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全唐诗》中收有莒县人庄若讷一首诗,名曰《湘灵鼓瑟》,作者身份是"天宝进士"。孟二冬《登科记考补正》卷九,记载天宝十年(751)进士科录取了20人,其状元是李巨卿,庄若讷在其列,与钱起是同年。所以,蘅塘居士编、陈婉俊补注的《唐诗三百首》在钱起名下说"钱起……天宝十年赐进士第一人"就有问题了。因为孟二冬《登科记考补正》卷九引《困学纪闻》说:"钱起名在第六"而不是第一。天宝十年登第的这位莒县籍进士庄若  相似文献   

2.
是非叶祖洽     
科举时代,最荣耀的莫过于进士及第,高中状元。泰宁共出过两个状元。叶祖洽为北宋熙宁三年(1070年)状元,邹应龙为南宋庆元二年(1196年)状元。一个偏僻小县能出两个状元,算是件不寻常的事。想一想,1300年间,全中国不过出现了750个左右的进士科状元。两宋三百年,118科,两科的魁首着落在泰宁。这比例相当高了。然而,这叶祖洽(1046—1117年)虽然大魁天下,在各种史籍中并不荣  相似文献   

3.
柳永(约987—约1053年),原名三变,字耆卿,又字景庄,崇安(今属福建)人。因排行第七,故又称柳七。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年)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永是我国词曲史上长调(慢词)的倡导者、开拓者,他转变词风,用俚语入词,使词从上层社会回到市井里巷中,对词的形式的发展和词的艺术表现手法都作出了贡献。遗作有《乐章集》,集中除少数当时流行的小令外,绝大多数是长调,而且有不少是他创制的。他写的《雨霖铃》就是柳词艺术风格的一首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全词云:  相似文献   

4.
《春秋》1995,(3)
王寿彭,潍县人,清光绪二十九年(一九○三年)癸卯科状元。山东省在清朝一百一十二次进士科中,共有六人中状元,潍县即有二人,王寿彭是其一。光绪二十九年癸卯,本不是考选进士的年头,按制度要在光绪二十七年辛丑举行会试。只因光绪二十六年庚子正值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慈禧太后、光绪帝逃往西安,到二十七年辛丑,侵略军还没退走,仍不能举行考试大典,所  相似文献   

5.
孔屏 《福建乡土》2006,(6):33-33,27
陕西作家贾平凹在一篇散文里说,他到江苏考察时,见到当地不少县市都出了许多进士,有的县还有人高中状元,感到十分惊奇。江苏全省是中国历史上产生状元人数最多的省,单是清代从顺治四年(1647年)丁亥科武进籍状元吕宫,到光绪二十年(1894年)甲午科南通籍状元张謇,247  相似文献   

6.
《春秋》2001,(2)
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3月1日,明神宗举行殿试。在众多的答卷中,他在青州25岁的赵秉忠进士的殿试卷上落下了御笔:“第一甲第一名”。赵秉忠一举摘取了状元桂冠。385年过去,赵秉忠中状元的荣耀早已为过眼烟云,然而,1983年6月,一个震动海内外文物、史学  相似文献   

7.
有关蒙古军攻陷大理城一事的具体时间,在明代以后修撰的史籍中均有明确记载。此事,《元史·宪宗纪》及《世祖纪》系于元宪宗(蒙哥)三年,《续资治通鉴》则系于南宋理宗宝祐元年(癸丑),元宪宗三年亦即理宗宝祐元年,二史记载相同。《元史·世祖纪》云:“十二月丙辰,(蒙古)军薄大理城。初,大理主段氏微弱,国事皆决于高祥、高和兄弟。是夜祥率众遁去,(忽必烈)命大将也古及拔突儿追之。帝既入大理,……”。目前,有关书籍在述及这一史事时,均将其断在公元1253年。其实,在中国纪年  相似文献   

