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考古学文化与中华民族起源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为指导,从考古学文化的角度讨论中华民族起源问题。关注的议题主要有四个方面:一、考古新发现与中华民族起源的时空关系问题;二、考古学文化的区系划分与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三、从民族起源的角度看考古学文化的内涵和性质;四、中华民族起源阶段的基本特点及若干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2.
孙懿 《思想战线》2019,45(3):87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近年来学术界关注的热点话题,分析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及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概念的提出及意义做了较为深入的分析,认为“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提出之后,让我们的相关研究回归了正常轨道。而“中华民族是一体”的提出,应该是我们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涵及本质,以及进一步探讨如何才能实现“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愿望的起点和基础。  相似文献   

3.
杨正辉 《湖湘论坛》2004,17(5):16-18
中国共产党 80年奋斗历程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过程。在这个历史过程中 ,孙中山率先喊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 ;毛泽东率领中国人民建立了新中国 ,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 ,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基础 ;邓小平在这个基础之上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了根本途径 ;制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绘制了具体宏图。邓小平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总设计师  相似文献   

4.
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传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中固有的并且持续不断的一种历史传统。它包涵了尊道贵德、律己修身等处理“人”与“理”方面的美德;仁爱孝悌、诚信好礼等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方面的美德;精忠报国、天下为公  相似文献   

5.
民族工作是统一战线的重要领域。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重要讲话。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阐述了新时代民族工作战略,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以牢固树立“四个自信”、增进“五个认同”为核心,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团结各族儿女,共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理论的创立,为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确立了新的走向,将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发展推进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作为社会意识体系和价值体系,它对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具有巨大的精神主导与支柱功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为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找到了新的起点和动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为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找到了新的支点;它提出的改革特别是经济体制改革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夯实了基础;“一国两制”方针则为国家统一与民族凝聚找到了可行性途径。  相似文献   

7.
中国民族知识话语存在“古—今”“中—西”两个维度的张力,即中国古典历史性的民族观和西方现代性的民族主义之间的张力。古代中国史将边疆民族史以列传形式写入中华民族正史序列,近代以来学人一边反思西方中心主义的历史中国研究,一边吸收西方的民族—国家理论,完成了中国民族史的书写。但是仍然没有突破把民族史作为单独论述的古代中国华夷秩序,也没有突破西方民族主义用现代性“民族”形塑古代族类的分类秩序。习近平总书记首创性地提出要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弥补了“中华民族史观”知识话语的缺位。新时代中华民族迫切需要一部“中华民族史”,通过历史书写“中国是统一多民族的中国”“中国人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来回答“何为中国”“谁是中国人”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温家宝总理在会见全国机关后勤先进集体代表和先进工作者暨机关事务工作协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代表时强调:从事机关事务管理工作的同志要“节俭”,并说“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总理的这番话,可谓言简意赅,意味深长!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以勤劳俭朴、勇敢智慧享誉世人,艰苦奋斗是我们的民族精神和优良传统。“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是古人的谆谆告诫。“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警句,教育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勤俭为荣,奢侈为耻”是中华民族一…  相似文献   

9.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也孕育了博大精深的人才思想。我们可以从孔子的“天地之间人为贵”看领导人才在中华民族腾飞中的巨大作用,从“管仲论相”看中华民族的雄才思索,从司马光的“德才全尽说”看中华民族的贤才标准,从姜尚的“八征”、诸葛亮的“七观”看中华民族的人才政策,从毛泽东的“红专论”、邓小平的“四有”人才观看中华民族的人才理想。因此,德才兼备是中华民族人才思想的崇高境界,是中华民族人才理论的光辉结晶,也是选用领导人才的根本标准。今天我们识别和选用领导人才,就必须严格把握好这…  相似文献   

10.
刘振霞 《前进》2023,(12):13-14
<正>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全方位、深层次阐明了中华文明的继承和发展这一重大实践命题。在2023年10月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中首次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再次强调“围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的文化使命,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  相似文献   

