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邓伟志认为,道德与法律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是互相补充的。法是具有强制性的,德是靠褒贬来感化的,是用舆论来引导的。提倡德治应当明确一点:法治第一,德治第二。尤其是治国,而不是治哪一个具体的小单位,更不是专指个人修养,更应当坚持法治第一。在治国的问题上,不能搞二元论,不能搞平行论。鲜明地提出“法治第一,德治第二”,不仅使得“德治”论更丰满,而且会推动更多的人接受“德治”论。承认德治第二,决不意味着可以放松德治。  相似文献   

2.
偶感二则     
“德字”当先于“法治” 不知何时冒出一种说法:“法制”才是硬家伙,“德治”不过是软东西。持此观点者其理由是:有人已经抡刀即将杀人,你还能和他“斯文”什么“仁义礼智信”?!不错,对这种人应立即捆送公安机关法办。可得问:他为什么会犯罪或准备犯罪?犯罪之前我们的德育如何,普法宣教做得怎样?精神文明建设尽到主观努力没有? 法制建设无疑重要,因为只有借助法制的威慑力方能惩治犯罪;  相似文献   

3.
与法律特征不同,道德特征鲜明地体现在它是人的观念、修养、品质、价值观念等诸要素内在的集合存在,依靠社会舆论的力量和个人对这些诸要素的拥有程度进行分解、评价、褒贬并取舍来维持。人对其自身行为的自律主要靠道德来实现。现实社会中,除一切纯属技术、程序性质的行为的及过失的行为外,只要处于个人意志指导的社会行为,道德评价首先占领人们观念之中,形成基础性的是非衡量和判断。这种依据基础性衡量和判断并能够形成依靠社会舆论力量褒贬或取舍的实体,不仅可以针对人的行为,而且还可以针对人们的思想、动机、情操,并能够产生对其控制取向的作用。道德的这一特点与法律规范只对人们的行为施以外部作用并呈现出作用力的支点不同。法律不能审判人的思想,但道义的谴责却可以深入人的良知。  相似文献   

4.
当代社会道德变迁的一个重要促变因素来自于法制建设的不断加强。法制对道德的影响不仅有保证和促进的方面,也存在某些负面因素:在法律与道德关系中存在局部的背反与冲突。通过对“背反现象”的分析与调适,不仅对于未来社会道德价值取向和伦理设计方向,而且对使法制产生预期的良好社会效果的问题,均可产生有益启示,从而推进和完善法制与德治的结合。  相似文献   

5.
胡建良  杨慧珠 《奋斗》2001,(6):36-37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是一个紧密结合的整体。法治是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德治是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二者都有其独特地位和作用。法治是统治阶级依据法律治理国家,它通过国家机器制定的法律、法规来治理国家,规范公民的行为,是带有强制性的,犯法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从而保证社会的安定团结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德治是主张用统治阶级的道德标准教育和约束人民。  相似文献   

6.
德治是法治的基础首先,从立法上看,先进的道德规范总是催生先进的法律规范。纵观人类法制史,历代统治者总是在立法时把符合统治要求的道德规范挑选出来,再通过一定程序上升为法律,其道德规范相对先进,其法律规范就相对先进;反之,就相对落后。封建社会为维护“三从四德”的道德规  相似文献   

7.
人民的福祉是最高的法律,是检验中国法治建设成功与否的试金石。人民的福祉是制定一切法律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法律究竟是什么,是每一位法律人时时会思考的问题,却又极难给出确定答案,因为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做出不同的分析与诠释。就民法而言,其既是一种行为和裁判规范,总结了既有的价值共识,同时为未来的行为与裁判  相似文献   

8.
法治与德治     
<正>法治应当成为现代社会治理的基本方式,德治不是与之并行的治理模式,而是一种辅助手段。本世纪初,哈佛法学院两位著名法经济学家Louis Kaplow和Steven shavell发表了《公平与福利》一文,对法律和道德的关系作了深入讨论。他们认为,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常常是重合的,法律规范反映了道德规范。这主要是因为,道德规范体现了特定人群在特定社会的生活经验。这些经验蕴含了人们构建良好社会秩序的智慧。将这些道德规范上升为法律,将有利于利用道德的教化力量,  相似文献   

9.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的提法,深刻阐述了市场经济与法制建设的密切关系,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起到了指导性和督促性作用,产生了很好的效果。但是后来理论界对此提法产生了疑惑,并提出以下几种主要看法:一、‘淹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二、“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三、“市场经济不仅是法制经济.而且是法治经济”;四、“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而不是法治经济”。第一种看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必须有法律来引导、规范、保障和约束”.“政府任何非规范行为都会导致市场的扭曲和市场秩序的混乱。一些重要的宏观调控,必须…  相似文献   

