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事关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宁夏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厘清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内涵的基础上,分析总结宁夏在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维护稳定、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等方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和几点思考,以期对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民族团结进步、大力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
从民族院校实际出发,通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加强和改进民族院校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工作;通过加强和改进民族院校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工作,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并形成民族院校基层党组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系统化、长效化的工作体系与机制,完善创新民族院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和党建工作的理论与实践。  相似文献   

3.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民族理论方面的重大理论创新,是新时代我国做好民族团结工作的根本依据.民族院校要认清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意义,从实际出发,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尊重各民族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规律,尊重各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规律,以内容要实、动力要足、路径要多、机制要全为根本遵循,深入推进民族院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开创民族院校民族团结创建工作的新局面,提高民族院校民族团结创建工作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4.
跨境民族是指跨越不同国境间居住的同一民族。为了维护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富裕、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必须全面推进我国跨境民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进程。但是,由于人文内涵和社会特征的复杂性,我国跨境民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较于我国其他少数民族群体而言任务更为困难和艰巨。从宏观角度而言,我国跨境民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意识受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国际关系地缘政治等多重因素共同影响;从微观角度来看,我国约有30多个跨境民族分布于不同省区,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也各不相同。因此,必须着眼全局,认清现实,在全方位制定路径的基础上,推进我国跨境民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进程。  相似文献   

5.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主线。社区是各族群众进行社会生活的基本场所,可以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社区视域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现机制主要包括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基础;增进城乡各族群众福祉,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利益基础;深化社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构建民族互嵌式社区,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基础;强化社区文化引领能力,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6.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将其全面融入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各领域和全过程,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八大以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新时代我国民族工作的主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所释放的强大动能可以有效推进边疆民族地区治理,为边疆民族地区治理提供重要思想基础和行动指南,同时边疆民族地区的有效治理又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保障和实现路径。以党的边疆治理思想为指引,以历史发展为线索,以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实践为参照进行研究,发现边疆治理中存在:特殊地域环境的影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突出;人口素质相对偏低;治理能力和水平有待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基础有待厚植;绿色发展推进不足,生态文化认同意识亟待增强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影响因素。针对边疆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进路,建议加强党对治理工作的领导,巩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基础;推进经济发展,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推进民族文化繁荣发展,丰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内涵;提升治理能力,厚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环境;推进绿色发展实践,优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8.
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是最深层次的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本前提在于文化的认同。以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握以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遵循;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好以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血脉;要正确认识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存在的差异,增强以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定信念。  相似文献   

9.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昭彰着中华民族的整体共存性和核心凝聚力,是凝聚中华民族思想共识、积聚国家核心力量的思维根基与价值基础。面对新时代发展语境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存在的国内外现实困境及发展要求,通过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促进各族文化交融交流等路径,进一步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经济基底、政治基础与文化依托。  相似文献   

10.
民族团结进步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双向互促共进的内在逻辑。厚重的历史文化是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的社会沃土。在中国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广西孕育了具有岭南西部特色的历史文化,如“大一统”的国家认同文化、“开放包容”的民族交融文化、“互通有无”的经济交流文化和“多元共生”的民间信仰与宗教文化,构成了涵养广西民族团结进步的文化基因。广西在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过程中,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为主线,充分挖掘具有自身特色的历史文化,促进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进一步厚实民族团结进步的文化基础,发挥其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作用,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不断迈向新台阶。  相似文献   

11.
<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起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坚固思想长城,各民族才能共同维护好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作为我国最后一个被确认的少数民族——基诺族,基诺族人民满怀着爱党、爱国、爱家乡的真挚情感,用不懈奋斗实现了跨越发展,从落后的原始社会直过到社会主义社会,飞跃成为脱贫摘帽的样本,交出致富奔小康的成功答卷,也书写了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  相似文献   

12.
“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辉煌历史,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根脉。”地处边疆民族大省的云南,积极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讲好民族团结交融史话,对于在各族干部群众中树立正确的祖国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进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无疑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而要做好这一点,就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与发展史的重要论述为指引,深挖史料,展现历史上各族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密切交往交流交融的史实,揭示各族人民在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始终保持团结交融的深层次民族历史发展规律。本文以云南省为例,在理论探索的同时,结合史实,对如何讲好民族团结交融史话,进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地区能否健康有序发展事关国家前途命运。广西作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近年来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但不可忽视的是仍面临多重“离心力”,集中表现在意识形态领域形势依然严峻、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较凸显、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够深入等。对此,需从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打造以地缘为优势的民族经济发展格局;不断完善基层治理体系,彰显以效能为导向的民族事务治理水平;着力增强文化自信,构筑以情感为纽带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三个维度出发,扎实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  相似文献   

14.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是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而且也是习近平新时代民族工作思想的主基调和主旋律。边疆地区优秀少数民族干部是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宝贵的遗产,承载了各民族的集体记忆,有助于维系不同民族之间的心灵契合和心理认同。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老州长召存信被誉为云南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压舱石""定海神针",联系召存信民族团结事迹,深入思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边疆实践,有助于以学习宣传召存信为切入点,探索铸牢边疆地区中华民族共同意识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5.
<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基本遵循,更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可或缺的关键一环,从理论之维、历史之维、实践之维、政治之维、文化之维五个角度,不仅阐释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多维之基,更强调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要性,有助于推进中华民族文化的进一步融合发展,增强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同与归属感,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制度,为实现民族团结、民族振兴提供更加坚实的保障。  相似文献   

16.
<正>2017年在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推动其写入党章。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强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做好各项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是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然要求,是党的民族工作开创新局面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7.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赋予高校应教育青年大学生坚定祖国统一的共同信念、增进维护民族团结的共同认识、引领厚植爱国爱民的共同情感、激励坚守强国有我的共同目标等新要求。但目前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教学方法缺乏精准性,少数民族学生骨干的作用还有激发空间,没有紧跟互联网、新媒体发展形势,思政课程全过程改革尚不到位。为此,必须契合高校学生需求,提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精准性;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提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有效性;加强思政课程全过程改革,提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科学性;激发少数民族学生骨干作用,提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创造性地提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重大论断,为我国民族团结注入了强大动力。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近年来,陕西省积极落实各项民族政策,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在某些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结合陕西省的实际情况,从省情出发,分析现状,从成效中总结经验,在问题中寻求解决对策,为奋力谱写陕西民族大团结美好未来贡献理论力量。  相似文献   

19.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具有独特内涵和特点。民族地区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有利于增强宣传教育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最大程度地凝聚人心、推进民族地区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当前,民族地区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的逻辑进路主要有完善党委领导、队伍建设、依法管理的组织领导机制,建立部门协同、社会参与、靶向推进的有序落实机制,建立制度规约、目标管理、问题导向的协调保障机制,建立量化评估、典型带动、跟进压实的评估激励机制等。  相似文献   

20.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出以来受到国内各民族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2021年8月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更是将其作为新时代民族工作的“纲”。从历史角度切入,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由来、百年党史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经验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发展与启示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意义、实践对策进行剖析归纳,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