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德治”思想是中国古代历史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孔子认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毫无疑问,儒家的德治是同人治联系在一起的。今天的“以德治国”和古代的德治是有本质区别的。 第一,古代的儒家的德治建立在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之上,是人治的一种具体实施形式,而“以德治国”,是在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是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与社会主义法治不可分  相似文献   

2.
王磊 《实事求是》2001,4(6):21-24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强调“依法治国”的同时 ,进一步提出“德治”即“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这是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深刻地把握马克思主义作为开放的科学理论体系 ,必须与时俱进的科学内涵 ,在治国方略上的创新发展。然而 ,现实中有些人误认为 ,“德治”是对“法治”的否定 ,是向“人治”的倒退。故笔者觉得有必要就相关理论问题进行剖析 ,以期从中获得正确的认识。一、对德治与人治、法治之间关系的哲学分析历史唯物主义认为 ,社会的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此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上…  相似文献   

3.
邓伟志认为,道德与法律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是互相补充的。法是具有强制性的,德是靠褒贬来感化的,是用舆论来引导的。提倡德治应当明确一点:法治第一,德治第二。尤其是治国,而不是治哪一个具体的小单位,更不是专指个人修养,更应当坚持法治第一。在治国的问题上,不能搞二元论,不能搞平行论。鲜明地提出“法治第一,德治第二”,不仅使得“德治”论更丰满,而且会推动更多的人接受“德治”论。承认德治第二,决不意味着可以放松德治。  相似文献   

4.
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治理体系,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战略部署。完善党委领导下多元主体的协同治理,实行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乃至融合的治理模式。“三治”结合,法治居于先导地位,通过完善法律法规、规范治理主体、强化法治实践、加强法治宣传,充分发挥法治对自治、德治的保障和撬动作用,推动乡村融合治理。  相似文献   

5.
黄楠森撰文认为,今天的德治是儒家德治的批判继承。儒家关于德治的论述很多,比较为人熟知的有: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孟子说:“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瞻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德治也就是儒家所说的“仁政”、“王道”。儒家的德治有以下几个特点:(一)它是一种统治术,是剥削者统治人民的方略,当然,儒家也主张以身作则。(二)在德治条件下,人民遵守国家的规定,完成自己的任务,不  相似文献   

6.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的“以德治国”的重要治国方略,既是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法制建设经验的总结,又是对国内外、尤其是中国古代德治传统的批判继承和重大发展。深入领会这一重要治国方略的丰富内涵,除了必须正确认识德治和法治的关系,还必须进一步弄清社会主义德治与传统德治的区别。首先,两种德治的本质不同。德治传统是中国悠久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德治是中国古代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其中,对后世政治产生深远影响的儒家主张:“安上治民,莫善于礼”。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  相似文献   

7.
王秋侠  李国荣 《求实》2007,3(1):78-80
江泽民同志关于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思想,包含着深刻的辩证法。在国家和社会治理过程中,法治具有权威性、公正性、强制性、稳定性,德治则体现出广泛性、人性化、深入性的特点。当前我国应从三个层面着手促进社会主义法治与德治的结合:一是从源头上,以法治与德治共构国家民主政治和社会生活秩序,有效化解改革发展中的矛盾,促进社会和谐;二是在现实途径上,要提高公众法制精神,促进道德的秩序化;三是以“治党”和“治政”为关键促进法治与德治的结合。  相似文献   

8.
陶功美  许华先 《世纪桥》2010,(15):81-82
"法治"与"德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法治与德治,一个靠国家机器的强制和威严来起作用,另一个靠人们内心信念和社会舆论来起作用,二者的目的都是要达到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作者认为要坚持法治与德治结合切实加强国家司法机关的工作人员的道德建设,公正执法,惩治不道德行为,加强普法教育和监督检查来促进公民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9.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最终落脚点和目标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真正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就必须建立起干部对人民负责的机制,坚持“德治”与“法治”并重,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内化为广大干部的战略眼光、价值取向和执政理念,尤其要建立科学的政绩评价体系,使干部政绩评价法制化。  相似文献   

10.
展丽新 《世纪桥》2002,(4):11-12
关于法治与德治关系问题,是江泽民同志在2001年1月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提出来的,尔后,又在“七一”讲话中作了进一步阐述。他说:“把依法治国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为社会保持良好的秩序和风尚营造高尚的思想道德基础。”这是我们党第一次明确提出法治和德治的关系问题。它既是对  相似文献   