11.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梦”的讲话精神,我认为,必须把握三个重要方面的问题. 一、弄清中国梦的具体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将中国梦概括为一句话:“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但什么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接着就讲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具有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近百年来继往开来、艰苦奋斗的一种宿愿,中华儿女的一种共同期盼,这是对中国梦的一种表达形式的高度概括.  相似文献   

12.
列宁指出:“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深厚的感情。”中华民族有着自己崇高的光荣的爱国主义传统,它一直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巨大的精神力量。毛泽东同志明确指出:“中华民族不但以刻苦耐劳著称于世,同时又是酷爱自由、富于革命传统的民族。”“在中华民族的几  相似文献   

13.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和寄托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中国梦”是一个系统的实践进程,它由实践目标、实践方案和实践措施构成.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国梦”的实践目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三步走”战略是中国共产党实现“中国梦”的实践方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实现“中国梦”的具体实践措施.  相似文献   

14.
王俊 《创造》2022,(9):42-45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民族工作进入新时代,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继党的十九大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正式写入新修订的《党章》之后,2021年8月,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再次强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重大原创性论断,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是开创民族工作新局面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为新时代认识民族工作、做好民族工作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5.
瞿骏 《探索与争鸣》2022,(11):35-37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这一意义深远、继往开来的重大命题。这一命题既植根于“历史过程”,与近年来不断深入研究、阐发、宣传的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密切联系,又建基于“历史主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到“道路”概念有15次,其中最重要的统揽全局的道路是“党的百年奋斗成功道路”。  相似文献   

16.
王娟 《贵州民族研究》2005,25(5):96-101
近代百年历史,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由“自在”向“自觉”状态转变的关键时期。孙中山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做出了突出的历史贡献:他在清末已有的中华民族一体化观念的基础上,在终生革命过程中酝酿并形成个人的中华民族观念。它是中国近代中华民族一体化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产物,反过来又极大推动了近代中华民族观念的形成与进一步传播。  相似文献   

17.
《人民论坛》2022,(23):6-7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有两处关于“支撑”的论述和提法值得关注研究:一是“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二是人民军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战略支撑”。同时,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明确了到二〇三五年“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以及“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全面加强,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的目标任务。无论是教育、科技、人才,还是国防军队,不仅是事关高质量发展、确保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关键问题,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与保障。  相似文献   

18.
中华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惹事也不怕事”的民族特质。这种民族特质主要有三个力量来源:一是源于文化的力量,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爱好和平的民族,遵循“和而不同”的理念,坚决反对冷战思维和零和博弈,坚持独立自主;二是源于道义的力量,始终坚持正确的义利观,绝不恃强凌弱;三是源于信仰的力量,在坚定理想信念和远大理想目标的鼓舞下,不怕牺牲、敢于斗争。  相似文献   

19.
孔新峰 《求索》2023,(6):45-52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具有重大原创性和时代性的新型复合概念。“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标志着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重大创新。理解“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型话语,要兼顾文明的“属性分析”与“话语分析”两大面向,特别是话语分析面向。“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话语体系创新意义,体现在其对于带有浓厚西方本位色彩的现代学术概念的解构与重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中国式现代化”“人类文明新形态”相关话语相结合,有助于重新厘定西方中心论的“现代性”概念。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现代性”的批判,借鉴“多重现代性”思想运动经验,能够为“人类文明新形态”有效供给提供较为厚重的规范性内容。  相似文献   

20.
对中国民族政策“反思”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富强 《桂海论丛》2009,25(6):37-40
2009年新疆“7&#183;5”暴力事件发生后,国外一些媒体包括一些学者,对中国民族政策进行“反恩”。为避免谬种流传,文章对这些“反思”进行反思。认为,所谓“共产党创造民族”说,是无稽之谈。那种认为是中国民族政策把民族边界清晰化,提升了民族意识,酿成了民族分裂主义的恶果的观点也是错误的。中国民族关系结构的实质是多元一体格局。“中华民族”和56个民族的民族意识的分层次性和兼容性,民族意识并不一定等同于民族独立、民族分裂,但这种民族意识必须在中华民族认同意识的范畴之内,否则,就会滑入民族分裂主义的泥潭,给中华民族带来灾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