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社会规范体系是指导和约束人们行为、维护社会秩序的基本手段。成都市社会规范体系建设主要包括社会法治规范、社会信用规范和公民素质提升等内容。目前,成都市社会法治规范建设已取得长足进步,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开始试水,公民素质提升也正系统推进。成都的实践表明,社会规范体系建设应在继承传统道德规范的同时提高法律规范的地位,形成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并重的社会规范体系;要建立系统、完整的社会规范体系,形成对全体社会成员行为的闭环控制。同时,社会规范体系的调整力度和变异速度不应超出民众心理和经济社会的承受范围;社会规范体系必须注重其在现实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在社会转型时期 ,如何进行思想道德建设?党的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国方略 ,这是党在新时期治国方略的重大转变。因此在思想道德建设中 ,理应发挥法治的作用。一、法治对思想道德建设的基础性作用。首先 ,法治的本质在于秩序和规则。法治通过其规则性内容 ,告诉全体社会成员 ,在法律所调整的生活领域里应该如何行为及其相应的后果 ,从而引导人们的行为合乎法律的规范。其次 ,法治是社会进步和文明的标志 ,与思想道德建设殊途同归。在现实社会生活中 ,存在着各种调整社会行为的规则 ,包括党和国家的政策、公共道德、风俗习惯、宗教教规以及国家…  相似文献   

3.
一、辩证认识企业德治与法治的关系(一)企业的德治是法治的思想基础。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道德,是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人们内心信念等力量来调整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及行为规范的总和。道德包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法治,属于上层建筑,属于政治文明。既是执法人员对法律的维护与执行,又是人们对法律的遵守和服从。两者都有一个道德的遵循问题。德治与法治,在企业行为中相互配合,互为补充。法治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手段规范企业与职工的行为;德治以舆论和自制力约束企业与职工的思想和行为。…  相似文献   

4.
<正>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贯彻落实这一重大部署,必须高度重视和大力培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充分发挥法治文化对依法治国的促进作用,进一步推进全民守法。法治文化是法治的基础。文化是一种人文环境、社会氛围,是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有什么样的文化,就有什么样的社会行为。法治文化能够从思想深处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行为,使人们在更深层次上把握法  相似文献   

5.
法治思维是执政者治理现代社会的基本思维,是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加强农村"两委"干部法治思维培养有利于保护村民利益、维护农村稳定。当前,农村"两委"干部法治思维存在着法治信仰缺失、法律知识匮乏、法治能力欠缺和守法意识不足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农村"两委"干部文化素质水平低、人治思想影响、监督规范虚设、违法利益驱动。加强农村"两委"干部法治培养要加强教育培训,改善法治环境,规范治理行为。  相似文献   

6.
<正>法治,就是用法律准绳衡量、规范、引导社会生活。法律能保障人们合法权益,违法就要受到法律惩治,这是人们对法律的基本认识,也是对法律的基本信任。作为一个大国,我们需要维护这份信任,增强人民对法治的信心。近日,《法治中国》的震撼播出,为我们展示了中国共产党法治建设的伟大历史进程和建成法治化现代化国家的强大决心,让我们对国家法治建设充满信心。  相似文献   

7.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的道德活动尽管多种多样,也涉及到许多方面,但是,最主要、最基本的只有三个方面:一个是社会公共场所活动的领域,一个是职业活动的领域。另一个就是家庭生活领域。相对于这三个活动领域的道德,就是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不论是社会主义道德核心、原则,或者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如要在实际生活中规范人们的行为,就必须在以上三大领域中发挥作用。使这些核心、原则和基本要求具体化、规范化和可操作化。  相似文献   

8.
"法治"不可能解决所有的市场秩序问题,法律调整领域有其一定的局限性,它重在关注人们外部行为的合法性;而"德治"以其说服力和劝导力提高人们的道德觉悟,唤起人们内心的良知、正义感、荣辱心,充分发掘人们内心世界里的"性善"因素,从而主动同经济领域的违规、违法行为作斗争.因此,切实加强伦理道德建设,发挥伦理道德的理性杠杆作用,有效地遏制道德失范现象,是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9.
一、道德规范是一种自律 法律和道德作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都是社会控制的手段,但有着不同的内涵和不同的实行方式。法治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手段规范人们行为,以维护社会的基本秩序;思想道德则以感化和劝导的形式,促进人们内心道德信念的形成,并使之成为自我约束的行为规范。所以,道德规范从本质上来讲就是一种自律。  相似文献   

10.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成为近段时间以来我国法治建设的主题语和关键词,它具有深厚的政治内涵,就是要使法治成为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一种基本治国方式;它具有鲜明的法治价值,就是要使法治成为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政治文明的基本标志。从政治维度理解依法治国和从法治视角分析依法治国,其中蕴含着许多重要的价值契合和制度同识,依法执政不仅是科学阐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政治内涵的基础和根本,也是突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法治属性的核心,依法执政的关键是规范党的执政行为。  相似文献   