11.
让爱国主义主旋律回响在校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今年的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 ,江泽民总书记提出了“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取得全国革命的胜利以来 ,第一次比较系统地论述法治与德治的关系 ,第一次明确提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要紧密结合。作为教育工作者 ,我们理解 ,“德治”的基础是德育 ,而德育是从小学到大学的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若从国家的长治久安和富强发展来考虑 ,德育更应引起全社会高度重视 ,而且必须从娃娃抓起。小学阶段最大的“德”是什么 ?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 ,这是根本。要让学生懂得 ,中国人民之所以能够挺…  相似文献   

12.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以及法治与德治的关系不是新问题 ,古今中外都有人论述过。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人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不同 ,回答也各异。在古代中国 ,道德与法律的关系是以“礼”“法”关系的形式表现的 ,而在中世纪的欧洲则表现为宗教与世俗法的关系形式。学者们有的主张法治 ,有的主张德治 ;有的主张德主法辅 (我国古代法即刑法 ,可以表述为德主刑辅 ) ,有的主张法主德辅 ,还有的认为德与法无主辅之分 ,两者相辅相成。本文拟从对道德与法律的区别与联系的分析入手 ,就法治与德治的关系以及贯彻落实“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两大方略过程…  相似文献   

13.
德治和法治不是同一个层次上的概念,从本质上看它们不能并列。能够跟“法治”并列的概念是“人治”。在把“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并提的时候,首先让人误解的是法治,因为它混淆了”以“和”依“的本质区别,等于把法治又降低到了“以法治国”的水平。同时,“以德治国”也进一步暴露出我们对道德的本质和功能的错误理解。治国的根本原则只能是一个。如果在法治之外再提德治,那么这种德治就只能意味着人治,等于承认和鼓励法外执法。所以我们今后不宜再提以德治国,而要提“在依法治国的前提下加强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14.
“法治”与“德治”犹“车之两轮”、“鸟之双翼”,“法治”与“德治”相结合是既定的治国方略,其根据有四人;一是人类历史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二是“法治”本身的局限性决定的;三是构成科学的治国方略;四是解决现实问题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15.
一、克服“讲德治 ,生怕削弱‘法治’的认识” ,坚持“德治”与“法治”的统一江泽民同志指出 :“对于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 ,法治与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二者缺一不可 ,不可偏废。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 ,既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以法治国。又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以德治国。”可见 ,德和法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二者辩证地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德治”和“法治”有区别又有联系 ,二者各有其特性 :法治属于政治建设…  相似文献   

16.
基层治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石。如东县要积极探索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模式,加快推进社会治理方式现代化,扎实推进政治引领、法治保障、自治强基、德治教化、智治支撑的“五治”融合,走出一条契合时代特点、具有如东特色的善治之路。  相似文献   

17.
“和平共处”理论,“两手抓”方针,“德治”与“法治”思想,“一国两制”构想,先富、共富模式,无不是邓小平借鉴古代“和合”思想和辩证观念的理论结晶。本文从传统文化背景下的邓小平“和论思想”与辩证观念的理论探讨入手,试图揭示其内在的本质联系,为当今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服务。  相似文献   

18.
杜维超 《理论导报》2012,(12):13-14
当前我国德治治理理论中,伦理道德主要作为一种治理工具出现,指单一的个体伦理。这种一元的个体伦理型德治,使得我国当前德治与法治的治理路径、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的治理主体、治理的工具性和价值性取向产生了内外张力。应当实现德治外延的扩展和价值转向,将“德”扩展到法治的制度伦理层面,具体包括法治的普遍价值取向和法治的中国特色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9.
在今年年初召开的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 ,江泽民总书记明确提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并举的重要思想 ,在全党和全国人民中间产生极大反响。这一重要思想包含着丰富而博大的内涵 ,本文仅就这一重要思想提出的科学依据和理论创新问题作些粗浅的探讨。一、法律与道德、法治和德治辩证关系的正确反映和科学运用法律与道德、法治与德治二者范畴不同 ,作用的领域和方式也有区别 ,但又“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思想和行为的重要手段 ,“二者缺一不可 ,…  相似文献   

20.
华波 《理论文萃》2005,(2):35-41
一、大国法治:一个崭新的课题。“大国法治”是“法治”和“大国”两个概念的复合,简单说来就是在“大”的国家如何进行法治建设。要弄清什么是“大国法治”,我们首先必须对“法治”和“大国”的含义进行界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