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用人三题     
用人,是领导者的主要职责。作为一个成熟的领导者,如何履行好这一职责?笔者认为,除了要有举才之德、容才之量、护才之胆外,关键要在用才之法上注意以下三点: 一、用人要重在用其所长 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才能特长,不同的事需要具有不同才能特长的人去做才能做好,领导者就要善于将这些不同的人与不同的事相对应,让其人事相宜、人岗相适。用人必须用其所长,这在道理上领导者都懂得,但在现实中为什么有些地方总是做不到这一点?究其主要原因,一是一些领导者没有设身处地把人才的所长当成自己的所长来珍惜,没有把人才为之奋斗的事业…  相似文献   

2.
现在有一些领导者,用贤而不能适其才、尽其力,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不大懂得用人的长短之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个道理似乎很简单,但有些领导者总是在用人的问题上求全责备。在实际管理过程中,用人用非所长的事屡见不鲜。有些工作,本不是这个人的专长,可领导总是说:“干一干,时间长了就能胜任了。”似乎人才应该是样样精通,非为全才不可。更有甚者,对有的管理人员,今年分管财  相似文献   

3.
<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用人得当,就要科学合理使用干部","用什么人、用在什么岗位,一定要从工作需要出发,以事择人,不能简单把职位作为奖励干部的手段"。全面推进党的事业关键在干部,根据岗位选择最合适的干部,才是真正为实现组织目标提供干部支撑,对干部也才是真正用当其位、用其所长。因此,要做好干部工作,必须把握好"以事择人"这个关键。"以事择人",首先要"知事"。"事"就是岗位需求。用人之前必先知"事",知道不同岗位的  相似文献   

4.
干部有了失误,犯过错误,还能不能使用、重用?从理论上说,答案是肯定的。但在实践中,有的领导同志却不能正确地对待和处理这个问题。他们选人用人的标准往往是“根红苗正,一贯正确”,以为这些人才素质最高,能力最强,老实稳当,听话可靠。而对于那些由于种种原因曾有过这样或那样失误的人,则总是心存疑忌,百般挑剔,唯恐使用了他们会给工作捅漏子,给自己添麻烦。因而,即使明知一些人有德有才,堪负重任,但为了保险起见,也不敢大胆地使用。我们应该看到,对干部求全责备将会限制我们的人才视野,进而造成人才的巨大浪费。事实上…  相似文献   

5.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指出:“要坚持把干部的德才放在首要位置,选拔任用那些政治坚定,有真才实学、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形成以德修身、以德服众、以德领才、以德润才、德才兼备的用人导向。事业兴衰,唯在用人,用人之要,重在导向。”树立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用人导向,  相似文献   

6.
<正>近日《人民日报》报道,有位地方干部感慨:"该用谁"与"谁该用",虽都有个"该"字,但因出发点、落脚点不同,导向与结果也存在差异。"该用谁"是因事用人,干事之人受青睐;"谁该用"往往因人谋事,能不能干事常被忽略。古往今来,用干事人才能成大事,是为至理。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公正用人,公在事业,要从党和人民事业出发选干部、用干部,坚持事业为上、  相似文献   

7.
《求实》1991,(8)
宜春地委组织部邬卫东来稿认为:我们党和国家选拔任用各级领导干部的决策权,是三位一体的.即人民群众的主人决策权、党组织的决策权和领导者的决策权.这与我们的政权体制是相吻合的.它既是人民群众充分行使民主权利,选任自己的公仆的过程,又较好地发挥领导者个人丰富的识人用人经验,并通过党组织严格把关.这"三权"不仅能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作用,还能互相监督、制约,确保决策权最终能按德才兼备的标准选贤任能.但在具体的选拔任用干部过程中,一些组织和领导者个人,由于不能明确区分"三权"之间的责任权限,特别是不能准确把握直接决策权与间接决策权的轻重份量,往往过度  相似文献   

8.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要选拔任用那些"政治坚定、有真才实学、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但是何谓"真才实学"?往往由于评价主体在认知结构、知识经验、个性特征、心理能力等方面的差异而表现出一定的主观性,甚至带有一些片面性和局限性。因此有必要对真才实学的本意加以澄清,对一些错误和偏见加以矫正。  相似文献   

9.
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制度分析及其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下讨论较多的一个问题,就是今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劳动合同法>第十四条关于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规定,有些人对这一条文进行了严厉的指责,认为若干年后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会成为用人的常态,将出现用人单位用人"能进不能出"、或"能进难出",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的情况,乃至退回到无异于"固定工"和吃大锅饭的年代.这种批评往往是一些用人单位仅从自己利益考虑,而没有从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制度价值来深入认识同题.……  相似文献   