8.
状元是中国的特产,为中国科举制度诸多名词中最为耀目的一个。科举制度选状元肇基于隋,确立于唐,完备于宋。从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科举考试开始,至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最后一次科考,凡1282年间历朝历代共选拔文状元654名,武状元185名(有姓名记载的)。选拔状元有严格的程序,最后都由皇帝阅批(只阅批主考官送上的前10名);但也有一些属于“走后门”,或阴差阳错,或被皇帝“照顾”而侥幸当上状元的,在历史上留下许多趣闻。当然,就是这样的状元,除个别情况外,成绩一般也都位列前3名,应该说都有真才实学。从本期开始,我们将向读者介绍——  相似文献   

9.
状元是中国的特产,为中国科举制度诸多名词中最为耀目的一个。科举制度选状元肇基于隋,确立于唐,完备于宋。从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科举考试开始,至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最后一次科考,凡1282年间历朝历代共选拔文状元654名,武状元185名(有姓名记载的)。选拔状元有严格的程序,最后都由皇帝阅批(只阅批主考官送上的前10名);但也有一些属于"走后门",或阴差阳错,或被皇帝"照顾"而侥幸当上状元的,在历史上留下许多趣闻。当然,就是这样的状元,除个别情况外,成绩一般也都位列前3名,应该说都有真才实学。从本期开始,我们将向读者介绍——  相似文献   

10.
《乡音》2007,(9)
状元是中国的特产,为中国科举制度诸多名词中最为耀目的一个。科举制度选状元肇基于隋,确立于唐,完备于宋。从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科举考试开始,至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最后一次科考,凡1282年间历朝历代共选拔文状元654名,武状元185名(有姓名记载的)。选拔状元有严格的程序,最后都由皇帝阅批(只阅批主考官送上的前10名);但也有一些属于"走后门",或阴差阳错,或被皇帝"照顾"而侥幸当上状元的,在历史上留下许多趣闻。当然,就是这样的状元,除个别情况外,成绩一般也都位列前3名,应该说都有真才实学。  相似文献   

11.
《乡音》2007,(8)
状元是中国的特产,为中国科举制度诸多名词中最为耀目的一个。科举制度选状元肇基于隋,确立于唐,完备于宋。从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科举考试开始,至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最后一次科考,凡1282年间历朝历代共选拔文状元654名,武状元185名(有姓名记载的)。选拔状元有严格的程序,最后都由皇帝阅批(只阅批主考官送上的前10名);但也有一些属于"走后门",或阴差阳错,或被皇帝"照顾"而侥幸当上状元的,在历史上留下许多趣闻。当然,就是这样的状元,除个别情况外,成绩一般也都位列前3名,应该说都有真才实学。  相似文献   

12.
《乡音》2007,(10)
状元是中国的特产,为中国科举制度诸多名词中最为耀目的一个。科举制度选状元肇基于隋,确立于唐,完备于宋。从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科举考试开始,至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最后一次科考,凡1282年间历朝历代共选拔文状元654名,武状元185名(有姓名记载的)。选拔状元有严格的程序,最后都由皇帝阅批(只阅批主考宫送上的前10名);但也有一些属于"走后门",或阴差阳错,或被皇帝"照顾"而侥幸当上状元的,在历史上留下许多趣闻。当然,就是这样的状元,除个别情况外,成绩一般也都位列前3名,应该说都有真才实学。  相似文献   

13.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她的父亲李格非是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的进士,曾任冀州司户参军等职,并拜苏轼门下学习,名列苏门"后四学士",著有《洛阳名园记》等;母亲是状元王拱辰的孙女,精通文学,是名门闺秀。李清照不仅在诗词方面从小受父母的影响和熏陶,而且父母也为她提供了优越的生活环境。  相似文献   

14.
科举制度自隋朝设立至清末废止,历史上产生了三百多名状元。北宋初期,光东平一县就考中两名,这在全国是少有的,历史上也是罕见的,这就是东平的父子状元梁灏、梁固。梁灏,出生于公元963年,字太素,东平州城人,其祖父梁维忠,历任邓州司户参军、须城县令、天平军节度判官等职。梁灏少年时父亲去世,由其叔父抚养。他从小拜名家王禹偁为师,勤奋好学,发愤读书,深得老师器重。梁灏初次考进士,没能考中,留在京城(今开封),他曾向宋太宗建议,选才要注重治国治民的实才,不要单凭诗赋,未被采纳。雍熙二年(985年),他再次进京科考,经廷试和殿试,考取状元,赐任大名府观察推官,当时只有23岁。《三字经》中“若梁灏、八十二、对大庭、魁多士。”说梁灏八十二岁中状元,  相似文献   

