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面对自然与精神的技术理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然生态危机来自社会生态危机,正是有了“文明”,自然生态危机才有实现的可能。我们在寻求救治生态危机时恰恰用“文明”作为救治“手段”,表明人们的思维陷入非此即彼的二值逻辑中。人文精神靠技术理性辨证地发展;技术理性在人文精神中物化、异化,目的、手段及其功利主其要素。自然技术化、社会技术化、人性技术化正是地球人类全面生态危机的根源与表现。  相似文献   

2.
生态文明教育的三个维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广庆 《理论月刊》2013,(1):163-165
由生态危机所引起的人类社会关系的失衡使人类文明在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后,走向生态文明成为必然。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要充分认识生态文明的社会本质;要从古今中外的历史文化中寻找生态文明的有益思想;要按照人的思想行为发展规律,培养人的生态意识,促进生态文明意识的社会传播和个人生态文明观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正>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坚持“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的社会经济发展原则,“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可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了当前中国政府的法定职责、发展战略与改革任务。然而,由于资源危机、环境容量不足、生态系统脆弱等原因,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正处在“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困难时期”。为了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4.
从已经和将要遭遇的生态危机出发,本文着重思考的是:(1)人在经济上的恶噬性,乃诱发生态危机的因由之一;(2)人在文化上的自大性,乃诱发生态危机的因由之二;(3)人在政治上的贪权性,乃诱发生态危机的因由之三。从避免大的危机着想,必须重塑社会与人的文明理念:既要占有自然,又要补偿自然;坚持占有与补偿同一的原则,推动知识经济彻底转变到生态经济的发展轨道上来,在根治人的社会劣根性的基础上,整合历史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之结果,以开启一个全人类的建设生态文明的新时期。  相似文献   

5.
生态危机是生命教育的基本背景,人类若要避免各种危机,必须从青年生命教育做起。青年生命教育以生态文明未来建设者的青年为教育对象,是生态文明对教育的需求,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途径。在我国,近年来努力开展青年生命教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对生命的认识、生命观的认识上与生态文明的要求等方面,与预期还存在一定差距,现状还不容乐观。生命教育中应树立"生态人"教育目的观、"天人合一"的生命观、生态道德观、可持续发展观和生态幸福观,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应为生命教育创造生态教育环境。  相似文献   

6.
从已经和将要遭遇的生态危机出发,本文着重思考的是(1)人在经济上的恶噬性,乃诱发生态危机的因由之一;(2)人在文化上的自大性,乃诱发生态危机的因由之二;(3)人在政治上的贪权性,乃诱发生态危机的因由之三.从避免大的危机着想,必须重塑社会与人的文明理念既要占有自然,又要补偿自然;坚持占有与补偿同一的原则,推动知识经济彻底转变到生态经济的发展轨道上来,在根治人的社会劣根性的基础上,整合历史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之结果,以开启一个全人类的建设生态文明的新时期.  相似文献   

7.
自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和中共十七大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以来,无庸置疑,在全国范围内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生态文明建设,确实取得了有目共睹的巨大成就;但也无庸讳言,科学发展观的某些方面,特别是生态文明建设,在某些地区也明显存在长期停留在口头笔头、而实际上贯彻落实非常不力,以及科学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欠账太多而积重难返的问题。这使许多地区生态环境“局部好转,整体恶化”,存在发生重大生态危机的隐患,长远而言必定影响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因此,我们目前亟需从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高度,全面审视和空前重视生态危机隐患。  相似文献   

8.
王洪彬 《人民论坛》2013,(8):212-213
生态社会主义认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是摆脱生态危机的基础,资本主义制度是全球生态危机的根源,依靠具有“生态意识”的人民大众力量才能摆脱生态危机,摆脱生态危机还应具有全球图景。中国可借鉴其中合理的主张,正确处理发展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坚持科学发展观,积极促进全球范围内摆脱生态危机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9.
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与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生态文明是基于生态危机、反思传统发展观念而进行的理性选择.把生态建设上升到文明的高度,是我们党对人类文明趋势认识的不断深化.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有效途径之一,可逐渐缓解我国资源、环境的"瓶颈"制约,减缓生态环境的破坏速度,使我们摆脱能源危机、生态危机和生存危机,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袁欢 《新东方》2024,(1):83-88
生态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均在生态与社会主义的有机结合上作出了一定探索,推动着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与绿色运动的发展。通过将二者进行比较不难发现,虽然二者均以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主义社会为目标,但在指导思想、致力于解决的矛盾问题以及实现生态目标的方式途径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生态社会主义以“生态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入阐释了“资本主义两重矛盾”,并在具体实践中走上了改良折中的“第三条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在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的指引下,为解决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做出生态贡献,形成了符合我国国情的特色路径。历史与现实证明,只有彻底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才能彻底解决生态危机。  相似文献   

