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煦 《小康》2023,(1):30-32
<正>“来安化,必须感受一下我们安化黑茶24小时茶生活,喝的是黑茶,吃的是茶食,走的是茶道,赏的是茶故事。”好客的安化人热情地欢迎着全国游客。绿意盎然的山水美景,一望无际的茶园碧海,独具茶文化特色的文化建筑,还有一阵阵似有若无的茶香弥漫在空气中……行人之间的问候,多是一句“恰(喝)茶客(去)哦”,这便是湖南安化黑茶特色小镇的初秋之景。  相似文献   

2.
李慧君 《小康》2023,(30):58-59
<正>立足于“古韵茶乡、田园松阳”的概念,松阳县深入挖掘茶文化、茶元素,集中展示松阳茶文化茶韵味,多元融合发展,让松阳茶文化内涵不断延伸,全力打造“中国有机茶乡”金名片。松阳坐落于浙江省西南部,全境以中、低山丘陵地带为主,四面环山,中部盆地以其开阔平坦称为“松古平原”,又称“松古盆地”,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松阳县始建于东汉建安四年(199年),分章安县南乡置松阳县,属会稽郡,是丽水地区建制最早的县份。时至今日,已有1800多年的建县历史,多种民俗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很好地传承下来,  相似文献   

3.
<正>品茶思源,因茶结缘,茶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中华民族"和合"文化的智慧。台湾茶文化与大陆茶文化一脉相传。追溯两岸的"茶缘"历史,早在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福建安溪乡民就开始入垦台湾,选择有山有水,地形与安溪相似的地方拓荒种茶。清嘉庆三年(1798年),大量的安溪人移居台湾,带去了茶苗,也带去了安溪的茶俗。台湾茶文化发展至今已有200多  相似文献   

4.
中国茶文化是祖先创造的宝贵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从中国茶和茶文化的发展,以及中国茶和茶文化的生态功能、经济功能、社会功能、文化功能、养性健身功能等五个方面加以分析,对中国茶产业发展进行思考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
湖南省益阳市是我国重点茶产区,茶产业是益阳的一个传统优势产业。据史料记载,益阳种茶已有千余年历史。早在唐朝时,安化“渠江薄片”就被列为宫廷贡品,在全国享有“唯茶甲于诸州(县)”的美誉。明清时期,有茶行数百家,资江两岸呈现“茶市斯为最,人烟两岸稠”的盛况。  相似文献   

6.
1938年,为振兴中华茶产业,受当时中国茶叶总公司委派,毕业于法国巴黎大学的范和钧先生与毕业于清华大学的张石城先生带领90多位来自祖国各地的茶叶技术工作者前往热带雨林深处的勐海县筹建茶厂。在总结吸收传统普洱茶产制工艺基础上,引入了机械制茶技术和设备。1940年,勐海茶厂(原名佛海茶厂)正式建成投产,从而揭开了中国普洱茶历史的新篇章。六十六年的不懈努力,勐海茶厂已成为当今首屈一指的普洱茶生产企业,大益普洱茶也因此成为茶叶行业中的著名品牌。云南七子饼茶和现代普洱茶人工后发酵陈化工艺的巨大成功,无不体现了勐海茶厂对普洱茶行业发展的卓越贡献。今天勐海茶厂已经步入了规模发展时期,拥有占地380亩的普洱茶综合加工厂,遍布各乡镇的茶叶收购组和茶叶初制所,以及重要原料保证的巴达、布朗山两个万亩绿色生态茶叶种植基地。大益普洱茶作为普洱茶顶尖产品,其大益七子饼茶(7572、7542、7262、7592、8582、8592、7672、7562等)、勐海沱茶、普洱沱茶、普洱砖茶、女儿贡茶、宫廷普洱等,几十年来一直被业内推崇为经典普洱茶的代表,成为无数茶人竞相收藏的普洱茶珍品。一心只为做好茶,大益茶人专注于现代普洱茶的科学研究与发展,为追求自然健康的更高生活品质,将继续创造更多的云南普洱茶经典。  相似文献   

