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政策瞭望》2023,(6):20-22
<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科技特派员制度作为科技创新人才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工作进一步抓实抓好。围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浙江省委、省政府关于科技特派员工作的部署要求,杭州市自2005年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以来,立足项目化管理,强化组团式服务,推进全链条协同,采用“政府主导、科技牵头、部门联动、特派员服务”的方式,逐渐形成了科技特派员工作的“杭州模式”,为乡村振兴聚合多元动力。如今,  相似文献   

2.
正宁政办规发[2020]14号各市、县(区)人民政府,自治区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特派员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国务院部署,进一步坚持科技特派员制度,完善政策体系,创新服务机制,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在促进创新驱动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脱贫攻坚中的重要作用,促进科技资源向基层流动,开创新时代我区科技特派员工作新局面,制定本意见。  相似文献   

3.
习近平同志指导福建省南平市创立科技特派员制度并向全国推广。科技特派员制度创立20多年来,习近平同志始终指引着科技特派员制度不断创新发展。文章重温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特派员制度的重要论述,总结了南平市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实践经验。文章提出新发展阶段科技特派员要担负新的使命,通过兴业赋能、扶智赋能、文化赋能、生态赋能、善治赋能,更好服务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4.
《政策瞭望》2023,(6):62-65
衢州市柯城区紧盯乡村发展人才短板,强化科学创新与农业农村的有效衔接,坚持“在创新中谋发展,在发展中谋均衡”,紧握科技特派员制度这一有力抓手,激发科技特派员服务热情和创新创业活力,让农业科学技术在田间地头上真正实现“逐梦乡村添活力,聚力共绘振兴图”。一、稳中求变,全力探索派驻工作新模式为发挥科技特派员“科技强农”精准滴灌效应,在坚持既有的行之有效做法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5.
《政策瞭望》2023,(6):42-45
<正>共同富裕,产业是基础,科技是支撑,关键在人才。2003年实行科技特派员制度以来,一批批科技特派员奔赴乡镇、农村一线,年复一年、风雨无阻地在三衢大地上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开展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培训,为衢州市共同富裕和乡村振兴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与人才支撑。2003年浙江省委、省政府启动科技特派员工作试点,2005年衢州市全面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  相似文献   

6.
《政策瞭望》2023,(6):4-10
浙江科技特派员制度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亲自倡导、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要制度,是科技助力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的一项创举,凝结着习近平总书记对“三农”工作的深邃思考和战略考量。20年来,浙江省委、省政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创新深化推动浙江科技特派员制度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截至目前,全省累计派遣科技特派员3.9万人次,累计投入财政经费15.36亿元,其中省级财政资金5.98亿元.  相似文献   

7.
《政策瞭望》2023,(6):48-50
自2005年台州市全面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以来,始终把科技特派员工作摆在农业农村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注重发挥科技特派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支撑与示范作用,在人员选派、资金保障、政策激励、评比表彰等各个环节上出实招、抓落实,并取得较为显著的成绩。据不完全统计,到2022年底,省市县三级科技特派员累计实施各类各级科技计划项目1012项.  相似文献   

8.
《政策瞭望》2023,(6):35-38
科技特派员制度实施20年来,绍兴市聚焦产业转型、乡村振兴对科技、人才的需求,积极推进科技特派员“团队式下派、多元化服务”机制建设,服务地方经济成效明显,成为地方新型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生力军。全市累计下派省市县三级科技特派员团队209个、1521人次,先后有109人被授予省优秀科技特派员.  相似文献   

9.
《政策瞭望》2023,(6):53-55
<正>文成县是浙江省科技特派员下派最多的山区县之一,2003年全省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以来,省市县相继派出科技特派员387人次到文成县指导科技扶贫和乡村振兴工作。科技特派员入驻文成县以后,坚持扎根农村、情系农民、服务农业,让新品种在一线中试,让先进技术在一线推广,让科技成果在一线转化,以科技项目为主抓手,帮助农民开启了一扇扇致富之门,有力地推动了文成县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0.
《政策瞭望》2023,(6):26-29
<正>科技特派员制度实施20年来,温州市依靠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激发农业农村发展动能,科技特派员瞄准“党的‘三农’政策的宣传队、农业科技的传播者、科技创新创业的领头羊、乡村脱贫致富的带头人”的定位,全面实现人才下沉、科技下乡、服务“三农”,聚智聚力打造科技特派员制度市域样板。  相似文献   