11.
曹斌 《前沿》2014,(7):166-169
党的十七大创造性地提出“生态文明”,在大学生中开展基于生态文明理论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是贯彻落实十七大的精神要求,也是新形势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代性要求。本文针对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缺乏针对性、层次性和实效性等问题,从生态文明理论的形成出发,提出了生态文明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应用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并依据生态文明创新性地提出了自然观、生命观、发展观、民族观、宗教观和祖国观的“六观”教育,分析了民族院校开展“六观”教育的特殊优势。基于生态文明视阈下“六观”教育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拓展、补充和完善,民族院校为这一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坚实的研究平台和丰富的人才资源。本文希望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其是提高民族院校该项工作的实效性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2.
李玉环  李玉梅  郭晓璇 《传承》2013,(12):106-107
盘剥自然的近代工业文明发展范式创造了源源不断的物质财富,同时衍生了蔓延全球的生态危机。引领道德发展方向的高校应责无旁贷承担起培养敬畏自然、善待生命、尊重生态系统的“理性生态人”的历史使命。高校生态道德教育课程设置直接关系到教育目标的实现。通过开设合理规范的显性课程、重视隐性课程、开展活动课程等途径实现课程设置的科学化、合理化、综合化和规范化。  相似文献   

13.
盘剥自然的近代工业文明发展范式创造了源源不断的物质财富,同时衍生了蔓延全球的生态危机。引领道德发展方向的高校应责无旁贷承担起培养敬畏自然、善待生命、尊重生态系统的“理性生态人”的历史使命。高校生态道德教育课程设置直接关系到教育目标的实现。通过开设合理规范的显性课程、重视隐性课程、开展活动课程等途径实现课程设置的科学化、合理化、综合化和规范化。  相似文献   

14.
李业才 《前沿》2009,(8):119-124
“大自然-社会-心理”可视为一个巨型的广义生态系统,平衡时各自充满生机活力,一切皆自然;失谐时,则反之:表现为环境恶化(生存危机、大自然生态危机),世态疏离(生活失衡、社会生态问题)和心态迷失(生命迷失、心理生态问题)。历史与逻辑相统一地省思这种广义生态及其危机,教育成为关键。复归自然,教育救治。  相似文献   

15.
毛明 《求索》2008,(7):185-187
一方面,深层生态学的桂冠诗人加里·斯奈德深受蕴含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自然观、生态观的影响,另一方面,他又站在现代生态理念的高度对中国古代自然观、生态观进行了批判:生态观与生态实践脱节,不了解真实的自然—“荒野”,“自然书写”以人类为中心。在批判中,斯奈德阐述了自己的自然观与生态观:大自然是“野”的而不是“自然”的,界定人与自然的关系要从生态系统的规律出发而不是从人的审美和伦理需要出发,重建和谐生态需要的是在人类社会中建设生态文明而不是个人审美超越。  相似文献   

16.
梁富荣 《传承》2014,(10):88-89
当前,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日益加剧,人类正面临着非常严峻的生态危机。党的十八大报告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分别对生态文明建设和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提出了具体要求,这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危机思想的继承、发展及超越。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危机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生态危机理论体系、世界生态社会构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及实现"美丽中国"的中国梦,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具有丰富的内涵,为人类走出生态危机提供了根本方法,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制定更为完善的生态补偿制度,构建科学合理的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规划,注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性和协调性,充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相似文献   

18.
一、生态危机向人类亮出了“黄牌”所谓生态危机,是指由于人类的不合理活动导致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破坏(如生命维持系统的瓦解)而产生的一系列危害人类利益甚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人类与其自身与周围自然环境的统一所形成的生态  相似文献   

19.
“北北京浅山区”作为城市后花园、山区门面,是首都生态文明建设的晴雨表、城市建设发展的第一道生态屏障。目前,全市大力推动浅山区生态涵养保护工作,建议将此项工作提档升级为“北京湾生态带”建设。  相似文献   

20.
杨帅  温铁军 《探索与争鸣》2022,(1):51-62+178
在全球化危机和疫情冲击的双重影响下,中国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试图改变过去对外依存度过高条件下形成的“外储发行+土地吸纳”的货币供给体系,以及由此造成的货币发行对外依赖和国内经济脱实向虚的问题。在国家生态文明战略转型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成为重要发展理念的背景下,建议以“两山”新理念来统筹金融与农业两大供给侧改革,探索通过“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让货币“回锚”到生态资源价值化的“三级市场”之中,通过建设生态资源价值化的三级市场和发行“两山债券”相结合,以此吸纳货币,从而将主权货币发行用于主权范围内的“资源货币化+资本化”,进而带动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畅通国内大循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