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由莫斯科电影制片厂摄制的故事片《希望和支柱》由于其内容配合了苏联食品纲要的贯彻,塑造了一个“新型”的农业领导者的形象并提出了改革等问题,因而得到苏联官方和舆论界的重视,成为最近苏联文化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去年十月“全苏农业工作人员日”时,《希望和支柱》举行首映式,全国有1241家影院放映这部影片,一天之内观众达一百万人,反应甚为热烈。一位读者写信到《苏联银幕》杂志说,他在莫斯科《十月》电影院观看这部  相似文献   

2.
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于1989年6月对联邦德国进行了为期4天的正式国事访问。这是1981年以来苏联最高领导人首次访问西德,也是戈尔巴乔夫入主克里姆林宫4年来对西德的第一次访问。这次访问揭开了苏德关系的新篇章,是两国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苏联与西德于1955年9月建立外交关系。由于苏德两国分属于两个对立的军事政治联盟,因此长期来苏德关系一直受到东西方关系尤其是美苏关系的影响和制约。冷战时期,美苏在欧洲紧张对峙,苏德关系极为冷淡。80年代初期,苏德关系有所缓和,甚至出现过高潮,但从总体上看,两国关系仍是飘忽不定,时起时伏。西德对苏联的战略意图颇感疑  相似文献   

3.
苏联近年来报刊的订户有增无已,据1986~1987年的统计,共增加1400万户。其主要原因是,一方面改革进程引起大多数人的注意,另一方面,舆论界敢于提出问题,发展公开性,对不久前习以为常的现象提出批评。目前苏联全国约有8000多份报纸,5000多份杂志。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是《劳动报》为1800万份,《真理报》1100多万份,《共青真理报》1700多万份,《消息报》800万份,《少先队真理报1300万份。发行量名列前茅的杂志有《共产党人》、《新世界》、《涅瓦》、《星火》、《女工》、《青春》、《科学与生活》等。  相似文献   

4.
本文选取了1984年、1994年、2004年和2009年中的共计20周的时间段来研究俄罗斯两家主要日报《消息报》和《共青团真理报》中美国形象的演变。对于俄罗斯来说,这一时间跨度是巨大的:从20世纪80年代表面的稳定霸权到90年代苏联解体后的混乱,再到21世纪初期初步回归大国地位。本文在讲述美国形象演变的同时也描绘了俄罗斯自我形象的发展历程。在20世纪80年代,呈现的美国形象是摩尼教的,而在90年代,阐述的美国形象是最为友善的。2004年和2009年的案例反映了一个自信的俄罗斯重返世界舞台的事实。美国再次屡受指责,但仍然和以前一样是俄罗斯衡量自身的标准。  相似文献   

5.
苏联《真理报》1月4日发表了“社会主义劳动英”、顿涅茨冶金工厂炉长季诺维耶夫等人的一封信,题为《计划的命运掌握在我们手中》。《真理报》为此发表了编者按,编者按中说:“我们在国民经济中有很大潜力可挖。这只有加速科技进步,广泛而迅速地将科技成果、先进经验运用到生产中去,这些潜力才会明显地显示出来。但是这一切如果没有劳动集体的首创精神、严格的生产秩序、巩固的组织纪律性,那是不可思议的”。以这封信为开端,《真理报》开辟了“巩固生产秩序”新的专栏,迄今共发表了十几篇文章和通讯。讨论的内容涉及面很广,它包括巩固劳动纪律、加强工作荣誉感与责任心、爱护国家财产、节约物  相似文献   

6.
此文发表在1983年2月14日《真理报》,作者博伊加罗夫。文章说,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一直在执行苏联对农业、食品工业各种设备的定货任务,它每年将成千上万台拖拉机运往苏联,其中包括四千台葡萄园与温室用  相似文献   

7.
刘丽 《德国研究》2011,(1):48-53,80
对外传播是德国塑造国家形象的重要战略手段.对外杂志<德国>在全球180多个国家发行,及时报道本国在政治、经济、科学和文化领域的重大事件,塑造了良好的国家形象,成为德国对外传播的名片.本文选取2000年第一期至2010年第四期共计64期德丈版<德国>杂志为研究对象,对各期重点选题进行统计分析,考察该杂志塑造了什么样的国家...  相似文献   

8.
王志强 《德国研究》2009,24(4):63-68
媒体和国家形象互相影响和互相建构,在这方面传媒对国家国际形象的形成具有导向作用,并通过特有信息源和信息传媒在受众体头脑中定格并形成国家形象,影响人们对某一国家的看法和态度。鉴于国家形象的多样性包括国家的经济形象、政治形象、文化形象等诸方面,本文主要以德国主流媒体之一《时代》周报为研究对象,对5年来《时代》周报有关中国经济报道的内容进行梳理和评析,在此基础上勾勒出《时代》周报视角下的经济中国形象。  相似文献   

9.
1983年1月23日苏联《真理报》刊登了苏联中央统计局关于1982年苏联经济和社会发展国家计划执行结果的公报。内容如下:1982年是苏联建立六十周年的一年,社会生产和人民福利的进一步增长得到保证。1982年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指标执行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0.
作者运用拉康的精神分析学电影理论,并以后苏联电影中描写父与子代际冲突的代表性作品为考察对象,通过对这些影像叙事的分析和解构,来探讨"苏联形象"在后苏联电影中作为一个"想象的能指",是如何以父亲的形象出现的,隐藏着怎样的意识形态符码,并如何通过"父与子"的叙事,来进行创伤修复,重新塑造"理想的自我"。  相似文献   