11.
《政策瞭望》2023,(6):17-19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要坚持把科技特派员制度作为科技创新人才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工作进一步抓实抓好”的重要指示为根本遵循,按照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视察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时提出的“既是一个科研单位,又是一个农业单位”的战略定位和担当“科技兴省、科技兴农”两大使命的要求,积极响应浙江省委、省政府的号召.  相似文献   

12.
《政策瞭望》2023,(6):45-47
<正>舟山市围绕“蓝色经济”发展,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为契机,助力乡村振兴、海岛共富,全市累计下派省市县三级科技特派员1000余人次,实施特派员项目500余项,建立科技示范户1000余户,解决生产技术难题7000多个,推广新技术600余项,引进新品种450余个,推动全市“一条鱼”产业越做越大,  相似文献   

13.
《政策瞭望》2023,(6):11-14
今年是浙江省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20周年。浙江大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积极响应浙江省委、省政府号召和要求,围绕国家战略和区域需求,把做好科技特派员工作作为立足浙江、服务社会的重要抓手,积极探索发挥科技和人才优势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路径,构建高校赋能乡村全面振兴、共同富裕的“浙大方案”。  相似文献   

14.
《政策瞭望》2023,(6):30-32
湖州市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迭代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全力破解农村缺人才、农民缺技能、农业缺项目等瓶颈问题,科技赋能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取得积极进展。一、做法成效“三对接”确保精准选派,在全省率先向二三产业拓展。探索建立与区域发展相适应、与产业需求相匹配的科技特派员精准选派模式,在全省率先将科技特派员服务领域拓展到工业和服务业。一是对接“供和需”多向选。  相似文献   

15.
刘海丽  孙鸣泽 《乡音》2023,(7):20-21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了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奋斗目标,明确了新时代新征程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主攻方向,提出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大任务。省委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科技是农业发展的重要引擎,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有力保障,支撑引领着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为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助力乡村振兴,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6.
周光耀  张晨影 《创造》2024,(4):34-38
<正>体制机制创新是乡村振兴的强力引擎和重要抓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指出:“做好2023年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要强化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构建梯次分明、分工协作、适度竞争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强化政策保障和体制机制创新。”在风险社会与智慧时代的双重背景下,技术赋能提升了基层治理能力,对脱贫攻坚的模式创新进行了有效探索,为乡村振兴体制机制的系统创新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政策瞭望》2023,(6):51-53
丽水市作为浙江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的首批试点,20年来始终坚定不移以习近平总书记对科技特派员制度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坚持人才下沉、科技下乡、服务三农,探索出一条“政府主导推动、专家发挥作用、群众脱贫致富”的山区创新发展路径,在全省率先实现科技特派员乡镇街道全覆盖,形成了“乡乡都有科技特派员派驻,村村都有科技特派员服务”的农村科技特派员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8.
于靖园 《小康》2023,(13):26-27
<正>“科技特派员”制度发源于福建南平,在全国得以推广。历经20多年的探索实践,如今形成了蓬勃发展态势,迸发出强大的生命力。“有问题就问特派员!”在乡村振兴的路上,越来越多的南平老百姓把这句话当成了口头禅,而这种深深刻在骨子里的信任也让科技特派员肩上的担子更重了。福建省南平市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大市,70%以上人口在农村。上世纪90年代后,原有以粮林为主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南平的传统农业面临重大挑战。  相似文献   

19.
在广袤的之江大地上,活跃着一支科技特派员队伍,他们入乡村、进田野,宣讲惠民政策、指导春耕秋收、提供咨询帮扶,把科研论文写在田间地头,把科技致富的种子播撒在沃野山川,成为促进乡村振兴、助力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20.
《政策瞭望》2023,(6):39-41
2003年,金华市在全省首批试点科技特派员工作并全面推开,20年来成功打造了一支面向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主战场,扎根基层、服务产业的科技特派员“铁军”,累计选派科技特派员(团队)1300余人,建立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基地)166个,组建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120个,点对点指导近1500个村,组成帮扶对子1300余对,推广新技术、新品种近3000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