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社会利益和冲突的多元化、社会主体关系的多元化、价值观与文化传统的多元化必然早致纠纷解决手段的多样化.而司法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司法部门并不可能将所有的诉讼案件及时地裁判.但现实中许多"小事"如得不到及时妥善解决,就有可能酿成"大事",给人民群众的安居乐业、社会的稳定和谐带来隐患.因此,在多元化解纷机制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必须完善公安机关调解机理、充分彰显公安机关调解的应有功能,从而为社会主体和纠纷当事人提供符合他们利益和偏好的、可选择的纠纷解决途径.这既是构建_和谐社会的需要,更是"以人为本"这一时代价值的回应.  相似文献   

2.
目前民间纠纷层出不穷,呈现出多元性、利益性、复杂性和调解难度大等特点,传统的公安调解方式已经无法完全化解纠纷。为适应时代要求,公安机关及时推出了“公调对接”调解模式,即将公安110接处警与社会矛盾纠纷调处中心对接,整合社会纠纷调解资源,主动发现,积极化解,超前预防社会矛盾纠纷,促进治安平稳、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3.
公安机关虽然不是专门的纠纷解决机关,但在日常警务活动中却承担了大量的纠纷解决工作。从公安机关解决的纠纷情况看,尽管大多数的纠纷所涉及的经济利益并不重大,法律关系也并不复杂,但这些纠纷大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暴力因素,因此可以将之归为一种社会危机类型。通过公安机关的及时介入,纠纷主体之间的冲突能够得到及时的干预,较好地避免纠纷被激化后转化为刑事案件的可能。从区域社会之内相对较为完整的纠纷体系角度来看,可以将警察解决纠纷机制的功能定位为一种纠纷(危机)干预机制。  相似文献   

4.
治安调解合理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公安机关的治安调解存在排斥型、应付型、包揽型三种基本类型,此种状态不利于民间纠纷的有效解决。为此,公安机关应当整合治安调解的内部资源及外部资源,建构公安机关内部的以及内外联合的纠纷解决有效机制,以提高纠纷解决的效率,克服解决纠纷的社会需求与警力不足的矛盾。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处置民间纠纷引起的警情是基层公安机关面临的重要日常工作。当前社会处于转型时期,社会矛盾日益复杂,公安机关处置民间纠纷面临新挑战。我国公安机关处置民间纠纷具有法律依据。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公安机关治安调解工作规范》,公安机关对民间纠纷引起的治安案件可以采取治安调解和治安处罚两种方式。对于其他民间纠纷,原则上应当由当事人协商或通过司法途径解决,公安机关不应当擅自介入,以防止在部门利益、地方利益驱动下,通过行政手段、刑事手段干预经济纠纷,破坏正常经济秩序。但对于违法私力救济行为侵犯了债务人的人身、财产权益,对社会治安秩序形成危害的,公安机关应当履行保护公民人身、财产安全的法定职责。  相似文献   

6.
构建诉讼与非诉讼相衔接的多元化行政纠纷解决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现有的行政纠纷解决机制在实践中存在着路径缺失、体系失调和机制分裂等缺陷,学界对引入"合意型"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也有着各种质疑.然而,现代行政纠纷的多样化,决定了只有多元化的行政纠纷解决机制才能满足社会主体对行政纠纷解决方式的多样性需求.为此,应当在完善现有行政纠纷解决途径的基础上,引入和解与调解等合意型纠纷解决方式,并充分重视行政纠纷在行政程序阶段中的预防和解决,由此构建一个诉讼与非诉讼相衔接的多元化行政纠纷解决机制.同时应该从微观上完善各个具体的制度设计,尤其是对行政诉讼和解与调解制度的立法设计.  相似文献   

7.
治安调解是我国法定的纠纷矛盾解决机制的重要一环,与其他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相比,具有独特优势,因其符合我国"和谐"文化的传统理念,具备特殊的人文、教育、迅捷、低成本等优势,成为新时期人民警察解决治安纠纷争议的常用方式,也是公安机关建构和谐社会发挥职能作用的重要体现。治安调解的社会效果直接取决于有效的调解工作模式,公安机关在依法调解的前提下,还应积极探索创新调解模式,最大限度地化解治安纠纷矛盾,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8.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利益格局调整加快,社会矛盾凸显,社会矛盾的敏感性、关联性、对抗性明显增强,有的转化为治安和刑事案件,甚至演变为激烈的群体性事件,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和谐和稳定,党委政府应清醒认识当前形势,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从完善调解机制、明确调解责任、调解重心下移、调解责任追究和队伍建设等方面着手,科学构建多元化“大调解”格局,及时把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以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  相似文献   