11.
苏联内务部长费多尔丘克8月10日说,苏联正在“清洗”国内警察,以清除“思想上和道德上”不称职的官员。费多尔丘克在党的机关报《真理报》上发表一篇文章,对执法问题作了全面阐述。但是文章清楚表明,他最关心的首要任务是在内务部内加强纪律性,提高职业作风水平  相似文献   

12.
今年是戈尔巴乔夫在1985年宣布进行“全面改革”的10周年,俄罗斯许多报刊刊登文章、专访,组织政界人士、学者、文化活动家等对这10年进行讨论评述。各方人士主要围绕戈氏改革的失败,苏联、苏共的垮台以及俄罗斯现状等问题发表了种种不同的看法。这里我们翻译了传媒对戈尔巴乔夫的一次采访、前苏联总理雷日科夫在圆桌会议上的发言、前最高苏维埃主席卢基扬诺夫为《真理报》撰写的一篇文章以及《莫斯科新闻》综合报道由该报《真理报》和《莫斯科共青团报》三报联合组织的圆桌会议发言摘要,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庄宇 《俄罗斯研究》2019,(1):177-192,封3
苏联时期的剧院,是党政机关推行国民思想教育的重要场所。特别是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为主导的苏联剧院,国家对剧本的内容有着严格的管理。从战后时期的政治思想高压到解冻思潮的开端,这期间,苏联剧院排演的戏剧也有着结构性的变化。1956年,苏共二十大秘密报告的出台,代表着苏联官方文化解冻的全面开始。这一年,列宁格勒喜剧院排演的西方话剧《电话谋杀案》引发了苏联国内各方关注,苏联媒体就该剧所呈现的西方意识形态进行了激烈的批判。苏共中央意识到文化政策导向的重要性,最终以党内新的文化政策的出台,确定了解冻的内在边界。  相似文献   

14.
在国际交流日益密切的全球化时代,媒介形象分析能够帮助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塑造和推广对外形象时有的放矢。本文选取法国最有影响力的报刊之一——《世界报》作为分析香港媒介形象的着眼点。通过分析该报于1997年7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期间对香港的报道,解读香港在法国媒体中的形象,对法国媒体所关注的香港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领域的焦点问题进行探讨,进而为打破香港在西方媒体中的刻板化形象提出一些策略。  相似文献   

15.
金晶  张绍铎 《德国研究》2015,(2):114-124,144
长期以来中日两国在历史认识问题上始终存在重大分歧,而与日本同为二战战败国的德国则很好地解决了与邻国的历史认识问题。本文以德国主流媒体——《明镜》周刊为对象,考察德国对中日历史认识问题的态度,并分析其原因。  相似文献   

16.
周海霞 《德国研究》2009,24(1):45-51
在2008年11月举行的“中德媒体对话”上,中德双方就德国媒体涉华报道是否客观公正进行了激烈的争论,最终没有达成共识性结果。笔者认为中德两国在国家文化、媒体文化和个体三个层面上的差异导致了双方文化在定义媒体世界的客观公正上的不一样,这场争论必然无果。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上升到跨文化层面。但这一学术性理想目标的实现并非易事,更并非短期内可实现的。中方至少可向德方传递这样的信息:德国媒体塑造的负面中国形象的客观结果是导致中国国家利益受损。  相似文献   

17.
苏联在建设社会主义中的一切成就,都是与苏联共产党在各个领域的积极活动密切相联的。苏共党纲新修订本指出:“党是群众创造历史活动的鼓动者和组织者,是苏联社会的领导和指导力量。用马列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党为国家制定未来发展总方略、保障人民创造活动有科学的领导,并赋予苏联社会建设以组织性、计划性和目的性”。(见1986年3月7日《真理报》)  相似文献   

18.
为遏制法西斯德国的侵略扩张,苏联自1933年起便通过“东方公约”、莫斯科谈判试图同英法建立集体安全体系,但未获成功。此后,为避免提前卷入战争,苏联与德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后又同日本签订《中立条约》。二战期间,苏联通过与英美结盟,保障了自身战后在波兰、德国和远东的利益。苏联的外交政策目标明确,在二战的动乱年代,成功地维护了国家的民族利益。  相似文献   

19.
鉴于冷战背景下美国对苏联了解十分匮乏的现实,兰德公司根据美国政府需要,对苏联展开了大量研究工作,内森·莱特斯的《政治局行动准则》报告最具代表性。该报告是兰德公司关于苏联政治情况的第一份研究报告,运用政治心理学的方式分析斯大林和列宁的经典著作,总结出苏联政治决策的行动准则。报告是美国苏联学研究的代表性成果,契合了当时美国国内对苏强硬的主流政治需求,对美国海军、心理战略委员会等官方机构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通过对兰德公司相关背景资料的搜集,美国政府和美国空军相关档案的研读,以及以《政治局行动准则》为重点的兰德公司研究报告的分析,同时辅以回忆文章、报刊杂志等资料,来探究兰德公司开展苏联研究的情况及其对美国官方政策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1984年11月2日,苏联塔斯社通过《电视台》,《消息报》等官方宣传工具发布了一条简讯:“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根据苏联公民法第19条和21条,考虑并满足了阿利卢耶娃的要求,恢复她的国籍,并给予她的女儿奥莉加以苏联公民权。”消息一经传开,立即在西方引起反响,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英美各主要报纸(《泰晤士报》、《卫报》、《纽约时报》等)先后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