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是近年来广受关注的问题,在目前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长春市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面临更多的问题,就业形势更加严峻。要建立城乡统筹就业体系,扩展农民的就业领域,完善政策,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合理有序转移。  相似文献   

2.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是个大战略,农民外出务工收入是农民增收的亮点。近几年,各地把促进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措施来抓,取得了很大成效。本文在总结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政策措施,包括推进农业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中小型企业、加快发展农村非农产业等。  相似文献   

3.
<正>农村富余劳动力是指在一定时期、一定生产力水平下超过农村产业需求的那部分劳动力。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是指通过政策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自由流动并实现就业的过程。农村富余劳动力既是一个历史问题,也是一个现实问题,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和要求。1978年后,中国共产党和政府根据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状  相似文献   

4.
当前,农村劳动力的科技文化整体素质偏低、职业技能普遍不强,已经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主要制约因素。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全面提高农民素质,是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农民就业能力、缓解企业技能人才短缺的一项  相似文献   

5.
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是改革进程中凸现的问题。在计划经济时期,由于城市存在就业困难,很少考虑农村就业问题,农村劳动力就业一直没有纳入国家劳动就业政策的视野。改革以来,农民在创造了新的农业经营体制、新的农村工业化方式的同时,也开辟了新的就业途径,创造了新的就业机制,但也遇到了新的问题。 一、80年代农村劳动力转移遇到的问题 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了迅速摆脱贫困落后的局面,建立社会  相似文献   

6.
施虹 《前线》2003,(12)
我国人口的70%分布在农村,人多地少,解决农业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减少农业劳动力的数量。党的十六大指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之间双向流动就业,是增加农民收入和推进城镇化的重要途径。”在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中,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遇到了许多问题。进一步改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环境的对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大力发展工业和服务业,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为…  相似文献   

7.
《当代党员》2007,(7):29-29
近年来,我市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技能培训、政策支持和配套服务,基本建立了城乡统筹就业的工作体系。全市已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706万人,城镇化率由直辖初的29.5%提高到46.7%;工资性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达到45.8名,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8.
《党建文汇》2005,(11):9-9
改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环境,形成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良性循环,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一条重要途径。然而,如何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平稳有序转移,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是目前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对此,河北省保定市进行了积极探索,他们带领农民海外创业,把我国的乡村治理模式移植到海外创业的人群中。由于目前在这方面国家政策没有明确规定,因而保定市的做法引起了争议,有人支持,有人反对。  相似文献   

9.
针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而形成的就业压力,许多城市倾向于实行抑制性政策,主张农村就地消化、吸纳剩余劳动力,排斥、限制其向城市的转移、流动.以重点保障城市下岗、失业职工的优先就业。应当说,这种抑制性政策对于实施城市再就业工程,减轻城市就业竞争压力,实现短期就业目标具有一定积极作用,但它却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劳动力流动的内在规律不相符合,也有碍于城乡经济的共同发展和劳动力市场调节  相似文献   

10.
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不但是工业化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且是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农村繁荣稳定的重要任务.当前,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因素主要有:农村劳动力市场不健全;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农村劳动力转移空间狭窄;社会保障、户籍改革等一系列配套政策滞后.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对策措施有:加强宣传引导,夯实思想基础;转变政府职能,夯实组织基础;抓好教育培训,夯实能力基础;建立信息网络,夯实市场基础;拓宽转移空间,夯实就业基础.  相似文献   

11.
陈亮 《江淮》2005,(12)
提高农民素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基础,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是加快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我省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缺乏转移就业的职业技能,难以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加快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阳光工程,对于促进我省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实现稳定就业和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是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民系素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需要.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还存在诸多不利因素.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一定程度的盲目性;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体制、政策等方面的障碍.  相似文献   