9.
公安机关应当在保卫国家安全、维护社会治安秩序的工作中,充分利用社会矛盾纠纷的调解网络,把复杂的矛盾纠纷分流到调处中心处理."公调对接"以社会矛盾纠纷的大调解机制为依托,有利于减轻公安基层民警的工作负担,有利于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的开展,有利于规范民事纠纷的调解主体,有利于提高社会矛盾纠纷的化解率."公调对接"应该朝着实质对接、规范对接、和谐对接的方向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10.
我国经济社会在加速发展和转型的过程中积聚了很多矛盾和问题,往往成为引发群体性矛盾的导火索。基层公安机关迫切需要采用多元化的解决纠纷机制来化解群体性矛盾。为此,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协商和解、人民调解、行业调解等解决机制的功能,运用多元化的方式和手段化解群体性矛盾,从而维护社会的稳定。  相似文献   

11.
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弊端”论之辨析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动合同法》和《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规定了诸多可以解除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情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不是"铁饭碗";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只是五种形式的合同之一,况且,《劳动合同法》还增加了企业解除合同和裁员的规定,不会导致用工机制僵化;所谓"人力资源成本的增加"实质上是一些违规企业承担了本来就应该承担的义务;《劳动合同法》向劳动者倾斜是实质公平的体现,但并不会因此不保护企业的利益,从长远看,企业和劳动者的利益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2.
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是新形势下维护社会治安秩序,实现社会治安良性循环的重大课题。应围绕"发案少、秩序好、社会稳定、群众满意"的总目标,立足社会治安防控的现实基础,按照防范严密、控制有力、全面设防的要求,通过构建"五大防控网络"、完善"五大警务机制"和整合"五大防控资源",不断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对社会治安实现全方位、全时空的防范控制。  相似文献   

13.
公安新闻宣传应坚持“警方立场”,以正确引导舆论和维护警方权益。公安机关新闻报道的“警方立场”,首先是对于报道的话语权的坚持,其次是从维护社会稳定、维护公共安全、服务服从公安工作大局的角度和高度考虑问题,分析形势,解说案例。最后是维护警察权威和警察形象,妥善应对警察形象危机。  相似文献   

14.
"另案处理"是公安机关在侦查过程中的一种案件处理方式,但在实践中缺乏有效监督,侦查权呈现日益被滥用的趋势。因此,应从立法上、技术上、制度上构建全方位的"另案处理"监督机制,促使检察机关内部形成监督合力,督促公安机关及时侦破案件,对犯罪嫌疑人进行依法追诉。  相似文献   

15.
透过弗瑞德曼的预言论,社会变迁对人类行为有以下影响:导致目的行为的可控性下降;导致对目的行为效果负主要责任的预言能力下降;削弱了个体试图对环境和自身控制的动机以致个体控制的尝试减少;导致人类行为普遍发生退行性变化。并认为,攻击行为的基本特征主要有两个,一个是理性和非理性特征;另一个是约束和非约束特征。  相似文献   

16.
新时代背景下,应更加注重法的价值对规范社会主体实现利益上的作用。若接续中外法理念将法的价值与利益联结思考进路,视法为规范社会主体实现利益的工具,则其关键价值在于正义、自由与秩序。正义作为社会主体实现利益的“可能性”,既维护了其既有利益,也保障了继续拥有实现利益的机会。自由作为社会主体实现利益的“可行性”,不仅确认了社会主体的生存资格、赋予了社会主体的发展动力,而且提供了社会物质资料生产与交换行动方式。秩序作为社会主体实现利益的“可得性”,能确保社会主体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实现利益。适时重解法的价值,可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寻得法理依据,为平衡社会诸利益提供“三个自由”标准,也能为补齐生态秩序短板提供理由与方法。  相似文献   

17.
科学发展观把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与引领经济社会切实转入科学发展轨道的历史使命、人民群众对党推动发展作用的认可程度、贯彻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紧密联系起来,赋予党的先进性建设以新的时代内涵。党的先进性建设要着眼于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理论、组织、作风和执政机制保证。要通过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拓展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思路,激发全党加强先进性建设的动力,并将其转化为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理论成果和制度成果。  相似文献   

18.
社会保险费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险制度的物质基础。拒不缴纳社会保险费的行为, 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和违法性,采用行政处罚不足以遏制其滋生蔓延。为保证社会保险费的及时、足额征收,必须运用刑罚手段制裁拒不缴纳社会保险费的行为。  相似文献   

19.
城镇化的关键是"化"掉农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实施城镇化战略中,许多地方忽视了城镇化的真正含义,在城镇化认识上出现种种误区,若不加以解决,不仅会拖延城镇化的进程,还会加剧我国社会矛盾.因此,推进城镇化战略应当转变观念,从引导和吸引两方面努力,把"化"掉农民作为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20.
"以人为本"具有多重人学意蕴。人的自我意识或主体意识,人的价值和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与创造作用,决定了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中心地位和核心作用;人的存在结构,决定了人与社会及宇宙、自然界的统一性及因果联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同时坚持人、自然和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