?是土地,无论政府还是农民自己都把土地比做农民的命根子。可是这几年断了农民命根子的事,我们真的没少干,建高速、开矿山、挖文物、修水利、建开发区、城市扩张……哪一项“发展”不是要征占农民的土地?当然政府并非白占,按照《土地法》的规定,国家征用的土地,都是有偿的,多的时候一亩地也能得到几万元的补偿,可以买一部农用汽车,跑点运输,或许能养家糊口。可是十年后,车即便跑不坏,按规定也该报废了,这样农民今后的生活怎么办?他儿女的生活怎么办?政府还能再给这些被征地农民的儿子们几万元的补偿吗?农民的儿女还得生农民的…  相似文献   

11.
人人都要吃饭,但吃法不同。著名作家柳青写的《创业史》中的梁生宝,为集体买稻种,吃着自带的烧饼,就着5分钱一碗的面汤,也吃得津津有味;有的人“一顿饭一头牛”,却吃得味同嚼蜡。人人都要待客,但待法各异。有的清茶一杯叫客人流连忘返,有的虽是“满汉全席”却叫人败兴而去。“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中国人好客。但中国人待客讲究的是礼貌、热情、真诚。有的人却未能理解这一点。有农民朋友向笔者反映他们村里的情况:上面来了人,村干部总是领着客人跑上数里路,到街上或镇上  相似文献   

12.
从报纸上经常看到这样的事:某某明明违法乱纪,但有的人或者因其“来头”大而无可奈何,或者一看“来头”的条子,便赶紧照办,放过了事,惟恐“来头”责其不敬。 “来头”何以有如此威风?我看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对“来头”握有的权力缺乏制约机制,  相似文献   

13.
成功,对于每个人来讲都十分重要。人人都希望成功,人人都需要成功。谁都是这样,从母亲的肚子里一个跟斗翻下来后,父母就希望他成功,社会就企盼他成功,自己自懂事之日起就努力实现成功。成功何其难,成功又何其易。成功对每个人而言都是平等的,关键是靠自己。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同一个单位、同一种条件、同一样机遇,有的人就能成功,而有的人则不能成功。记者,要当出个人样儿来,一切功夫都体现在人人完全平等的报纸上。就是这张报纸,有的人在报纸上发表的文章虽然也不少,但总无法出人头地,仍停留在“算术级数”的水平上,没有“几何级数”的飞越,他只不过是把它当作一只饭碗对待而已。一名记者,要想获得成功,成为名家、选手,就必须勤奋好学、爱岗敬业、执著追求。只有这样,你才能驾驶着自己希望的航船一步一步地驶向成功的彼岸。  相似文献   

14.
做官与坐牢     
做官与坐牢,两者大相径庭,怎么稀里糊涂把它俩扯到一块呢? 看官莫急,此非在下多事,也非奇思妙想,更非生拉硬扯。大概谁也不想把这两者扯在一块,而谁想把这两者硬扯在一块也是枉然的。这实乃为有的做官者“飞蛾扑火——自栽”进去的。君不见,眼下不是有这长那长,这主任那书记在不同的官位上做着做着官,转眼功夫,哦,就“进去”了。而且有的做官者本身就好象作好了随时“进去”的准备似的,不信吗?请看真人真事:家有1300多万元  相似文献   

15.
报道中不要用“大礼拜”一词某报刊登一篇报道,标题是《3月5日你休大礼拜了吗?》在此以前,好几家报纸把国务院规定的3月第一个星期六、星期日为公休日说成“人礼拜”,有的加引号,有的连引号也不加。“礼拜日”是外国基督教徒的称谓.我国一向以“星期”计日。经济...  相似文献   

16.
报载,被誉为“扶贫司令”的湖南吉首军分区司令员彭楚政说过一段耐人寻味的话。他说:“我坚持清贫生活,好多人就问,一个司令员怎么弄得这样寒酸?我给他们解释:为什么有些老板没有钱也要租高级宾馆办公?不就是撑门面吗?我是反其道而行之,降低门槛,让普通群众好进好出好说话。”  相似文献   

17.
王永 《当代党员》2006,(7):53-53
今年开春以来,电视、报纸上天天都在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乡亲们茶余饭后摆龙门阵说得最多的也是新农村,有的说“新农村就是坐在自家的林子里歇凉,不再怕蚊虫叮咬”,有的说“新农村就是农民不再掏钱,政府拿钱帮我们修路修桥修公园”……一说起这些。个个都巴不得早日建成新农村。  相似文献   

18.
不知打何时起,我们政府机关兴起了一股“责任状”热,各种名目繁多的“责任状”应运而生,而且由于分门别类,层层效仿,致使“责任状”满天飞,有的地方领导究竟与多少部门、多少单位签订了多少“责任状”,往往连自己也记不清楚、说不上来了。 是不是什么工作都要签订“责任状”呢?依愚之见,时下许多“责任状”利少弊多:其一,有职务就有责任,正常的工作何需签订“责任状”?职与责,从来就是一对“连体婴”,你有多大的职务就有多大的责任。可见,对  相似文献   

19.
我是一名普通党员,在我们单位,党员之间的称呼很乱,有的按级职称呼,有的按“哥、姐”称呼, 还有的把党员领导干部称为“老大”,请问,这些称呼合不合理?党内如何称呼才符合党员的身份? 在党内提倡互称同志,不称职衔,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毛泽东同志早就在1959年就提出要大家互称同志,改变以职务相称的旧习惯。为此,党中央于1965年12月就专门就这个问题发出了通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又一次重申了毛泽东同志的这一主  相似文献   

20.
1995年6月27日13时42分,原中共云梦县委副书记周子冈的心脏,停止了跳动。 噩耗传开,干部、职工,离退休老人,街道居民,还有农民……,都纷纷地从四面八方赶来了。 在他的遗体旁,有的默然悲泣,有的低首垂泪,有的放声痛哭,人们久久地不愿离去。 他们为党失去了一位坚强的战士而悲痛,为人民失去了一位忠实的公仆而惋惜:“我们的好领导啊,你怎么这早就离开了我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