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求知》2020,(6)
正推进新基建要注重五个协同一是注重新基建与传统基建协同发展。传统基建和新基建则要协同发展。新基建要为传统基建赋能,传统基建要为新基建提供底盘支撑。这就要求既推动增量传统基建与新基建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实施,也要加快推动存量传统基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从而整体推动基础设施升级换代。二是注重新基建与新产业协同发展。新基建是为新产业服务的。  相似文献   

2.
潘教峰  万劲波 《瞭望》2020,(17):25-27
自中央提出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以来,新基建相关领域及产业备受各方关注。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一季度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16.1%。其中基础设施投资(不含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下降19.7%。但从已发行专项债的项目投资结构来看,电子信息/互联网/大数据、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冷链物流等“新基建”项目占比已从2019年的0.6%显著提升至2020年2月的14.8%。尽管新基建投资在固定资产投资中占比仍较低,但更具成长性和创新性,对供给侧与需求侧同时发挥渗透、融合、带动作用。  相似文献   

3.
以新基建推动资源型地区高质量转型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新基建带动资源型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是资源型地区顺应全球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关键举措。一是可以利用新基建改善资源型地区创新要素禀赋,提升创新资源配置效率,激发创新要素活力,以加快资源型地区创新驱动发展;二是可以利用新基建变革资源型地区传统产业生产方式,并通过新基建带动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推动资源型地区产业转型升级;三是可以利用新基建提升资源型地区政府治理能力和市场配置作用以深化市场机制改革,促使资源型地区尽快融入开放统一、有序竞争的市场环境,为地区经济高质量转型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4.
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蔓延、我国内外挑战叠加的形势下,"新基建"被推到稳经济、保增长、能够撬动中国新经济、点亮未来经济的最前沿。习近平总书记4月23日在陕西考察时再次强调"要坚定信心、保持定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做实做强做优,推进5G、物联网、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建投资",着力壮大新增长点,形成发展新动能。抢抓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机遇,充分发挥好其对稳形势、促增长、调结构的引擎作用,对于推动天津应对疫情冲击和经济下行压力。  相似文献   

5.
社区更新微基建是面向高品质生活,有效满足社区居民"最后一公里"需求的小微型基础设施服务体系。社区更新微基建,对上海建设韧性城市、做好"六稳"工作和落实"六保"任务、发展中小企业以及提高社区居民生活品质具有积极意义。因此,要在明晰建设重点的基础上,以人民城市重要理念为引领,统筹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注重政府、社会、市民等各方力量积极参与,加快推进社区更新微基建。  相似文献   

6.
潘教峰  万劲波 《瞭望》2020,(16):39-41
中国是基础设施建设大国,但人均基础设施存量仅相当于发达国家的20%~30%,发展前景广阔。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新科技及其应用创新催生新一代基础设施,开辟了基础设施建设的新空间。从中长期趋势看,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城镇化、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和数字化转型是新基建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7.
陶明 《瞭望》2020,(19):38-39
在统筹疫情防控与复工复产达产背景下,中国新基建正在按下加速键。计划于今年6月底建成的青海-河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是我国第一条专为清洁能源外送而建设的特高压通道。工程建成后,预计每年可向华中地区送电400亿千瓦时,将有效缓解豫南地区供电紧张、防治中东部地区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8.
刘琳 《瞭望》2020,(7):31-33
当一众白衣天使奋战在抗疫一线时,抗疫基建也紧锣密鼓启动了步伐。2月8日,武汉雷神山医院开始收治第一批新冠肺炎重症病人。为解决众多患者一床难求之危,武汉雷神山医院、火神山医院仅耗时十天建成并投入使用,带给前期难以人院病人生的希望,也让全世界再度看到中国基建的力量。多位接受记者采访的专家表示,疫情之后,基建作用将进一步凸显,投资增速将比2019年有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9.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经济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应用愈加广泛,其影响力和内在优势也逐渐显现。人工智能技术由于其特征与城市治理目标的契合,开始被引入城市治理领域,并在融合和应用中推动城市治理转型。人工智能在城市治理中应用可能存在信息不对称风险、数据不开放风险、主体不平衡风险和技术不确定性风险。转变城市治理理念和技术理念、健全治理体系和政策规划、建立健全防控体系、拓宽多元主体参与等,有利于保障人工智能技术在城市治理中应用的合理性、合法性、平衡性和协同性,也是推动城市治理智能化和现代化实现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0.
从工业化到数字化,中国的城市发展与治理开始直面工业革命的多重转向。数字城市是指城市的可计算性,在城市治理中,数字化转型包括信息适应型治理、数据应用型治理与算法引领型治理等三个阶段的内容。由于贫困的相对性,任何剥夺能力与权利的治理都有可能使城市居民陷入贫困。数字城市反贫困要畅通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技术通道,降低城市生活的数字门槛,分享城市数据红利;从城市权利的角度,基于计算的治理需要拓展城市权利的获得路径,防范城市数字化转型对于权利的计算,从信息均衡、数据共享到差异共存等三个方面实现城市数字化转型。  相似文献   