11.
从文化的角度看,所谓"法治",不仅是依法治国,而且含有用以治国的法律所必须遵循的原则、规范或理想的原则.法治的规诫体现着法治的本质规定性,调控社会公民政治行为的工具价值与维护人类尊严和自由的目的价值成就了其存在的必要性.法治又与德治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内在构联.二者相互支撑、相互补充,共同促使人们的行为处于良序之中.  相似文献   

12.
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认真领会江泽民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坚持走依法治国之路,是发展我国经济,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基本要求。一法律属于社会上层建筑,是人类进入社会发展的文明阶段才产生和存在的社会现象,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法律调整是社会调整的特殊形式。法律能够调整、规范人们的行为。这种调整规范作用的特点就是明确、肯定,有国家强制力作保障。法律的调整规范作用是…  相似文献   

13.
在过去对法与道德关系的研究中,人们往往从国家强制属性的角度来看法律的力量,似乎这种力量是非常强大的,道德只是补充法律的不足,没有注意到道德对法的基础性作用。中国有句古语:“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从某种程度上表明了法律或强制性力量的局限性。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需要综合的人文条件,其中,道德环境是一个重要条件。没有这一条件,建设法治国家的目标就不能实现,法治国家需要建立在坚实的道德基础之上。   道德对法的基础性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道德是调整人们行为的重要规范,人们对法律要求的反…  相似文献   

14.
和谐社会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基本价值目标和最终归宿。现代意义上的和谐社会必然是法治社会。法治是和谐社会得以生成的重要根基。然而仅靠制度及其规范却难以实现法治,法治与法律思维紧密关联。而法律思维又以“批判性”为其基本特质,因为它更多地专注于主体做出法律裁量的理由以及使自身的信念与行为正当化或合理化的理由之力量。由之,批判性法律思维的构建乃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5.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确定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伦理、心理、法治、行为契合维度,形成全方位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良好局面。具体来说主要是:以一定的文化形式来表达核心价值观,将其融入人的内心世界,并对人们健康思想观念的养成发挥长久作用;从良好的伦理关系建构做起,立足于构建良好的家庭、社区及社会伦理关系,进而把伦理意识和伦理观念融入全民族的文化与文明建设;从人本和谐的角度分析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与意义,在价值观构建过程中将价值观很好地与人们的心理发展相契合;构建民主法治社会,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法治相契合;把培育人们形成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理念与人们在社会活动中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规范所作出的行为结合到一起,实现思想认识与行动践行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6.
道德是社会以善恶评价为方式,依靠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以及社会舆论来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网络道德是从传统道德中延伸出来的一种道德规范,是对人们在“网络社会”中发生的社会行为进行规范和人们之间的关系作出调整的行为规范或伦理准则的总和。网络道德教育就是针对人们在运用网络的过程中的行为举止所应遵循的网络原则、规范而展开的一种教育。  相似文献   

17.
王保民 《唯实》2009,(6):63-67
法律作为一种社会控制工具,在规范人们行为、调控社会秩序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法治是迄今人类社会所能建构的相对理想的一种制度安排。但是,法治也是一种存在诸多局限的制度文明,其是在推进法治化进程中无法回避的客观存在。  相似文献   

18.
姚朴 《先锋队》2014,(6):20-21
法治是一把爱憎分明的手术刀,它切割的是危害党和政府肌体健康的毒瘤,任何行使法治权力的行为主体都不能心慈手软,网开一面,而必须保持对腐败的零容忍。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报告特别强调,要"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法律至上的原则。以宪法和法律来规范国家和公民的一切行为(包括语言与行动)。  相似文献   

19.
所谓原则 ,是指人们行为的根本规范 ,也就是人们“观察问题和处理问题的准绳” ,或者说是人们进行某种社会活动和社会管理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原则具有规范和指导功能。正确调解、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 ,是当前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也是维护社会政治稳定的重要保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利益格局的调整 ,人民内部矛盾出现许多新特点、新情况 ,一些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比较突出 ,矛盾复杂性加大 ,突发性增多 ,群体性突出 ,甚至还出现了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的对抗行为。因此 ,认真分析、研究新形势下调处人民内部矛盾的原则 ,…  相似文献   

20.
习近平总书记对黑龙江提出"深入推进法治建设,着力打造全面振兴好环境"明确要求,法治环境是"全面振兴好环境"的核心内容。哈尔滨市委、市政府从制度建设、体制机制完善、执法监督与问责等方面采取有效举措不断优化经济社会发展法治环境,但仍然面临个别领导干部法治思维缺失、执法行为不规范、新旧制度缺乏有效衔接、部分公务人员行为失范等严峻挑战。对此,应注重提高领导干部法治思维能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强化执法监督、规范公务人员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