7.
<正>石濡非,六堡茶制作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潜心钻研六堡茶制作技艺,弘扬六堡茶文化,把黑石山茶厂打造成集茶叶种植、研发、生产、加工和销售于一体的综合性企业。由于致力于传承和发展六堡茶制作技艺,2017年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4月30日一早,苍梧县六堡镇黑石山茶厂的茶园雾气缭绕,石濡菲冒着雾气,背着箩筐,忙着采摘茶树的嫩芽。随后,石濡菲将刚采摘的茶叶带回茶厂,为茶客现场  相似文献   

8.
正从2013年首届两岸茶文化论坛在四川乐山峨眉山市举办至今,两岸茶界精英每年都如约相聚品茗论道。两岸同根同源、同文同宗,茶文化一脉相承,千百年来,名茶、名山、名水、名人、名胜,孕育出历史悠长、底蕴丰富的中华茶文化,茶已成为中国经济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台湾同胞种茶、饮茶、品茶的过程,充分体现了台湾历史是中国历史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9.
中国茶文化底蕴深厚,内涵磅礴。茶是中国人生活中的必需品,人们常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由此可见,茶在中国文化和日常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国茶文化具有明显的特征,首先是茶文化的民族性,其次是茶文化的历史厚重感,第三是茶文化本身孕育着鲜明的和合思想。因此,在新时期要大力弘扬中国茶文化之精神  相似文献   

10.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十项基本原则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苑利  顾军 《学习与实践》2006,(11):118-128
作为一种活态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物质类文化遗产有着很大不同。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必须秉承以下十项基本原则: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物质化”原则;②以人为本原则;③整体保护原则;④活态保护原则;⑤民间事民间办与多方参与原则;⑥原真性保护原则;⑦多样性保护原则;⑧精品保护原则;⑨濒危遗产优先保护原则;⑩保护与利用并举原则。  相似文献   

11.
蒙古族茶文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盛明光  塞树林 《前沿》2010,(13):125-129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分支,其形成与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本文以蒙古族茶文化研究为例,对蒙古族饮茶的历史及其发展的茶文化进行探讨,一则探索蒙古族茶文化自身的内涵与外延的演变规律,二则对蒙古族茶习俗事像进行一定的理论阐释,希望有助于对蒙古族饮食文化特点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安化县位于湖南省中部,雪峰山北端,资水中游,全县总面积4950平方公里,人口96万,是一个集山区、老区、库区于一体的农业大县,境内山清水秀,沟壑纵横,气候、地理条件十分优越,是茶叶生长的理想之地,茶叶生产一直是安化农村经济中的传统产业,同时又是极具活力的新兴支柱产业。历史悠久资源独特“茶市斯为最,人烟两岸稠。”安化种茶历史悠久。唐代杨晔在《膳夫经手录》中说,安化渠江薄片“以多为贵”,享誉全国。清同治《安化县志》记载,始于元末明初的安化黑茶在明朝万历23年就被朝廷定为官茶,清朝中叶的安化红茶作为“湖红”的代表,与安徽的祁…  相似文献   

13.
湖南省益阳市是我国重点茶产区,茶产业是益阳的一个传统优势产业。据史料记载,益阳种茶已有千余年历史。早在唐朝时,安化"渠江薄片"就被列为宫廷贡品,在全国享有"唯茶甲于诸州(县)"的美誉。明清时期,有茶行数百家,资江两岸呈现"茶市斯为最,人烟两岸稠"的盛况。解放后,安化独创的黑砖茶是国家定点生产的计划商品,成为边疆少数民族的生活必需品。全国25家边销茶定点企业益阳就占了5家,  相似文献   

14.
六大茶山,不仅生长着千年不老的古茶树,更重要的是在那里尘封着普洱茶厚重的历史和久远的茶文化。走进古茶山,除了想亲身体验普洱茶文化的气息与氛围外,更多的是想亲身去验证一些书面知识与现实之间是否吻合,因为在我所阅读过的相关普洱茶的著述中,总存在着许多疑惑。特别是普洱茶再度兴起的时候,各自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关于普洱茶更是众说纷纭,让人莫衷一是……  相似文献   