11.
<正>近年来,围绕中央对城市建设和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提出的以提升治理能力和市民获得感为核心的"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已经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新理念。新型智慧城市实现国家与城市协调发展的新生态"新型智慧城市以为民服务全程全时、城市治理高效有序、数据开放共融共享、经济发展绿色开源、网络空间安全清朗为主要目标,通过体系规划、信息主导、改革创新,推进新一代信息  相似文献   

12.
伴随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发展,城市发展由竞争走向合作将成为新常态。面对影响区域合作的因素和障碍,我国区域一体化发展应以城市合作为突破口,尤其要关注地级以上城市为主体的合作。  相似文献   

13.
城市基层党建能否引领新结构是城市基层党建的新使命。我们必须探索党建引领新结构的逻辑、路径与机制,为巩固和厚植党的执政基础、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社会秩序奠定坚实的政治保障。城市基层党建要从经济维度、社会维度、关系维度、心理维度来不断地读懂正在深刻变化的社会,通过党建引领新物权结构、新群体结构、新交往结构、新需求结构,实现对社会的整合和引领,以此来协调党与社会关系,巩固党在城市社会的执政基础。  相似文献   

14.
主持人语     
<正>当今时代正在走向互联网+人工智能时代。如果说互联网+法学这一互联网时代法学的新命题、新挑战的核心是数据运用与数据安全的研究,如果说人工智能法学这一人工智能时代法学的新命题、新挑战的核心是人工智能算法运用与算法安全的研究,那么可以说,互联网+人工智能法学这一新命题、新挑战的核心就是数据运用与数据安全、人工智能算法运用与算法安全相互交织为一体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陈柳钦 《学理论》2008,(16):16-19
健康城市从概念的提出,到指标质量体系的确认,以及健康城市建设的过程无不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体现出城市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现。健康城市:城市发展的新追求。健康城市的内涵是丰富的、动态的。建设健康城市,需要从实际出发,不断发现、认识和控制健康影响因素。持续开展健康促进行动,从而不断提升市民健康素质和整个城市的健康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6.
高校基建腐败屡见报端,发生于基建流程的各个环节,危害和影响都十分巨大。基建腐败的手法多种多样,究其原因,既有相关人员自身道德素质不高,自律心不强的原因,也有体制不健全,监督、惩处机制不完整的原因。因此为了遏制高校基建腐败的发生,要从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完善权力监督机制、完善管理体制改革、加大腐败惩处力度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7.
<正>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给城市管理带来新挑战。一是政府统揽社会服务和治理,忽视社会自治。事实上,中央在2004年就提出社会管理的新格局是党委领导、政府指导、单位负责、社会参与。现实却是社区居委会仍然行政色彩浓厚,村民委员会也仍未真正发挥作用。二是社会协同不足。民政部最新数据显示,在有关部门登记在册的社团组织是56万个,而没有登记在册的有三四百万个。数量如此之多,我国却没有一部《社会组织法》来保护和规范社团组织  相似文献   

18.
我国的"城市新贫困"问题呈现代际传递、人口老龄化及机会公平剥夺的新特征。对"扶贫"现状的反思呈现了当下城市新贫困"治理"之弊;将"扶贫"等同于"治理",因而城市新贫困治理的理念缺失、主体单一、模式僵化,"扶贫"始终耽于"授人以鱼"的困囿。循由价值反思—主体重构—路径创新的逻辑进路设计建造城市新贫困的治理之道,关键在于秉持公平正义价值观构建多元主体合作共治的城市新贫困治理制度体系、以解决就业为导向激发城市新贫困群体个体潜能。  相似文献   

19.
2020年春季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对国家乃至世界的人类安全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如何让人工智能、大数据、智慧城市、城市大脑、物联网等前沿科技在此类突发公共事件以及重大自然灾害和安全生产领域更好地发挥作用,起到事前预警预防、事中追踪搜集数据支持决策、事后恢复重建的作用?我们认为一是要尊重人的智慧,坚持人机结合、以人为主的观点.  相似文献   

20.
在战略机遇与社会矛盾凸显相互混搭与对撞的当代中国社会空间结构中,城市新移民问题已成为探讨和审视很多政治社会问题的一个切入点。相对剥夺感是任何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都难以规避的一种伴生现象,但相形之下,来自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关系等诸多维度的社会排斥,则是诱发城市新移民相对剥夺感生成及助推社会矛盾累积的重要根源。因此,城市新移民相对剥夺感的克化之道,应是在现代性平台上设法谋划建构一套体现正义和包容性的制度,消除排斥性增长,提高城市新移民的"可行能力"和推崇宽容的政治文化,促进城乡文化的双向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