13.
农村劳动力转移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工作量大、涉及面广.在浙江省长兴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工程中,政府、农民、企业、培训机构、劳动力市场中介等组织都成为推进劳动力转移的重要主体,其中地方政府的作用是具有主导性的,包括县乡两级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发挥着组织领导、制度创新、提供资金、检查监督、协调沟通等主导性的角色;各行政村级组织则以调查摸底、宣传发动、协助政府为己任;广大农民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工程的对象,正是他们的积极主动的参与培训和及时转移就业使得农村劳动力转移工程得以顺利推进;各类培训机构则成为农村劳动力就业能力得以提升和实现转移的"起点站",分布在城乡的劳动力市场和职业介绍所则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中转站",企业等用人单位,尤其是不断提供大量就业岗位的民营企业成为接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终点站".长兴经验表明,农村劳动力转移需要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市场机制为导向,逐步构建起政府主导下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合作治理机制,实现政府、农民和社会组织之间的合作互动.  相似文献   

14.
河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河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相对滞后 ,其原因主要有观念滞后、城市化水平低、劳动力素质相对较低等。加快河南省劳动力转移 ,一要提高劳动力素质 ;二要消除对进入城市农民的歧视性政策 ;三要加快城市化进程 ,发展特色城市与特色城市经济 ,增加就业岗位 ;四要拓展省外及海外就业市场。  相似文献   

15.
我国劳动力供给过剩,特别是农村劳动力供过于求高达40%,这就决定了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的有1.35亿,占农村劳动力的30%,另外还有6000-7000万跨地区流动的农村民工,从事非农劳动的农民总数在二亿左右,约占农村劳动力的40%。农村至少还有一亿富余劳动力需要安置。据有关部门预测,2001-2010年全国农村将新增劳动力6350万左右,每年增加630万,如果同期乡镇企业每年能解决500万个就业机会,那么十年累积还将出现1350万劳动力剩余。目前,乡镇企业对农村劳动力吸收潜力非常有限,大中城市下岗失业问题使农村劳动力转移困难重重。如何化解城乡就业矛盾,如何开辟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新途径,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与社会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6.
杨志明 《求是》2012,(18):47-48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道路具有三个鲜明的特征:"就业带动"、"保留地权"和"渐进落户"。今后一二十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将进入"以技能就业促进城,以公共服务促融入"的阶段。农民工问题的解决,大体需要三个阶段的逐步推进:一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基本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规模持续增长,多数农民工实现稳定就业,侵害农民  相似文献   

17.
关于农民就业问题 ,一些人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 ,他们认为就业是城市人的事 ,目前全国城镇登记失业人数约 860万 ,下岗职工未就业的约 780万 ,如果再谈农民就业问题 ,势必加剧城市就业矛盾。笔者认为 ,我们应该重视农民就业问题 ,农村劳动力占我国劳动力总量的 71 .2 % ,农民的充分就业有利于缩小城乡差别 ,有利于推进城市化发展战略 ,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 ,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本文拟就目前南通市农民就业状况和影响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的因素进行调查分析 ,以期对有关部门决策有所启发。一、农村劳动力就业的现状目前 ,南通市总人口为 784…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农村劳动力转移成为一种经济现象,如何进行引导成为一个重要的政策问题。文章着重探讨了劳动流动对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增长效应,现行城乡教育资源分配和就业机制对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不利影响,以及加大农人力资本投资的对策建议等问题。  相似文献   

19.
劳动就业既是一个经济问题,又是一个敏感的社会问题。山西省劳动力资源状况及就业特点均在逐年的变化之中;劳动力供需状况及特点是矛盾依然突出,就业形势严峻。因此,解决山西就业问题需要采取以下步骤:宏观经济政策要以创造就业为目标;就业流动要以市场机制为导向;职业培训要以促进就业为目的;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城镇化战略要以增加农民的就业岗位为方向:就业形式要以灵活多样为主导。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对农民外出就业的束缚在逐步解除,农村劳动力的跨地区流动日趋活跃,并逐渐成为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主要形式。1978年—1998年,每年外出务工农民不足200万人,但现在已发展到近1亿人,近两年还以每年500万人的速度递增。农民工的出现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