10.
"坚持用好的作风选人,选作风好的人",确乎是用人问题上的不刊之论. 官在得人,不在员多,道理谁都懂得,但一诉诸实际,就难办得很.乐山乐水,见仁见智,庸臣与能臣,大佞与大信,贪官与廉官,伪巧人与老实人,豆腐渣与一朵花,往往模糊一片,莫衷一是.虽说是"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可"七年"下来,物是人非,人家早已升迁到另一个"辨材"的地方去了.  相似文献   

11.
王兆华 《理论学刊》2005,(7):104-105
把"唯才是举"说成是曹操的用人路线乃是一种相沿成习的讹误.曹操提倡"唯才是举",意在凸显"才"、强调"才",杜绝不重才能的荐举,而不是轻视"德"、贬斥"德",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事实上,曹操用人还是非常重德的.曹操重德表现在他对待度德用人之建议的态度上,表现在他对主管人事之官吏的遴选上,还表现在他反对拉帮结伙、唯唯诺诺上,表现在他对美好德行的倡导和褒扬上.  相似文献   

12.
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提出,要坚持把干部的"德"放在首要位置,选拔任用那些政治坚定、有真才实学、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形成"以德修身、以德服众、以德领才、以德润才、德才兼备"的用人导向。"五德"为标准的用人导向,发展了中国共产党历来坚持的"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原则,进一步提升了"德"的分量,将中国的官德建设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  相似文献   

13.
“滥竽充数”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人们往往以“南郭先生”来讽喻那些没有真才实学,却混在行家队伍中欺世盗名的人。如果说齐宣王作为昏庸的封建君主良莠不分,那么当今社会里,“南郭先生”现象,则暴露了不少领导干部不能知人善任的弊  相似文献   

14.
《新长征》2007,(12)
知人的目的在于用人,人才的作用是否得到有效发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者用人的思维观念。用人是门艺术,要做到知人善任,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领导者必须有胆有识,善于使用下列四种人才。启用『潜才』。长期以来,人们在使用人才时,只注重那些为社会作出实际贡献并为社会所公认的『显人才』,而对那些『潜人才』则往往视而不见。所谓『潜人才』是指  相似文献   

15.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讲话中指出:"要坚持把干部的德放在首要位置,选拔任用那些政治坚定、有真才实学、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形成以德修身、以德服众、以德领才、以德润才、德才兼备的用人导向。"这一重要论述突出强调了德在选人用人中的地位作用。相对于才来讲,德更具隐蔽性。在干部的考察上,往往是量才易、辨德难。不少干部出问题,主要不是出在才上,而是出在德上;不是出在做事上,而是出在做人上;不是出在勤政上,而是出在廉政上。如何准确地辨德识人,已成为摆在各级领导干部面前一个现实而又紧迫的课题。  相似文献   

16.
在传统的官场文化中,人一当了官,往往就会生出些许"官味"来。所谓"官味",就是指为官者的官威、官仪或是官腔、官相。如,表现在官员的出行上,古有鸣锣开道,今则警车开道,异曲同工,皆为显示"官味"。但也有例外,有的官员就没有"官味"。蔡冠洛先生的《清代七百名人传》中,就有一位名叫汤斌的高官。说是顺治十二年九月,汤斌奉旨出任陕西潼关道,  相似文献   

17.
山西省河津市新出台的干部提拔条例中规定:不孝敬父母、不善待配偶者不能当领导干部,在职的不能提拔重用.此举让人想到汉朝的"举孝廉",认为这是"翻了老祖宗的版".  相似文献   

18.
用人导向问题是选人用人的首要问题.古今中外,因用人不准,导致吏治腐败,甚至"人亡政息"的不乏其例.今年,中央提出的干部工作要"不让老实人吃亏",既是一个用人导向问题,又是一个从源头上防范和治理选人用人不正之风的问题,理应成为各级党委选人用人必须长期坚持的准则.  相似文献   

19.
干部考察失察是指对干部的考察结果不能全面、客观、准确地反映被考察者的真实情况。考察失察常导致用人不公、用人失误,给党和人民的事业带来损失。失察常常表现为:1.获取的信息不真实。干部德、能、勤、绩的外在表现与真实情况往往存在差异,考察时得到的被考察者的信息中常有一些虚假成分,言好者未必好,言差者未必差,没发现问题的却往往潜藏着问题,如不注意去伪存真,就容易导致考察失察。这种考察失察一般不易被纠正,其原因在于收集掌握的原始信息本身就不真实。  相似文献   

20.
"扬长避短"是领导者用人的基本法则.但"扬长"扬到什么程度算合适?这是许多领导者在极力探索的问题.笔者认为,只有牢记"持之有度,过犹不及",把"度"把握到最恰当的范围内,你才能像操作空气调节器一样,把一个单位的空气调节到最适宜生长积极因素的部位上来."过"和"不及"都叫失度.失度必失误,失误将会达不到既定目标,甚至走向反面.坚持扬长有度,就是要卡好"分寸",观好"火候",把握好"弹性".具体来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