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完善森林立法推进依法治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要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有完备的林业法律体系为依托.然而,我国现有的森林法律在立法原则,法律关系主体、客体和内容以及立法技术上却存在缺陷.因此,必须对森林法进行修改完善,即确立先进的林业立法原则,制定完善的综合性的森林法典,并在森林法体系上、森林法律关系要素上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六大提出,要“适应社会土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和加人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到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因此,行政程序法典化,是目前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行政程序法典化,任务艰巨,内容繁多,行政程序法基本制度的设计,又是其中一项至关重要的课题。本文拟就此略陈管见,以期对我国行政程序法典化工作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3.
中国互联网治理:目标、方式与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互联网治理是一种政府主导型的互联网治理模式.从目标逻辑上来说,中国互联网治理意在实行三重目标,包括积极发展互联网,推进现代化建设;依法保护社会公众互联网言论自由;互联网要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沿阵地.从方式手段上来说,中国互联网治理已经形成了一整套比较完备的治理方法,包括法律规范,行政监管、行业自律、技术保障、公众监督、社会教育.从治理过程上说,中国互联网治理也呈现出了一些比较明显的治理特征,包括联合型治理、学习型治理、冲击回应型治理,以及疏堵结合型治理.  相似文献   

4.
作为我国封建法律史上承上启下的<唐律>,由于其确立了适应当时社会发展的立法基本原则,形成了其特有的立法特点,并在历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从而成为世界封建法律法典中的典范.封建社会的吏治和惩贪紧密联系在一起,要治吏就必须惩贪.<唐律>对吏治的细密完备之规定,为惩贪之严于实施提供了法律依据,为当时社会的繁荣稳定提供了法律保障,对当今社会反腐倡廉不无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侵权责任法》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起支柱作用的一部民事权益保障法,其颁行加快了我国民法法典化的进程。《侵权责任法》在保护民事权益、规制行为自由、厘定责任边界等方面彰显了极其丰富的立法价值,全面释放了立法理想、立法理念与立法理性。《侵权责任法》对于当下中国社会全面转型时期民事侵权关系的法律调整提供了明确充足、严谨科学的制度根据。  相似文献   

6.
法治建设与创新社会治理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出的新目标,法治与社会治理有着内在的契合性,能够有效地回应社会治理的基本诉求,促成社会治理所需的秩序,丰富社会治理的形式。在法治视角下,法治思维是实现社会治理的基本共识,法治方式是实现社会治理的价值选择,社会善治是实现社会治理的价值目标。推进社会治理的法治路径要通过立法、行政、司法等相关环节的完善,以立法为社会主体提供完善的规则体系,行政施行高效能的行为模式相配套,司法处理社会关系坚持公平正义,从而促进社会治理机制的不断创新。  相似文献   

7.
正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部法律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这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标志性立法,对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  相似文献   

8.
<正>编者:网络行为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网络治理必须有法可依,已经逐渐成为世界各国共识。英国作为互联网发展起步最早的国家之一,从立法、行政两方面双管齐下,同时积极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治理,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网络治理体系,积累了较为成熟的网络治理经验,对我国不断提高网络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英国作为互联网发展起步最早的国家之一,在网络治理方面积极探索,从立法、行政两方面双管  相似文献   

9.
论"共同治理"中的"社会回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戚攻 《探索》2004,(4):41-44
在市场化、民主化进程中,近几十年席卷全球的"政府改革+社团革命",使共同治理模式的建构成为一种必然,并把建立"社会回应"机制这一与之关联的理论和实践的应然要求凸显出来.然而,从公共管理视角看,社会回应是政府共同治理模式的一种外部机制;而从社会学审视,"社会回应"("social reply")是共同治理模式的内在机制,是指公众在特定场域中依据社会和自身双向价值准则对政府及公共政策诉求与期望的认同程度和应对过程,以及政府对公众诉求和愿望的认同与实化.  相似文献   

10.
论"政府回应"的内涵和主导模式转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巍 《探索》2005,(1):56-60
在民主行政的发展大潮中,“政府回应”已经成为当前公共行政学研究的一个热点话题。文章从公共行政发展视野中公民主导角色的变换和公共利益实现预设的变迁这一明一暗两条线索的把握出发,抽象出行政管制型、市场服务型、民主治理型这三种处于渐进更替发展过程中实现“政府回应”意义的“理想模型”。在归纳各模式独有的内涵要件的基础上,探讨了政府回应内涵的宏观变迁趋势,并尝试地指出了我国政府回应体制建设应然的实践重点。  相似文献   

11.
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纵深演进,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科技推动了物理空间、人类社会之外的“数字空间”的诞生。这不仅是一场技术革命的现象,而且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并对政府形态与治理模式产生颠覆性影响。通过对政府形态与治理模式嬗变和发展的内在逻辑分析,可以发现,第四次工业革命成为重构新时期政府治理理论与方法的重要机遇期。在这一时期,中国凭借其无可比拟的优势成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社会大实验场”,并持续塑造着“数字空间”政府形态和治理模式。作为国家治理的新形态,“数字空间”政府需要在价值取向、政府与社会主体关系定位,以及政府存在方式和服务供给模式上不断适时调整,以回应时代变迁中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宏大命题。  相似文献   