15.
卞吉 《政策》2005,(1):25-27
2004年12月1日,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依法完善农村土地二轮延包工作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一、关于依法完善土地二轮延包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任务要求--依法完善土地二轮延包的指导思想是,以邓  相似文献   

16.
曹保印 《中州统战》2003,(10):34-34
据《中国青年报》8月21日报道:东北师范大学附中召开了一次全校教师大会,议题之一是反思“为何未出状元”。1999年,这所在吉林省首屈一指的重点中学出了一个吉林省高考理科第一名;2000年,又出了一个文科第一名;2001年,则一举拿下文、理两科状元。可随后,学校却连续两年状元旁落,这让教师的士气受到影响,学生也对此展开了讨论。副校长史亮表示,新学期开学后要亲自下去带班,力争明年拿个状元回来。状元真有那么好?笔者认为:未必!古时的读书人高中状元,并非其综合素质真的天下第一,而是八股文做得龙心大悦。有时,只要爹妈给起的名字好,一样能抽…  相似文献   

17.
林嵩     
正林嵩,字降神(又作降臣),古长溪赤岸(今霞浦县松港街道赤岸村)人,约生于唐宣宗大中二年(848)。他自幼聪颖,胸有大志。懿宗咸通年(860—873年),在灵山(今福鼎市太姥山东)搭建草寮读书,刻苦攻读,博通经典,成为饱学之士。僖宗乾符二年(875年),跋涉千山万水,远赴都城长安应试。所作《王者之道如龙首赋》策论,因立意高远,词采隽永而考中进士,誉满京师。自唐神龙至后唐天成的223年问,今福州、宁德两地仅有的36名进士中,林嵩是继"开闽进士"薛令之后闽东  相似文献   

18.
李群玉是湖南在历史上名见经传的第一位诗人,字文山,澧州(今湖南澧县)人,生于唐元和八年(公元813年),约死于唐咸通元年(公元860年)。由于他们出身卑微、仕途不显,未为当时所重,直到死后四十年,即唐昭宗光化三年(公元900年),才追踢进士及第。 《全唐诗》共收李诗三卷(卷五六八——五七○),凡二百六十三首。另外,还有些散佚的,如《唐人选唐诗(十种)·又玄集》所收《感旧》,《唐诗别裁》所收《送进士苗纵归紫逻山居》、《送李斐评事》二首等。历来认为他是一位出色的擅长抒写羁旅愁思的诗人。  相似文献   

19.
在《人民公安》杂志上读到的人物稿,大多都是“苦大 仇深”型的。这也难怪,咱们公安工作辛苦、危险,常常都要 无私奉献,能当上先进,特别是有资格上报纸、杂志的人, 大多都是些工作狂、苦行僧。可是,翻开《美丽女片警的快 乐人生》(改版后的《人民公安》第20期)一文,闯入视野的  相似文献   

20.
坐落在北京前门外大江胡同(原大蒋家胡同)的台湾会馆,现已修复.北京的各地“会馆” 是清代各省、府绅商为本乡进京赶考学子而建的.台湾会馆建于何年何月已无可考.清政府自1687年起,在台湾施行考举制,在县里考秀才、省里考举人,到北京考贡士,再经“殿试”考进士.清代汉族台胞考上文、武进士的共有29名.前107年出进士16人;后43年(即咸丰、同治和光绪年间)出进士13人.可见后4O多年台湾举子赴京赶考者大增.据此估计,北京台湾会馆有可能建于1851年至1894年之间,距今已10O至140年左右.1895年(清光绪二十一年)4月17日,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当天,在北京参加会试的台籍进士、举人联名上书都察院代奏:“今者闻朝廷割弃台地以予倭人,数千百万生灵皆北向恸哭,闾巷妇孺莫不欲食倭人之肉,各怀不共戴天之仇,谁肯甘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