10.
郝铁川撰文认为,社会主义法制和社会主义道德作为上层建筑,都产生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是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反映,共同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都是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体现。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首先,社会主义法律和社会主义道德在内容上相互吸收。社会主义道德规范是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的重要来源。不仅如此,许多道德规范通过立法程序已转变为法律规范。 今天的立法是如此,过去的立法也是如此。一部人类法制史已确凿无疑地告诉我们,历来的统治者  相似文献   

11.
焦国成认为,在“以德治国”的研究方面,至少应该研究这样一些问题: 其一,研究中国古代德治的思想、方法、经验和教训。中国有德治传统,有成功的经验,也有不讲德治而迅速灭亡的教训,这些都值得研究。 其二,研究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规范体系。道德是要靠人自觉地遵守的,因此,它必须符合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  相似文献   

12.
一、辩证认识企业德治与法治的关系(一)企业的德治是法治的思想基础。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道德,是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人们内心信念等力量来调整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及行为规范的总和。道德包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法治,属于上层建筑,属于政治文明。既是执法人员对法律的维护与执行,又是人们对法律的遵守和服从。两者都有一个道德的遵循问题。德治与法治,在企业行为中相互配合,互为补充。法治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手段规范企业与职工的行为;德治以舆论和自制力约束企业与职工的思想和行为。…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市场主体平等竞争的法制经济,它要求有完备的法律体系和强有力的法制力量,要求法制的健全和完善,以保证经济活动有序运行。职业道德建设应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在的道德要求和社会主义的根本宗旨入手,结合道德自身发展的规律进行。法制是保证,德治是根本,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这就要求我们在建立健全法制、法规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体的人进  相似文献   

14.
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中所含的诸多内容,如共同理想、坚定信念、公民素质、文化生活质量、城乡文明程度等,都不是仅仅依靠法治所能实现的,必须把思想建设、道德建设和法律建设统一起来,才有可能。特别是对于公民素质的提高,德治更是起着主要的作用。因为,第一,思想道德在素质的构成因素中处于主导地位,它决定着人的素质的发展方向,对素质的其他构成因素起着统率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不良品德行为是指错误的道德支配、违反道德规范、损害他人或集体利益的问题行为。在中学里有不良品德行为的学生虽属少数,但消极作用大,经常干扰学校和班级教育教学工作,有的还带坏了其他同学,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相似文献   

16.
既有的研究成果对道德立法的结论呈现两个极端:要么坚持"法律不能干涉道德事务",反对道德立法;要么坚持"一切问题都可以归结为法律问题",坚决拥护道德立法。道德立法是必须且必要的,但并非所有的道德规范都可以或有必要成为法律规范。道德规范本身具有层次性。只有那些在性质上与法律规范具有同质性的道德规范才能够被法律确认和吸收。道德立法的场域应当限定在社会公德、家庭伦理道德与职业道德领域。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认为 ,全面地理解法治与德治的关系 ,要注意区分两个层次的概念关系。一是法治与人治的关系 ;二是法治与德治的关系。当前 ,执政党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作为实现这种国家形态的手段 ,是有其必然性和必要性的。其必然性从根本上说 ,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其必要性 ,表现在法律与道德具有同一性。在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时 ,法治和德治相比应居于主要或根本方式的地位 ,因为一是就哲学根据而言 ,这是由矛盾双方的主次地位不平衡所决定的 ;二是就实践根据而言 ,德治也不能居于治国的根本方式地位 ;三是就现实的法治对德治的作用而言 ,历行法治为推行德治提供了方向性保证、制度规范和秩序保障 ;四是就维护社会稳定而言 ,现实德治的功用威慑力远不及法治功用的威慑力。  相似文献   

18.
论构建完善的廉政建设德治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建新 《探索》2001,(4):66-69
德治体系在廉政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它是构筑思想道德防线的基础,是从政人员"官德"修养的保障,是搞好源头治腐的关键.廉政建设德治体系主要由道德文化建设系统、道德引导弘扬系统、道德规范约束系统、道德善恶评价系统和道德社会处罚系统等组成.构建廉政建设德治体系要注意克服重法治轻德治的倾向,要正确认识德治本身固有的缺陷,坚持法治与德治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9.
精神文明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应当从不同的方面去开展工作。在精神文明的诸要素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是思想道德,这是精神文明的灵魂所在,因此,加强和改进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是当前加强和改进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 道德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并与人们不同的社会关系及社会行为相融合,从而发挥独特的调节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作用。家庭道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以及个人私德等等,所有这些道德规范,织成了一幅巨大的社会道德规范网络,使参与社会生活的每一个人,都不可能绝对游离…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加强职业道德建设,不仅对企业的经济发展有深刻意义,而且对于两个文明建设,培养“四有”新人,形成良好道德风尚,具有不可低估的现实意义。第一,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法制经济,也是道德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是法制经济,而且也是道德经济。道德和法制都是社会制约机制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没有法制就不可能规范人的经济行为,但总会有许多经济行为是法律所管不到的,需要职业道德保护和保障,需要职业道德来规范。何况,职业道德更强调人的自觉性、内在性和渗透性,强调人的羞耻心和责任意识。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