15.
武夷山茶百戏,一个失传已久的古代点茶、斗茶文化的技艺,如今却在章志峰的努力下使之重现,中国的茶文化技艺又增添了绚丽的一笔。 仅用茶水显现的文字和图腾 茶炉、茶瓶、茶筅、茶罐(合)、茶盏、盏托、茶巾、茶杓、水盂……这些点茶、分茶的道具着实让初次接触茶百戏的笔者有些眼花缭乱。而这些道具都分别类、整齐地摆放在“茶百戏传承人”章志峰的家里。 “点茶是用沸水冲点抹茶,并打成泡沫饮用的饮茶方式。斗茶是评比茶叶品质和比试品饮技艺的一种活动。分茶是能使茶汤形成图案的一种特殊技艺。”说起茶百戏,章志峰总是难掩内心的激动:“茶百戏兴于宋朝,而出现的时间则更靠前。它是一种能使茶汤纹脉形成物象的古茶道,特点就是仪用茶和水,不用其他的原料就能在茶汤中显现出文字和图像。茶百戏是中国珍贵的文化遗产和稀缺的茶文化资源。但是元代以后分茶逐渐衰落,自清代至今未见详细文献记载。”  相似文献   

16.
少数民族地区博物馆建设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播、继承与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居民集聚的中心城镇地区,"活态"博物馆建设对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发挥着不可代替的作用。从民族地区博物馆建设的现状、"活态"博物馆建设的意义与路径,以及文化传承的长效机制角度出发,研究"活态"博物馆建设与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内在机理。  相似文献   

17.
<正>一叶茶扬名一座城,信阳毛尖茶之于信阳便是如此——信阳毛尖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信阳市乃“中国毛尖之都”,茶与城相映生辉。在新时代的前行路上,二者更当同频共振。如何更好地保护信阳毛尖品牌、推动信阳毛尖茶产业高质量发展?2023年12月1日,《信阳市信阳毛尖茶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施行,从品牌保护、产业发展、文化传承和法律责任等多个维度出发,为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要把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做好”的重要论述、助推茶乡信阳实现绿色崛起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支撑。  相似文献   

18.
茶是中国的“国粹”。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创造了灿烂的茶文化。中国各少数民族的茶文化是这一文化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汉族的茶文化相比,无论是茶的种类,茶的制作,还是饮茶习俗和茶的功能,都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是充满生机,极富个性的茶文化。一、少数民族饮茶习俗的起源与传播1、起源据一些学者考证,我国首先利用和生产茶叶的,不是中原的华夏族,而是南方少数民族。陈祖梁、朱自报先生考证了神农氏发现茶叶的传说,认为“神农”是被称为“三苗”、“九黎”的一个生活在南方的氏族或部落,神农氏族或部落最早…  相似文献   

19.
栟茶印象     
在长江之畔、黄海之滨的江苏省如东县有个1400多年历史的古镇,名叫拼(ben)茶。近日,受朋友之邀,我踏访了从未去过的拼茶镇。据介绍,远古时期,栟茶这片土地静静地沉睡在大海中,经过斗转星移,聚沙成陆,才成为今日的沧海桑田。历史厚重的耕茶文化栟茶处处渗透着漫漫的文化积淀。从古到今,古镇经历的不仅是时代的变迁,更是文化的交融。宋代名相范仲淹在这里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句。  相似文献   

20.
中国茶事     
《小康》2023,(1):24-25
<正>茶,一片神奇的东方树叶,陪伴和承载着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茶,为国饮,发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盛于宋,传播四海于明清,这是人们最熟悉的中国茶史。不过,时间仍在飞驰,新的历史篇章正在书写。北京时间2022年11月29日晚,我国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在摩洛哥拉巴特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7届常会上通过评审,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