12.
“多中心“治理模式在公共服务型政府中的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多中心"治理理论在现实中最大的应用价值是提出在政府公共服务的治道变革中,打破单中心的政府服务模式,构建政府、市场和社会三维框架下的多中心治理模式。本文以"多中心"治理理论与公共服务型政府构建的内在逻辑关系展开,通过阐述该模式在公共服务型政府中的运用,以期论证"多中心"治理模式在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上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3.
作为政府统治方式的一种新发展,社会治理是一种通过调动各种力量和资源以达到善治的社会体制。人类社会治理正在经历从管制型范式向服务型模式的历史演进。服务型社会治理是以服务而不是以权力的扩张或法律的制约为宗旨的一种社会治理模式,它是实现法治与德治相统一的必然选择。努力建设服务型社会治理模式,才能充分发挥治理的效能,减少和防止治理失败的可能,从而保障当前经济社会转型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4.
抗争事件是发生在诉求者和其诉求对象之间的偶发性的、公共性的、集体性的相互作用,政府至关重要地卷入其中。抗争诉求、政府要求矛盾性地并存于抗争事件,政府治理形成了以政府要求优先的应对模式和以抗争诉求优先的回应模式。应对模式日渐失灵,而回应模式符合抗争事件政府治理的发展方向。顺应社会生态、恪守政府公共性、提升治理价值层级,是政府公共治理良性运行所遵循的基本逻辑,反映了从应对向回应转型的社会根源、本质要求和价值导向。从政府排斥到诉求吸纳、从行政问责到政府学习,从应对技能强化到政府公信力建设是推动抗争事件政府治理转型的可行路径。回应式治理的确立及其常态化是巩固政府合法性、提升政府能力的长远选择。  相似文献   

15.
回应性政府:构建和谐社会对政府治理模式的必然要求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回应性政府”在新公共管理理念中居于主要地位。它提倡以公众为服务的核心,积极回应公众需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能离开政府对社会的管理活动,也就意味着加强与改善政府治理模式有利于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回应性政府作为一种具有代表性的新的政府治理模式,与和谐社会对政府治理模式的要求相吻合。  相似文献   

16.
周凯 《求实》2003,(Z1):55-56
近一时期,全国各地正在学习党的十六大精神,教育系统的广大师生正在以各种形式学习十六大精神,笔者在学习十六大报告第五部分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这一段时,感触颇深。十六大报告中强调:“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到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由一个完备的法律部门所组成的法律体系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础。现结合自己所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分析一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现在和未来的框架结构。  相似文献   

17.
喻磊 《求实》2004,(8):75-77
中国民法典是调整我国民商事关系的基本法典。其编纂历史表明是我国最高立法机关最大而又最难的立法工程。与我国宪法、刑法等其他基本法典编纂情况不同 ,中国民法典自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 ,几经波折 ,然而几代共和国人对她孜孜以求。因此 ,科学论证中国民法典编纂的社会基础、价值基础及技术基础 ,是为当前我国民法典编纂提供理性支持  相似文献   

18.
国家治理价值取向是一定时期内治理主体基于国家的历史传承、制度背景、社情民意等因素在各种价值目标中所做出的关键选择。作为治理主体所寻求和创造的核心公共价值,国家治理价值取向决定了国家治理的基本方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家治理价值取向经历了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到以人民为中心的变迁,其根源在于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社会主要矛盾转变意味着人民需求发生了转换,国家治理价值取向必须回应人民需求的变化。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到以人民为中心的国家治理价值取向的变迁,体现了对“人民至上”精神血脉的传承赓续和对“人的发展”终极关怀的跃迁升级,实现了国家治理现代化价值体系的有机统一,并走出了一条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自觉性推动、渐进式演进、多元化发展的变迁路径。  相似文献   

19.
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产生出不同的国家管理制度以及具体的政府治理模式,政府治理模式就是政府在社会治理过程中所形成的范式。在我国现阶段,可以概括出五种政府治理模式:市场型政府治理模式、服务型政府治理模式、参与型政府治理模式、阳光型政府治理模式和亲民型政府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20.
吴礼宁 《学习论坛》2023,(1):128-136
应急财政在公共风险治理中有着基础性作用。现行《预算法》及相关应急法律在规则供给上存在明显不足,导致应急支出面临无法可依和法外执行并存的困境,对此,有必要在立法层面构建一套成熟、完备、科学的应急财政规则,以确立应急支出的规则依据,并通过事中、事后的审查监督,确保应急资金合法、合理、有效使用。在财税法律体系基本完备的前提下,应坚持法典化的基本思路,通过补充和修改的方式在《预算法》及应急法律文本中明确应急资金来源、应急预算审查方式和标准、应急支出权责划分等具体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